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富?刘琼?唐春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和发展契机。作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主要场所,依托于民族地区的地方师范院校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联动性作用,但由于受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过程又呈现出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如何破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困境,探索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路径,是新时代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瓶颈
1.少数民族占比大,群体具有特殊性
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群体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兼具多元文化视野和独特的民族心理。这决定了民族地区的教师教育发展要在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安定繁荣、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特别是培养具备多元文化视野的适应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需求的高质量师资的基础上,立足教师教育群体和对象的特殊性,凸显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与特色。
2.经济发展滞后,培养具有艰巨性
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東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经济发展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滞后不仅制约着民族地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制约着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师资水平、培养经费、培训渠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艰巨性。
3.发展环境多样,提升具有复杂性
民族地区大多具有地处高原山区、沿边国境线长、基础教育地域辽阔分散、少数民族语言多样化等特点,也因其独有的历史沉淀、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都和其他地区产生了较大差距,呈现出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师教育基础薄弱、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种种问题,致使其内部发展动力不足,教师教育提升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二、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摸索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境内,是一所依托于民族地区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发展模式中积极探索,经过十多年摸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师教育发展之路。
1.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
首先,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实施学术性与师范性课程整合,鼓励全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用科研的方法解决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形成了“科研驱动,助推师范”的范式,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学术成果转化运用到教师教育的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在科研上,形成了以教学和服务为主的研究趋势,教师在申报高水平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时,引导其将研究领域重点聚焦于教师教育的路径和师范生的日常培养,形成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成为教育科学课题行动研究的平台和媒介。其次,邀请教育界著名教授到学校讲学,探讨教师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成果,在校园内营造了较好的学术氛围。在理论高度上,阐述了学术性与师范性融合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扭转了教师过去学术性和师范性二者分离的观念。再次,每年举办全校师生教学技能竞赛,邀请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名师和校长、园长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学校教师和师范生共同观摩;此外,进行教学实践创新和调整,建立了完备的师范生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延长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时间,并聘请中小学、幼儿园资深教师作为师范生的第二导师,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2.民族性与多元性并存
作为依托于民族地区的本科师范院校,应该继承和发扬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遗产,使之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亮点。西南民族地区多民族、多文化共存,这使得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必然,也要求师范生具有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基于此,学校开发了关于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教育课程和课程资源。如在体育专业,开设了舞龙、舞狮、高脚竞速、陀螺等民族体育相关课程;在数学专业,开设了布依数学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实践课程,《布依数学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级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3.合作性与实践性兼具
发展教师教育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学校先后建立了100余个实习见习示范基地,充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校外优秀资源,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校内理论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校内实训实践方面,为了增强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学校主要从师范生“三笔字”书写能力、教师口语表达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课堂解构和教学能力、教育研习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高质量、能力强、“下得去”“上得来”的未来中小学教师。在校外见习实践活动方面,安排师范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在见习学校展开一周以上的见习活动,并设计了大学四年的见习实践手册,明确了每学期的见习目标、要求及任务。
4.协同性与创新性并行
在地方政府统筹下,建立了以本科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机构共同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的“三位一体”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学校与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培育相关机构共建合作,将地方需要和政府政策对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更好地放到人才的培育机制中。在教师培训上,2016年协同地方政府开展了贵州省贞丰县和册亨县的教师队伍置换研修项目;在全国、全省、全州教育扶贫脱贫的背景下,于2016—2018年间陆续开展了望谟县的教师教育精准扶贫项目;在黔西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的政策下,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在黔西南州教育脱贫和教育立州的政策背景下,协调普安县政府和教育局,成功申报了普安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送教下乡的“国培”项目;在晴隆县实施“同心助攻·六全组团模式”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在此过程中,学校打磨出了一支由政府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高校学科带头人引领、中小学一线教师互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协同提高区域教师培养和培训质量,创新职后培训模式和培训机制;整合区域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协同创新,全方位、“接地气”地为区域内基础教育服务。
三、民族地区本科师范院校发展教师教育的策略路径
1.观念上,立足民族地区,坚持师范特色,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首先,民族地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发展教师教育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实际,在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路径等方面体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其次,要坚持师范性,师范性是师范院校长年累月形成的优势及特色,民族地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必须坚持自己师范性的办学本色。再次,应思考如何服务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民族地区本科师范院校的职责与办学方向应坚持服务、研究、适应和引领地方基础教育。
2.制度上,有所倾斜,增加投入,做强师范教育,把好师范“源头活水”
首先,民族地区本科师范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地方政府应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制度層面给予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倾斜,鼓励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办好师范特色教育,增大师范生的培养力度,把好师范“源头活水”。其次,民族地区本科师范院校也要在制度上形成支撑保障,尤其是在培养适应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学需求的师资方面,鼓励教师进行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摸索和试点改革。
3.理论上,加强学科综合化发展,拓宽教师教育研究范围
目前民族地区本科师范院校在学科建设的成效和科研成果获取上有一定提升,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上仍存在水平低、竞争力弱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加强学科综合化发展,保持并强化强势学科,拓宽教师教育研究范围,把教师教育实践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作为重点研究领域,以问题带动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师教育发展。
4.体制上,推进教师教育机构的建立和重组
一是构建统一的教师教育管理机构,对全校教师教育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二是加强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开展教师技能培训、教师教学竞赛,开设名师示范观摩程课,定期举行讨论和学术沙龙,建立有效的反馈制度等。三是搭建教学改革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搭建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能力、形成教学交流、推动教学改革的平台。
5.文化上,营造育师氛围,强化师范生教育忠诚和教育担当
首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育师氛围,由文化建设彰显自身特色,让学生通过长期的文化环境的熏陶养成高尚的师德。其次,加强精神文化引领,彰显学校教师教育传统,教师以身作则,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再次,加强管理文化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提升师生自律意识,建立规范良好的行为模式养成体系,并将此内化为自身遵循的行为方式准则。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营造育师的文化和氛围,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忠诚,以此育师能、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
6.实践上,找准自身特色,促进教师教育特色发展
民族地区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应该先找准自己能够利用的民族资源特色,在教师教育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师资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从而促进教师教育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03-22].http://www.moe.gov.cn.
[2] 李建辉.协同创新教师教育改革 服务县域师资均衡发展—地方高师院校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50-52.
[3] 陈慕杰,徐捷,何红雨.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化、应用型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7(12):11-14.
[4] 李进金.地方政府统筹下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机制运行—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1(11):75-79+70.
[5] 刘洁辉.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5(02):120-122.
(作者单位: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