李玉瑛
【关键词】 幼儿教育;《指南》;领会;落实;教学研讨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42—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问世7年了。7年来,《指南》作为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转变教师理念、指导教育活动、克服小学化倾向、促进幼儿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样,《指南》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起成为了统领和指导现今学前教育的三大政策基石。现谈点实践体会。
一、精读细品,领会指南
为了推进教师和家长对《指南》的学习和了解,我园主要做了以下三类工作:一是连续三年规定《指南》为教师业务学习的指定性内容,要求教师必须完成学习,并体现出学习印记。二是展开了《指南》学习的交流活动,骨干教师结合自己某一领域的实践讲自己的心得体会,重点阐明自己在某一领域某个年龄段依据《指南》所做的教育活动改进,为中青年教师做出应用方面的示范。三是在不同的场合,特别是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指南》的宣传,提高家长对《指南》的知晓率,并依据《指南》对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进行矫正性指导。
二、创新活动,落实指南
《指南》给我们一线老师在环境创设、活动内容、幼儿习惯养成、情绪情感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对于我们实现《指南》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以艺术领域为例。艺术领域共有4个目标,7个教育建议。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深入领会《指南》,我们得出以下认识: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由此所进行的美工活动改进为: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生活中和自然界的美,在感知美的基础上,教师挑选一个主题,如“大树”,不提供范画,而是准备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创作出不同形状的大树。幼儿在描绘中不自觉地选择了自己心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对大树之美的感知进一步升华,多元思维和敢于动手、积极创作的良好学习品质得到发展,这就突破了过去艺术领域重技能、轻感受;重技巧、轻表现的传统模式,发展了幼儿感知美、创造美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研讨,明理解惑
虽然《指南》颁行已经多年,但教师们对《指南》的理解和落实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老教师,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情有不舍,对《指南》所倡导的方式心存疑虑。对此,我园一方面强化外出培训教师的再生培训,让培训教师接受的新理念由點到面,发挥传递性效应;另一方面是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让教师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共鸣,在对比中内省自己的不足。为此,我园借鉴团队共创法,推出新形态教研活动,将教研重心放在年级组,实行个人展示——级内打磨——精品展示的三步跨栏式教研活动,要求展示教师在规定课题下完成自主设计,先在年级组亮相,围绕亮相中出现的问题,级内集体研讨改进办法。接着,选有共同性的意见做改进。最后,本堂教学在园内精品亮相。这种低重心教研活动,让团队意识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彰显,教研的效度更高,教师在教研中成长的功用更为显著。此类教研方法的推行,缩小了教师由于专业能力的差异而带来的《指南》落实上的差异,新教师受教于老教师的丰富经验,老教师受益于青年教师敢于创新不拘窠臼的教学模式,群言群策中升华了认识,三部跨栏中更新了理念。
四、家长助教,体会指南
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潮以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促使不少家长希望孩子幼年时代多学些或提前学些东西。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乱象和误区,《指南》提出的发展目标与建议非常清晰、具体,具有指向性。它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为此,我们一方面组织家长学习《指南》,让家长听从权威的声音;另一方面组织了家长育儿沙龙,让育儿有方的家长谈经验,讲方法,带动其他家长理念的转变。同时,我们设立家长助教,让家长们分期分批走进幼儿园,在给老师配班当助手的过程中感受幼儿的认知水平,从而对幼儿建立合理期盼。家长们通过助教活动看到了幼儿的差异,也发现了幼儿的天赋,对改善家长们跟风和攀比性提前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