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语文教育的一个核心和三个建设点

2019-12-20 06:33刘恩樵
中国教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语文课堂

刘恩樵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兵希中学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多年来,主张与实践“全语文教育”理念,努力做语文教学的建设者。在《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参编、主编《新语文叙论》《新语文教学叙论(第二部)》等9部专著,多次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苏州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

“得语文者得中(高)考”,其实,高瞻远瞩一点地说,应该是“得语文者得明天”,语文关乎人的未来发展与精神成长。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全语文教育的主张,重素养、重实践、重自主、重开放,改变了只重教材、只重课堂、只重分数的现象,以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人格为目标,构建启迪智慧、滋养性情的语文教学框架,让语文教学饱满润泽起来。全语文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建设点”。

一、全语文教育的“一个核心”

“一个核心”是让语文学习活起来、动起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每名学生过上幸福而完整的语文学习生活,用语文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以语文学科的特殊优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在于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以“教学即教育”为基本原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学校作为语文学科课程建设的基地,以课程研发与实施的形式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育人模式的转型。

全语文教育着眼于学生人文底蕴与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提升,着重于国家语文课程、地方语文课程与校本语文课程的全面优化。具体来说,重点突出如下基本理念:一是实践“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理念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植根于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指出全人教育即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教学目标的教育。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二是实践“全域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所规定的语文课程领域(内容)包含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综合性实践五个方面,而不是当下单一畸形的语文教学。三是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受益,而且是让全体学生受益。全语文教育让全体学生参与,而不是少部分学生参与。面向“全体”是全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四是落实“全程成长”。全语文教育着眼于面向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与成长,旨在通过语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进入高中、大学,乃至走上社会,始终能对语文保持一种热情,并具有一定的能力。五是“全科融合”。注重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既发挥好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又让其他学科的学习以语文的方式得到活泼生动地呈现。

二、全语文教育的“三个建设点”

全语文教育的“三个建设点”:一是创设语文学习文化环境;二是构筑语文学习基础工程;三是开发语文学习名特产品。

1.创设语文学习文化环境

一是塑造语文学习的硬件环境。一方面,对教室内外以及校园的公共场所进行“语文式”布置,让学生足之所至、目之所及,都能看到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依托学校图书馆,设立各班级图书馆分馆,优化与拓展学校图书馆的新功能,将图书馆作为学生语文学习实验室,研究学生读写能力提升与发展的规律。以图书馆建设为抓手,整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读写实践,将学校图书馆塑造成学生阅读馆与写作馆,同时,设置多种语文学习场馆,形成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实验室”。

二是打造语文学习的软件环境。通过图书馆建设、书香长廊、快乐阅吧、文学墙角、小小百家讲坛、语文杂志等形式,创设具有浓厚气息的语文外显文化环境。同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语文节、青春剧场、语文电台、朗诵者等活动,创办语文报刊,努力打造语文学习的软性环境。

三是营造语文学习的人际环境。再好的主张与构想都需要人来实现,全语文教育特别重视作为语文教师的人的因素的优化,激发校内外、区域内外更多语文教师对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激情,形成全语文教育研究的优秀团队,努力做语文教学的建设者。

2.构筑语文学习基础工程

第一,研究语文学习的“一课堂”策略。切实改变学生以听与记为主的课堂,力求让“积累、思考与表达”成为课堂的主要设计追求,让语文课堂活、实、灵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举一反三,以语文学习之“道”,生课堂能力之“一”,从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诸能。

“一课堂”策略重在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讲、只顾记录的学习状态,重在突出思考的重要性。“思”的要义是以思统领听、说、读、写,即通过具体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思”为总开关,切实做好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一课堂”的实践重在突出思考,其教学操作要点大致如下:首要环节是充分诵读课文。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或者是古诗词,在进入理解性学习之前一定做到充分地读,不读熟不进入理解性阅读的环节。所谓“充分地读”,一是表现在读的次数上,一般都要读三到五遍,文言诗文还要再多些。二是读的方式多样,努力做到不单一。对于读课文,笔者的基本观点是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也是教与学的过程。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熟读的基础上,进入下面的四大板块。一是“我有发现要说”。学生读熟了文本,第一件事是自我发现,即发现文章中哪些是自己能够理解的,并将这些发现写在“我的发现本”上。“我的发现本”就是对“课堂笔记本”的改造。学生写好“我的发现”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二是“我有问题要提”。说了“我能够懂的”,再进入讨论“我读不懂的”,即“我有问题要提”,学生自由写下并说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这些不懂的问题。三是“我有感想要写”。每学习一篇课文,学生都要写一篇“一课一得”的文章,写作的角度自选,或从内容方面入手,或从写法方面入手,选点要“小”,感想要“真”,寫法要“实”,每篇读后感近似于微写作,三五百字即可。四是“我有个创要做”。每一篇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学一篇课文不仅是学“这一篇”,更要学“这一类”。因此,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意写作,或效立意主旨,或仿篇章结构,或学取材,或摹语言特色等,以课文的整体或局部为“帖”,写自己的文章或片段。“四要”的课堂在彰显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凸显了“思”的作用,以“思”引领听、说、读、写的训练,引导学生朝着深度学习的方向发展。

第二,设计学生“大阅读”路径。借鉴当下全国各地对学生阅读研究的经验,改变只学一本教材的语文,在“大”字上做文章,研制本校初一至初三学生阅读书系,研究阅读引导的方法,语文教师全员参与,开发各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程,完善学生阅读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大阅读”的策略在于改变只读一本教材的现状。“大阅读”的“大”有三层含义:一是阅读要广,在以文学类书籍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涉猎人文书籍,包括历史、科学、艺术等。二是阅读要多。我们要尽量地挤出时间,每学期多读几本书,三本、五本、十本,甚至几十本。三是阅读要精。在阅读过程中要做有心人,带着赏析的眼光、带着动笔的习惯来读,在自己阅读的书中,每学期选择一两本读得精些、细些。

第三,探索学生“日写作”机制。“日写作”改变了以“日习题”为主要策略的语文学习方式,将写作活动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探索“日写作”的载体、时空、策略、途径及方法等,研制指导学

生“日写作”的课程纲目。“日写作”的策略旨在改变只做大量习题的语文学习现状。“日写作”中的“日”第一层含义是坚持。作为一种特殊的技能,写作是需要坚持的。第二层含义是积累。一是时间的积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练习写作的时间总量。在初一至初三六个学期中,不间断地要求学生每周写随笔,寒暑假也不例外。二是写作字数的积累。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的写作总量自然得到保证,没有量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变化。三是思想与情感的积累。“日写作”的过程说到底就是让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的过程。通过不断写作,提升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四是“写作感”的积累,经常性地写作无疑能让学生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角度等形成一定的感觉。第三层含义是成长。“日写作”的经历就是学生成长的经历。总之,“日写作”旨在让学生养成写作习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丰富学生的思想认识,最终让写作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第四,研发语文学习“微课程”。研发语文学习“微课程”重在改变只有第一课堂的语文,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功能,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重积极性,形成校本语文课程特色体系,活化语文的教与学。

在改造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通过组织语文微活动,且将其上升到微课程的层面,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经历,带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并且唤起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所实践的语文微课程的基本类型包括讲授微课程、共学微课程、独做微课程与共做微课程四种。“讲授微课程”主要是由教师“开讲座”;“共学微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以及活动的程序化,教师按照微课程的组织程序,引导学生学习;“独做微课程”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开发的微课程;“共做微课程”是指小组合作完成的微课程。

在微课程的内容方面,笔者根据学校与地方的实际情况,开发了“昆山三贤(顾炎武、归震川、朱柏庐)微课程”“传统文化(对联、谜语、汉字、成语、歇后语及民间语文、地名文化、二十四节气等)微课程”以及“夏驾文创微课程”等。

3.开发语文学习名特产品

笔者结合语文学科及学生学习特点,整合多学科课程改革的经验,开发诸多有影响、特色化的产品。

新华书店校园书屋:我们与昆山新华书店合作,将新华书店引进校园,创办校园书屋,保持充足的图书量,面向学生开放,有教师负责指导,由学生负责管理,让新华书店校园书屋成为学生选书、购书、读书的温馨场所;校园语文节:每年秋季学期,学校举行一届校园语文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每届为期一周;尔雅书院:在图书馆与语文实验室的基础上,笔者创建尔雅书院,创新图书馆的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引导学生阅读。

东城教育大讲坛:大讲坛分学生大讲坛、教师大讲坛、专家(含家长)大讲坛三种类型,一方面把学生站上讲台,以讲促读、促写,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聆听“窗外声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东城小剧场:组织部分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将一些适合演出的课文改变成剧本,然后排演成课本剧。东城小剧场还是学生进行朗读、讲演、辩论的地方。尔雅国学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讲习等,同时,作为学生书法练习的场所;东城研学:每年寒暑假选择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或景区,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研学活动做到有研学小教材、研学笔记、研学导游,研学成果展示等。

《第一语文》杂志:创办《第一语文》杂志,每月一期,全面展示区域内学校语文学科建设的动态,探讨语文学科建设的方法、途径等,交流相关经验,同时,刊登学生优秀语文学习作品;“第一语文”广播:成立学生播音组,开办“第一语文”校园广播,及时播报学校动态、学生作品等。

多学科融创:进行语文学科与学校其他诸多学科的融合,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化学科学习。笔者尝试了“学科作文写作”的项目,从而寻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语文学习档案袋:以语文学习档案袋的方式,改善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方式,建立全新的语文學习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功能。

全语文教育旨在通过“一个核心,三个建设点”的建构与实践,让语文课程标准切实融入课堂,且与每一位学生真切地相遇,从而真正发挥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为促进语文学科的建设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课程语文课堂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