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小镇(外一题)

2019-12-20 06:34王梁
文学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景区小镇母亲

王梁

路过小镇

每次回老家,基本都会路过小镇,买药、买菜或一些日用品,好似成了一个习惯。

小镇离老家不远,顶多十里出头的路程,现在看来几脚油门的距离在儿时亦是一个遥远的所在,很难得才能去上一趟,眼花那红红绿绿、琳琅满目,嘴馋那零食小吃的美味飘香。初中去外地读书,周末来回骑自行车,须经过小镇,于是对它熟稔起来了。

小镇有一长溜的店铺,还有一爿书店,初中时在那买过好几本诗集。高中暗恋一名女同学,她家在沿街开有一间服装店,我还偷偷去附近转悠过,终究没能邂逅她。我中学时代最要好的一位朋友就住在镇上,其实也属于农村,记得叫赵三村,只是他们这些村拼合起来就成了一个集镇,而山林田地远远地往外退。不像我老家这样的农村,屋后靠山,出门见田,乡政府所在地也小小的,破破的。

上大学后就很少去小镇,外面的世界好大,外面的城镇也比小镇更大、人更多、更繁华热闹,而且常常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小镇呢,这么多年来整个格局几乎没变,只是新拓了一条亦街亦路的大道,原先的农田上造起了几排房子,房屋装修、店面招牌、街景布置在与时代保持同步的同时也保留了乡村的简朴风味,总之,就是那么一座安安静静的小镇。

我现在常去的地方是农贸市场,这菜场可比我们村里、乡里的要阔大得多,光肉摊就有五六家。平常日子进去,人流量不大,三三两两的顾客,各个摊位上摆满了菜蔬,基本能满足附近居民的需要,但高品高档的海鲜、肉类或者蔬菜是见不到的,起码得去十里开外的另一个更大的集镇上的菜场或大超市才能买着。我一般就买半片鸭、切斤肉,或者是带上几样自家没种的青椒、西兰花、番茄之类的蔬菜,菜场过道上、门口门外还蹲踞着好几家无证摊贩,售卖的东西相对便宜一些,我常常会在那里淘些螺蛳、泥鳅、腌菜等。

这里的摊贩大多家居附近,不少摊主就是土味十足的老汉、大妈,操着方言或是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招徕客人,“老板”“帅哥”“美女”叫得自然顺溜,有一回,一中年妇女招呼我:“小官人,来来来,带点啥东西回去。”都四十出头的人被唤作小官人,心头着实热乎了一阵子。在这些菜贩口中,他们的货物都被说成自家种、自家养,都是土菜家鸡,不打农药不喂添加剂。这些信誓旦旦的承诺,如果全信了,肯定是要吃亏的,我这次路过买的那只杂交鸭,表面看上去十分鲜润,剖开来,油脂肥厚,不管清蒸还是红烧,那个腥味、膻味令人作呕,明显是吃激素饲料长大的,心里将那个摊主骂了个狗血淋头,发誓再也不去她家买东西。

菜场周围还圈着好几层店铺,服装、日用品、水果,依然都是中低档次的货色,有钱的老板、时髦的年轻人是正眼都不会瞧一下的,都是节俭惯了或是手头紧的老乡来光顾。这些店其实也会带来惊喜,能找到城里几乎绝迹的商品,去年底以来阴雨绵绵数月,在工作地附近的商场、超市乃至小百货市场都没找到那种黑色低帮雨鞋,路过小镇,就在这一带杂货铺里一眼见到很多双我想要的那种款式,价格也不贵,让我欣喜不已。

小镇见不到高楼大厦,主街主干道两旁的房子大抵都是四五层楼,一楼开店,上面住家,大阳台,大房间,高层高,相比于城里逼仄的套房,住房舒适度让人艳羡,非常地接地气,屋后还占有水泥道地,有一回穿过一弄堂,我见两个妇女正在一个大水槽里给一只壮硕结实、已经褪去大羽的肥鸭挑剔细毛,心想要是在城里的居所,收拾起来该是如何的拘手束脚、一塌糊涂。

出现在小镇街上的人群以中老年居多,他们的孩子多半在比小镇更大的地方读书、工作,混出个出息样子。所以小镇的日常有一种与居民年龄相称的慢悠悠的格调,捧着茶杯立在门口与人闲聊的,围着小方桌下象棋、搓麻将、打扑克的,到了饭点,妻子炒上几个菜,丈夫一口一口抿着酒,细嚼慢咽,悠哉悠哉。那盘里碗里的菜肴可真是野生土长的食材制成,鲜美得很,惹得人暗咽口水。

街上随处可见特产店,暮春,小镇氤氲着茶叶清香,那些店都在炒制新茶,深秋,一种叫做香榧的山珍又摆上各家的柜台。茶叶和香榧都价格不菲,却每季都能卖个精光,鲜有剩下的。走完了货,也鼓囊了钱包,店家的日子过得滋润,很多家庭开着好车,在县城购置了大房子,但是他们却习惯住在小镇上,因为这里几乎什么都不缺,还有城里没有的种种好处,更主要的,小镇的后方,那绵延的高山上,云雾缭绕间,茶树、香榧都在一季季生长,结出金灿灿的果实,恰似他们取之不尽的宝藏,他们这些曾经贫苦的山村人,愿意做个小镇居民守着这金山银山,走得太远,福分便也远了、薄了。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多么美的字眼,像是给我故乡某轴美丽画卷落的一枚图章或是一行题诗,响亮、夺目,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远近游客。

小长假,我们邀请几家至亲在位于景区一隅的山庄一起吃个饭,庆贺儿子十岁生日。最重要的,要借此机会让母亲逛逛这个家门口的风景区。在山庄用餐,汽车可以直接上山,方便行动极其不便的母亲。

离开饭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儿子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沿着一侧镶嵌了蓝色塑胶步道的景区道路看风景。阳光明媚,轻风徐徐,游人如织。这是一处绵延数公里的丘陵地带,坡上地势平缓,起伏有致,碧绿无垠的草坪、五彩缤纷的花海、嫩芽簇簇的茶园,都大片大片地铺展开来。随处还可见精巧的棕色木屋、竹编凉亭、木头或竹子扎就的各种农事造型,更有依势而建的景观栈道、帐篷酒店、房车营地,田园风光与浪漫风情相融。空气中弥漫着茶叶的清香、泥土的芬芳,望远处,群山环绕,重峦叠嶂,村居隐隐,满目青翠葱茏。真没想到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可以出落得如此俏丽。

我以为这么难得出来一趟母亲一定很高兴,谁知没走多久她就嘀咕:“这有什么好看的,早点回去吧!”我有些纳闷,但还是坚持推着她走完了几个主要的观赏点——下一次上来还不知什么时候。好在母亲也没提出强烈异议,安静地顺着我的引领把久违的家乡风光纳入浑浊的眼中。儿子为显示自己长大有劲了,使出吃奶力气独自推动载着奶奶的轮椅,母亲满是褶皱的脸上也笑出了阳光般的明亮。

母亲的心思我其实能揣摩出来,不是她不想好好赏赏这风景,这半年多来,她基本就窝在家里,一下子能到如此开阔的地方透透气,整个人想必都神清气爽了吧。只是她也许很难接受自己以这样一副情状出现在这么多人面前,来来往往的人群,不乏附近村庄的人带着亲朋好友来休闲旅游的,好些景区工作人员就是本村村民,母亲与他们相识,打过交道,看着那些与她同龄或者年长于她的老人轻手快脚、兴高采烈的健旺样,却让人家撞见自己坐着轮椅、病弱不堪的样子,无论如何不能算一桩顺心美意的事情。再说,这山、这路,母亲用脚丈量过多少年,而今却连与它们进行实实在在的接触都显得那么艰难,她那份失落难过是可以理解的。

母亲的另一层难过应该是想到了父亲。这些年,她不管是高兴还是悲伤,都要想起去世的父亲。父亲是个爱走动的人,但生前到底也没去过什么像样的风景名胜,而今,家门口成了风景区,如果他还健在,按他的个性和大病前的强壮身体,也许天天都会上山走一圈,那些远道而来的城里人甚至外国人以及景区推出的新奇活动一定能满足他内心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然而,这样的日子,父亲一天都没能过上,这于父亲,也许已无所谓,但于母亲,却又是心里头一个解不开的结。

一路上,母亲说的最多的是茶叶,这春风十里景区,说起来,以前就是山脚下几个村庄的集体茶场,每户家庭都分得一块地,采茶卖茶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我家人口多,在丘陵之巅,估摸就是现在大草坪那一带,拥有一块面积颇大的、呈长条形的茶山,上百株茶树。每年春夏,茶场里,一片绿海碧波间,露出很多人影,家家户户采茶忙,我们这些年幼的孩子一放学也直接上山,拎个小篮子,像模像样地也能采下一两斤青叶,临近天黑,跟着父母大担小担下到大队办的茶厂,排队过秤,换来几张现钞,路过小店或菜摊,兴许还能割块肉、买点零食回去,这样的日子,就是非常的快乐和满足了。采完了四五月份的“头茶”,盛夏时节,父母亲还会顶着酷暑上山采“二茶”“三茶”,虽然辛苦,虽然价格越来越贱,但这就是他们能够增加收入的为数不多的渠道。我们的学费书费、种田用的农药尿素基本上就是这茶叶变来的。

早在十多年前,茶山被村集体统一收回,每户象征性地发了一点补贴,经过一番改造,我们村里出产的茶叶变身为“绿色有机茶”,卖到了很远的地方,卖出了很高的价格。再后来,这万亩茶园全交由一房企开发成田园综合体,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春风十里小镇。村里很多人从中获益,那些村干部自不必说,开民宿办饭店的,进景区工作的,甚至那些在马路边卖矿泉水、茶叶蛋的都赚了不少钱,远比我父母亲那年代采茶换钱来得轻松来得多。倒是像我母亲这样的,现在什么都得不到,而我这样因读大学迁出户口的人想上山走走还得掏钱买门票。

听说现在的景区只是一期工程,以后還要建五星酒店、别墅区,故乡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故乡的亲人也终将一个个老去,这春风十里,与我渐行渐远,想想有些不平,有些惆怅,不过还是祝福它吧,更希望母亲的身体能好起来,她在,故乡就还在。

猜你喜欢
景区小镇母亲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给母亲的信
穿毛衣的小镇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