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持与归途

2019-12-20 06:34无奇
文学港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诗经现实故乡

无奇

《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在华夏文化中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而具有更宽广的社会价值。孔夫子讲“不读诗,无以言”,足以说明《诗经》对人的情操、趣味、礼仪、知识、语言等诸多方面的有益教化,以及对国人情操的潜移默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诗经》与《楚辞》是我们了解早期中国社会风貌的两把钥匙。余姚诗人方其军先生的诗集《一个人的诗经》,自觉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关怀社会、直面现实、书写当下、(诗人)自我诘问的优秀传统,不仅是对当下社会的微观扫描,更是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正是这疼痛的拷问,使他超越了自我的局限性——用诗歌记录、思考当下的种种,为我们保留了一份芬芳的思想浆果。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自然地触摸到春风、雨水、黑夜、星辰、田野、泥土、河流、森林、寺庙、故乡,这些涵养我们身体与心灵、却被我们时常忽略的本源之物。由于城市的不断膨胀和竞争的日益加速,人群对自然的感知能力日益困顿。与此相伴的是,人们对物质的永不餍足、精神的失守造成了无数人的迷茫与麻木。换句话说,我们获得了比父辈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多少幸福!

我们陷入了迷途。

我们的心更多的被欲望所劫持。

诗歌作为人类最敏锐的精神触角,是感触自然(生命的多彩斑斓)、抒发心绪、保持蓬勃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块魔镜,时刻让人警觉无休止的欲望对精神的夹击、劫持,唤醒我们对真善美的渴念,对灵魂的追问,对人群的热爱。例如《杀牛》一首:

用铁箍套住它的头/接上电线/一插上电源它就斃命……/用榔头吧,对准它的脑门/使劲砸下去/不怕它不倒下……/用刀直接割断它的脖子就行了……/一旦动手,必须/一下子就把它弄倒/不然发起疯来就不好了//过年的气息越来越浓/在一个破旧的庙前/麻雀般的几堆人/讨论怎么杀掉一头牛/出第一个主意的是赵电工/出第二个主意的是张石匠/出第三个主意的是孙屠夫/牛,安安静静地站在那儿/它给他们都耕过田//最后那句狠话是它的主人说的。/它没有逃/它喘出的气是一片雾/它在怀念田野/哞——/满眼热泪//人的自私、贪婪、麻木、自大,以及作为征服者的沾沾自喜,方其军用简洁、冷静、尖锐、悲怜,又不失节奏感和画面感的语言有力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发人深思。虔诚的信徒在每餐之际,必先感谢上帝赐予自己食物,怀存一颗敬畏之心。但对于我们这个缺乏信仰、“以食为天”的民族,忏悔与反思都显得弥足珍贵。我们不仅对处于劣势的动物奉行强食弱肉的原则,即使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缺乏必要的道德底线。且看《在医院遇到受伤的常美丽》一诗:

常美丽以前在酒店做服务员/像其他许多外来妹一样/端菜肴倒酒水/我去那家酒店吃过饭/见她的衣襟上挂着员工编号/还有她的姓名//后来去那里没见着她/一打听,原来有人/酒足饭饱之后想占她便宜/她情急一巴掌把人家打醒了/那人有钱有势又是常客/老板自然把常美丽开除了//我去医院朋友的诊室闲聊时/却再次遇见了常美丽/她脸色苍白、表情痛苦、身体抽搐/医生诊断:肋骨粉碎性断裂//陪她来的一男一女/脸上也有忧虑,却绝不是心疼/我得知他们是厂老板/常美丽在干活时受了伤/——我明白了他们的忧虑/是赔偿之类的烦恼/是停工之类的担心//常美丽疼得呻吟/常美丽疼得流泪/常美丽疼得抽搐/常美丽疼得叫着妈妈,妈妈,妈妈/我在常美丽的病历卡上看到/她才芳龄十九

“常美丽”显然是一个虚化的名字,而真实的常美丽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正是缺乏对于人群和万物的敬畏、关爱之心,现实之中才会屡屡出现“医院里的常美丽”。韩少功先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出,文学应“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文学依然,也必须是时代的诘问者,如果缺失了对现实的持久关注,只能沦为风花雪月的呓语。诗歌不是法律,没有强制的效能,但我们的心灵需要诗歌的校正和净化。我们需要诗歌来呈现真实的存在和心灵的纯粹,以此获得对幸福和美的感知,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方其军先生的诗歌,是让我们重新找回被物质劫持的心灵,回归自己的精神故园。

无论我们来自哪里,操持怎样的方言,持有什么“身份”,但我们都是有故乡、有根(精神家园)的,因此才会获得内心的安详和强大:

火车出了市界,出了省界

火车过了长江,过了黄河

可是,我并没有离开故乡

——方其军《没有离开故乡》

猜你喜欢
诗经现实故乡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月之故乡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巧用《诗经》解难题
故乡常在我梦里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