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的民族划分及其民族政策分析

2019-12-20 03:00周建新王美莲
广西民族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分析探讨泰国

周建新 王美莲

【摘 要】泰国是以泰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散布于泰国各个区域。根据泰国官方发布的报告,除泰族外全国共有56个少数民族,而民族学界则认为泰国有超过60个少数民族。目前泰国各民族主要根据语系来划分。从民族政策来看,泰国以中部泰族语言及文化为主导,主张少数民族融入泰族主体文化。泰国曼谷王朝君主专制时期和君主立宪制时期,是泰国民族政策形成及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对这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当下泰国民族政策形成的原因、发展脉络以及未来走向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泰国;民族划分;民族政策;分析探讨

【作 者】周建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美莲,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泰国留学生,博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206。

【中图分类号】D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5-0049-010

泰国是以泰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除泰族外,在公众领域一般认为泰国北方有9~10个山地部落,南部4府分布着说马来语的种族等。事实上,泰国的民族更加多样化,其少数民族包括华族(华人)、马来族、高棉族、孟族、苗族、瑶族、克伦族、阿卡族、木瑟族、傈僳族、拉瓦族、拉祜族、塞诺伊族、莫肯族等民族。泰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最重要历史阶段是曼谷王朝时期。泰族经过素可泰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的发展,进入曼谷王朝后,成为泰国中部的强大民族,周围的泰阮人、马来人、佬人都向其称臣纳贡,并与之建立宗藩关系。十九世纪后期,五世王朱拉隆功大帝即位,对泰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中部泰族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开始向周围其他民族地区扩张势力,逐渐形成現在多民族统一的泰国。

泰国民族语言按系别可分为泰语系(Tai)、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汉藏语系(Sino-Tibetan)、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和苗瑶语系(Hmong-Mien),其中部分民族的语系归属问题存在争议。目前,中国学者认为,泰国“有3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泰族(占40%)、老族(占35%)、华族(占10%)、马来族(占3.5%)、高棉族(占2%)。此外,还有苗、瑶、桂、汶、克伦、掸等山地民族。……在马来半岛山区的热带丛林中,还居住有塞芒人和沙盖人等古老民族。”[1]38中国学者关于泰国各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泰国南部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和北部的山地民族,对泰国整体的民族划分、分布情况等还缺乏全面的了解。鉴于此,本文将主要根据泰国官方和学界的资料,从民族居住地域、语系等方面对泰国各民族进行全面介绍,并对其民族政策发展的脉络及实践成效展开论述。

一、泰国各民族划分

(一)按地域分类

泰国虽然是多民族国家,但其一贯采取的是单一民族国家建构的政策取向,为此泰国政府始终主导着少数民族泰化的相关政策。为了方便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推行泰化政策,泰国社会发展和人类安全部借鉴了玛希隆大学和泰国社会发展福利厅的研究成果,将泰国少数民族分为56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分布于泰国67个府,总人口为610万人。1根据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区特点将其分为四类:居住在平地的少数民族、居住在高地的少数民族(山地民族)、居住在海边的少数民族和居住在森林的少数民族。

(1)居住在平地的少数民族共有38个:孟族(Mon)、泰鲁族(Tai Lu)、泰松鞑玛族(Tai song dam)、泰雅伊族(Tai Yai)、泰昆族(Tai Khun)、 泰雍族(Tai Yong)、泰雅族(Tai Ya)、泰渊族(Tai Yuan)、普泰族(Phu Thai)、佬康族(Lao Khrang)、佬纳嘎维族(Lao Ngaew)、佬嘎族(lao ga)、佬媞族(Lao ti)、佬威昂族(Lao Wiang)、塞卡族(Saek)、萨玛惹族(Samre)、帕朗族(Plang)、布汝族(Bru)、嗾族(So)、颂族(song)、塔邬翁族(Thavuang)、玛毗族(Mpi)、贡族(Guong)、钴拉族(gu la)、撒瓯茨族(sa-oc)、库伊族(Kuy)、召汶族 (Chaobon)、纳雅靺族(Nyaw)、约伊族(Yoy)、高棉族(Khmer/Northern Khmer)、越族(Vietnamese),彼苏族(Bisu)、纳耶尤族(Nyeu)、嘎松族(Kasong)、崇族(Chong)、马来族(Malayu)、嘎楞族(Kaleung)、泰鞑玛族(TaiDam);

(2)居住在山地的少数民族(山地民族)共有13个:克伦族(Karen)、蒙(苗族)Hmong(Meo)、瑶族Mien(Yao)、拉祜族(Lahu)、傈僳族(Lisu)、阿卡族(Akha)、拉瓦族(Lawa)、贺族(Yunnannese Chinese)、克木族(Khmu)、玛拉帕伊族/丁族(Mal-Pray/Tin)、克钦族(Kachin)、崩龙族/德昂族(Palaung/Dala-ang)和桐苏族(Tong su);

(3)居住在海边的少数民族(Chao lay)共有3个:莫肯族(Moken)、摸克楞族(Moklen) 和尤绕老挝族(Urak Lawoi);

(4)居住在森林的少数民族共有2个:黄叶族(Mlrabri/Tongluang)和萨垓族(Sa gai)。

以上按照居住地地理特征进行的民族归类,本质上没有什么民族划分的科学依据,只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族群地理分布的确定和介绍。但是这种总体归类,让我们对泰国各民族在地理分布特征上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泰国社会发展和人类安全部认为居住于平地的族群,虽然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但因为语系和文化跟主体民族差异不大,语言文化几乎可以融合到主体民族社会之中。居住在高地的族群(山地民族)、海边的族群(莱族,Chao lay)和森林的族群是有较大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差异的,目前属于正在融入到泰国主流社会中的族群。

(二)按语系分类

根据互联网资料,国际学术界认为泰国的族群语言一共有70种,其中50种为土著语言,20种为非土著语言。2同时,泰国玛希隆大学的民族语言研究,采取植根于民族语言学的科学分类方案对泰国各民族进行了划分。该研究从1993~2001年总共用了8年的时间来收集族群语言资料进行分析,最终统计出泰国共有6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其中讲佬语的占泰国总人口的28%,讲兰纳语的占10%,讲泰南语的占9%,讲高棉语的占3%,讲呵叻泰语、普泰、库伊语、纳雅靺语、咯欸语、佬咯玛语和克伦语的占1%,讲其余语言的不到1%。[2]15这一成果,在泰国政府层面基本得到认可。

泰国各民族语言按照语系(语族、语支)分类,大致分属于5种语系(语族、语支),即泰语系(Tai)、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汉藏语系(Sino-Tibetan)、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和苗瑶语系(Hmong-Mien)。

其中,泰语系共有24个民族:嘎楞族(Kaleung)、功勐/泰阮族(Konmuang/Yuan /Northern Thai)、泰鞑玛族(TaiDam)、纳雅靺族(Nyaw)、泰昆族(Tai Khun)、中部泰族(Central Thai)、呵叻泰族(Thai Korat)、泰塔柏族(Thai Takbai)、泰咯欸族(Thai Loei)、泰鲁族(Tai Lu)、泰雅(Tai Ya)、泰雅伊族(Tai Yai)、南部泰族(Southern Thai)、普泰族(Phu Thai)、普番族(Phuan)、雍族(Yong)、约伊族(Yoy)、佬康族(Lao Khrang)、佬纳嘎维族(Lao Ngaew)、佬媞族(Lao ti)、佬威昂族(Lao Wiang/Lao Klang)、佬咯玛族(Lao Lom)、佬伊萨族(Lao Isan)和塞卡族(Saek),占全国人口的94%;

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共有22个民族:嘎松族(Kasong)、库伊族(Kuy/Kuay)、克木族(Khmu)、泰高棉族(Thailand Khmer/Northern Khmer)、崇族(Chong)、撒瓯茨族(Sa-oc)、萨垓族(Sakai/Kensiw/Manique)、萨玛惹族(Samre)、嗾族/塔邬翁族(So/Thavuang)、颂族(So)、召汶族(Chaobon/Nyab Kur)、纳耶尤族(Nyeu)、布汝族/佧(Bru/Kha)、帕朗族/萨玛塔/倮族(Plang/samtao/Lua)、崩龙族/德昂族(Palaung /Dala-ang)、孟族(Mon)、玛拉帕伊族/倮族/丁族(Mal-Pray/Lua/Tin)、黄叶族(Mlrabri/Tongluang)、拉美他族/罗族(Lamet/Lua)、拉瓦族(Lawa)、佤族(Wa)和越族(Vietnamese),南亚语系民族分散于泰国全境,占全国人口的4.3%;

汉藏语系(Sino-Tibetan) 共有11个民族:贡族/邬贡族(Guong/Ugong)、克伦族(Karen)、景颇族/克钦族(Jingpaw/Kachin)、华族(Chinese)、云南人/贺族(Yunnannese Chinese)、彼苏族(Bisu)、缅族(Burmese)、拉祜族(Lahu)、傈僳族(Lisu)、 阿卡族(Akha)和玛毗族( Mpi)。汉藏语系民族主要分布在泰国的北部和南部,部分民族分布于市区,该语系占全国人口的1.1%;

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共有3个民族:马来族/玛拉宇族/纳宇族/雅威族(Malay/Malayu/Nayu/Yawi)、莫肯族/莫可楞族(Moken/Moklen)和乌拉拉威族(Urak Lawoi),主要分布在泰国的南部,占全国人口的0.3%;

苗瑶语系(Hmong-Mien)共有2个民族:蒙(苗)族Hmong(Meo) 和勉(瑶)族Mien(Yao)。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占全国人口的0.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按照语言学分类进行的民族划分归类貌似科学,实际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因为按照传统语系的划分,根本没有泰语系这一说法,泰语一般被归类到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也没有苗瑶语系之说,只有苗瑶语族分类。显然,以上的分类只是根据泰国实际的需要,并未按照语言学的语系—语族—语支的层级统一分类,但为了保持原有文献资料的真实,本文未进行修改。

二、泰国各民族人口及分布情况

根据泰国学术界统计,[2]除泰族外全国共有61个少数民族,按语系分类,泰国民族人口及分布情况如下所述。

(一)泰语系族群

泰语系民族共有24个,其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4%。如表1所示,泰语系中,中部泰族人口最多,总人口为2000万人,其次是泰国东北部的佬伊萨族,总人口为1400万人,排在第三的是泰国北部的泰延(功勐),总人口600万人,第四是泰国南部的南部泰族,总人口为450万人。泰语系中人口最少的支系是清莱的泰雅,总人口仅300人。

表1 泰语系族群人口及分布

[序号 族群名称 分布地区(府) 总人口(人) 1 嘎楞族(Kaleung) 那空拍侬、 色军、廊开 70000 2 功勐/泰阮族(Konmuang/

Yuan(Northern Thai) 清迈、清莱、南奔、南邦、湄宏顺、楠、拍天、帕、程逸、来兴 、北标和叻丕。 6000000 3 泰鞑玛族

(TaiDam) 佛丕、叻丕、北碧、彭世洛、北欖坡、那空拍侬、黎、甘烹碧、素攀、和披集。 120000 4 纳雅靺族

(Nyaw) 色军、那空拍侬、廊开、加拉信、沙缴。 400000 5 泰昆族(Tai Khun) 清迈、清莱、南奔。 20000 6 中部泰族

(Central Thai) 泰国中部 20000000 7 呵叻泰族

(Thai Korat) 呵叻、猜也贲、武里喃、沙缴、北柳、华富里。 650000 8 泰塔柏族

(Thai Takbai) 陶公、北大年。 70000 9 泰咯欸族

(Thai Loei) 黎 400000 10 泰鲁族(Tai Lu) 清迈、清莱、拍天、南奔、南邦、楠。 100000 11 泰雅族(Tai Ya) 清莱 300 12 泰雅伊族(Tai Yai) 湄宏顺、清莱、清迈、来兴和泰国的西北边境。 95000 13 南部泰族

(Southern Thai) 整南部的府如:春蓬、洛坤、博达伦、宋卡、拉农、攀牙、普吉、甲米府董里、素叻、也拉、陶公、北大年、沙敦等。 4500000 14 普泰族(Phu Thai) 加拉信、色军、那空拍侬、莫拉限。 470000 15 普番族(Phuan) 北碧、甘烹碧、北柳、猜纳、佛统、北榄坡、素可泰、难、乌泰他尼、披集、碧差汶、华富里、信武里、素攀武里、北标、那空那育、巴真、乌隆、黎、彭世洛、佛丕、帕、益梭通、廊开、乌汶。 200000 16 雍族(Yong) 清莱、清迈、南奔、帕。 150000 17 哟伊族(Yoy) 色军 50000 18 佬媞族(Lao ti) 北碧、叻丕、那空那育。 10000 19 佬纳嘎维族

(Lao Ngaew) 北标、华富里、信武里。 30000 20 佬威昂族

(Lao Wiang) 佛丕、彭世洛、程逸、北柳、那空那育、佛统、北标、华富里、分布在叻丕、素攀武里。 200000 21 佬康族

(Lao Khrang) 黎、佛统、素攀武里、乌泰他尼、甘烹碧、

北榄坡。 90000 22 佬咯玛族(Lao Lom) 碧差汶、彭世洛。 350000 23 佬伊萨族(Lao Isan) 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全国。 14000000 24 塞卡族(Saek) 那空帕农。 3500 ]

(二)南亚语系

在泰国属于南亚语系的民族共有22个。学术界一般认为南亚语系族群是东南亚的传统土著民族,其语系大概有150个支系语言。泰国的南亚语系各民族属于孟高棉语系,人口最多的是泰高棉族,总人口为140万人,人口最少的是居住在干乍那武里府的撒瓯茨族,共50人。嘎松族、撒瓯茨族、萨该族、萨玛惹族、嗾族(塔翁族)、黄叶族、拉美他族(罗)等8个民族目前使用本族语言的人数越来越少,泰国学界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这些族群可能丧失其语言和文化。在表2中,越族被归入南亚语系民族,但是在中国语言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把越南语归入汉藏语系越芒—壮侗语族。[3]372

表2 南亚语系人口及分布

[序号 族群名称 分布地区(府) 总人口(人) 1 嘎松族(Kasong) 桐艾府 50—3000 2 库伊族(Kuy/Kuay ) 武里喃、素辇、四色菊、乌汶、横逸和泰国的东部。 400000 3 克木族(Khmu) 清莱、难、南邦、干乍那武里、乌泰他尼(色梗港)。 12000 4 泰高棉族

(ThailandKhmer/Northern Khmer) 素林、四色菊、武里南、呵叻、乌汶、吗哈沙拉堪、横逸、沙缴、尖竹汶、巴真、北柳。 1400000 5 崇族(Chong) 尖竹汶 2000—4000 6 撒瓯茨族(Sa-oc) 干乍那武里 50 7 萨该族(Sakai/Kensiw/Manique) 董里、博达伦、也拉、沙敦和泰国马来西亚山区边境。 50—100 8 萨玛惹族(Samre) 尖竹汶、北柳、达叻。 50—1000 9 嗾族/塔翁族(So/Thavuang) 色军(沙功那空)。 1500 10 嗾族(So) 色军(沙功那空)、那空拍侬、莫拉限。 70000 11 召汶族(Chaobon/Nyab Kur) 呵叻、碧差汶、猜也贲。 4000—6000 12 纳耶尤族(Nyeu) 四色菊 、乌汶、素辇。 15000 13 布汝族(佧)(Bru/Kha) 乌汶、莫拉限。 500 14 帕朗族(萨玛塔/裸)Plang(samtao/Lua) 清莱 1200 15 崩龙族/德昂族

(Palaung/Dala-ang) 清迈 2000 16 孟族(Mon) 北碧、暖武里、巴吞他尼、华富里、呵叻、龙仔厝、夜功、叻丕、佛丕、清迈、南奔、佛统、北柳、素攀、大城(又称为阿如他耶)巴真、曼谷。 45000—

400000 17 玛拉帕伊族/丁族

(Mal-Pray/Lua/Tin) 楠 40000 18 黄叶族(Mlrabri/Tongluang) 楠、帕。 200 19 拉美他族/罗(Lamet/Lua) 南邦、清莱。 100 20 拉瓦族(Lawa) 清迈、湄宏顺。 5000 21 佤族(Wa) 清迈、清莱。 400 22 越族(Vietnamese) 那空拍侬、色军、莫拉限、廊开、乌汶、黎、莫肯、尖竹汶、沙缴。 20000 ]

(三)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人口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共有11个民族。克伦族是汉藏语系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总人口为35万人,内部分为3个支系(根据内部自称分类),其中斯戈克伦(斯高克伦)人口最多。清迈府和清莱府的云南华人(贺族),总人口为20万人,其中包括了从中国云南移民过去的汉族和回族人口。拉祜族(木瑟人),总人口为8万人。缅族、景颇族(克钦人)人数未见官方数据,两个民族内部的支系分類也比较复杂。在Joachin schliesinger的Ethnic Groups of Thailand Non-Tai-Speaking Peoples(2000年)的调查中,景颇族人口为370人左右。[4]196贡族(邬贡族)、佧雅、巴东和彼苏族是汉藏语系中人口较少的,均不足千人。

表3 汉藏语系族群人口及分布

[序号 族群名称 分布地区(府) 总人口(人) 1 贡族(邬贡族)

(Guong/Ugong) 乌泰他尼(色梗港)、素攀武里、北碧(干乍那武里)。 100-600 2 克伦族(Karen) 巴蜀、北碧(干乍那武里、佛丕、叻丕、素攀、甘烹碧、清迈、清莱、南邦、南奔、素可泰、程逸、达 Tak帕、夜丰颂。 350000 2.1 斯戈克伦(Sgaw) 达 Tak夜丰颂、清迈、清莱、南邦、南奔、北碧(干乍那武里)、叻丕。 200000 2.2 波克伦(Pwo) 乌泰他尼(色梗港)、素攀武里、北碧(干乍那武里)、叻丕、佛丕府、巴蜀、甘烹碧。 50000-100000 2.3 佧雅(Kaya) 夜丰颂 600 2.4 巴东支系(Paduang) 夜丰颂 300 3 景颇族/克钦族

(Jingpaw/Kachin) 清迈府清佬县 4 华族(Chinese) 全国(其调查不全面) 5 贺族/云南人

(Yunnan chinese) 清迈、清莱 。 200000 6 彼苏族( Bisu) 清莱 500 7 缅族(Burmese) 来兴、北碧(干乍那武里)、拉廊、清莱。 8 拉祜族/木瑟人

(Lahu/Mu se) 甘烹碧、清迈、清莱、夜丰颂。 80000 9 傈僳族(Lisu) 清迈、清莱、夜丰颂、来兴、素可泰、甘烹碧、碧差汶、南邦、拍天府、帕。 30000 10 阿卡族(Akha) 清迈、清莱、夜丰颂、来兴府、南邦、拍天、帕、碧差汶。 50000 11 玛毗族(Mpi) 帕、楠。 1500 ]

(四)南岛语系

南岛语系民族大多是东南亚南部的土著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泰国南岛语系民族主要分布在南部与马来西亚接壤的北大年、陶公、沙敦、也拉等4府,人口最多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族,总人数达到90万人。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小国——北大年王国。从1786年到1832年的46年间,北大年王国同暹罗(泰国古称)之间发生了5次战争,北大年最终被泰国征服,从此臣服于泰国并确立宗藩关系。1909年这一地区通过签署《英暹条约》被曼谷王朝正式兼并。莫肯族和乌拉拉威族(莱族)是南岛语系中人口较少的民族,目前因其居住地经济开发等原因,其语言和文化面临危机,拥有的土地也随之流失。

表4 南岛语系人口及分布

[序号 族称 分布地区(府) 总人口(人) 1 马来族/纳俞族/亚威族

(Malayu/Nayu/Yawi ) 北大年、也拉、陶公(那拉提瓦)、沙敦、宋卡、洛坤(那空是贪玛叻)、甲米、普吉、暖武里、北揽(沙没巴干)、巴吞他尼。 900000 2 莫肯族(Moken/Moklen) 普吉、攀牙、甲米。 1000 3 乌拉拉威族/莱族(Urak Lawoi/Lay) 普吉、沙敦和南部的西海岸。 3000 ]

(五)苗瑶语系

苗瑶语系族群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苗族(蒙人)人口为15万人,分为白苗和青苗两个支系。瑶族人口为4万人。这两个民族比较相似,都是从中国经过漫长的迁徙历程最终到达泰国的,据称苗族大概是100年前进入泰国的。

表5 苗瑶语系人口及分布

[序号 族称 分布地区(府) 总人口(人) 1 苗族(Hmong/Meo) 甘烹碧、清迈、夜丰颂、清莱、帕尧、难、帕、达、素可泰、碧差汶、南邦、彭世洛。 150000 1.1 白苗(White Hmong) 甘烹碧、清邁、夜丰颂、清莱、帕尧、难、帕、达、素可泰、碧差汶、南邦、彭世洛、黎。 25000-30000 1.2 青苗(Green Hmong) 达、难、清迈、夜丰颂、碧差汶、清莱、帕尧、帕、素可泰。 33000 2 瑶族Mien(Yao) 清迈、清莱、帕尧、南邦、达、甘烹碧、难、素可泰、碧差汶。 40000 ]

三、泰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自曼谷王朝建立之后,泰国一直主张并鼓励本国的少数民族融入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但其同化政策及实施过程,对各个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差异也较大。

目前泰国制定的民族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泰国对南方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群体的政策[5][6][7]、泰国对华人的政策[8]以及泰国对山地民族的政策[9]。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阐述了上述指向明确的政策对少数民族带来的不利影响,但缺乏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从泰国的政治制度变迁入手,探讨泰国民族政策的形成及发展变化非常必要。纵观泰国历史,其现行民族政策发轫于曼谷王朝君主专制时期,后来在君主立宪制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一直延续至今,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曼谷王朝君主专制时期(1782—1932)

1. 曼谷王朝初期(1782—1868)。从泰国曼谷王朝建立开始,中央政府和贵族一直试图用同化政策来同化异民族。但早期在国家权力扩张和权力集中的缓慢发展时期,中央政府没有直接改变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在曼谷王朝初期经济扩张的背景下,佬族、孟族和华族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其中包括被强制和自愿迁徙到泰国的人口。曼谷王朝初期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是税收,中央王朝需从这些不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增加税收收入,因此,该阶段的同化政策并未大力实施。

早期的曼谷王朝从拉玛一世到拉玛三世,仍然极力保存暹罗传统的社会经济以及体制,认为西方文化将给泰国社会带来威胁。但是到了拉玛四世孟固王时代(1851—1868),一改先代国王闭关锁国的遗风,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并与西方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使暹罗开始脱离旧的传统,为后来朱拉隆功(拉玛五世)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铺平了道路。

“暹罗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在曼谷王朝时期有了变化。”[10]130尤其是孟固王继位之后,是暹罗与西方国家开始频繁接触的时期。“跟欧洲之外的其他国家一样,历史将暹罗在19世纪与欧洲帝国主义的斗争视为是现代民族国家产生的重要因素。”[11]17而泰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当时西方传播的民族意识的产生直接相关。

2. 近代曼谷王朝(1869—1931)。从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统治中期开始,泰国建立了现代法律、新的公务员制度等,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重在强调泰国的民族意识和泰国身份。这种意识形态显然受到西方民族国家思想的影响,泰国国家通过正规的教育系统、佛教教育系统和平民教育系统等培育泰国公民身份和意识。此外,通过仪式、艺术、纪念碑、音乐等加深泰国民族认同,使泰国公民身份特征被外界所感知。

拉玛五世时期,政府和精英贵族尝试将所有少数民族融入主体民族——泰族,换言之就是把异民族泰化。为了培养泰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和身份认同感,泰国各地广泛推行泰化政策,但在不同的民族群体中取得的效果差别比较大。其中佬族是泰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泰国东北部,因此泰国对东北部佬族实行的泰化政策比较广泛和突出。1此外当时法国试图将泰国境内东北部佬族迁移到湄公河左岸,引起泰国政府的不满,泰国政府意识到让佬族人认同自己的泰国国籍身份和把佬族人变为泰国人非常重要。[12]411-412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因此启动了制定、传播佬族人是泰国人的政策宣传,想方设法让佬族意识到泰族和佬族属于同一种语言、同一个国家。这种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政策宣传,实质上就是国族主义建构的手段之一。

在君主专制时期,虽然国家通过构建各种机制来培养泰国公民身份和意识,但取得的效果有限,这与泰化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关。例如拉玛五世统治期间仍然允许孟族僧侣用孟语学习佛经。到了拉玛六世,僧侣们才被迫用泰语学习。[13]252-253在对南部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实行泰化政策方面,1910年泰国政府开始在马来族聚居区强调使用泰语。1921年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要求马来族穆斯林7~14岁的孩子必须到泰国国立小学去学习,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要遵守泰国教育部的规定。由于马来族穆斯林上层人土担心泰文化、语言的介人将削弱马来文化,[14]109这导致了1922年南部少数民族的叛乱。因为南部穆斯林群体的反抗,泰国政府当时对于南部地区的泰化政策有所放松。拉玛五世期间,泰国开始在南部各省依据伊斯兰法庭原则设立法院;拉玛六世时期,制定了一些违反伊斯兰教规定的法则;1923年泰国内政部制定了穆斯林地区官员手册,帮助官员了解穆斯林传统,不做违反穆斯林信仰的事。[15]9-10

君主专制时期的泰化政策试图通过教育制度、仪式和奖励制度来建立本国公民身份感。少数民族出于教育或提高社会地位等目的,也会主动融入泰国主体民族社会,如清迈的中国商人热衷送自己的孩子到使用曼谷课程的学校上学;清迈学校意识到兰纳权力不及曼谷政府后,也愿意改用曼谷课程,使用曼谷课程的学校逐渐普及到各个地区。[16]195泰国东北部的佬族人,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也会选择出家,在寺庙学习,使得僧人阶层比其他群体更早泰化,东北地区的僧侣群体曾被认为是受过高等教育、知识渊博的阶层。此外泰国政府和司法部的法律学校开始接收少数民族学生,更加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泰化。[17]178-179另外,泰国的公务员、教师、军人培训等都具有浓厚的泰族文化教育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佬族人,虽然有一部分已经泰化,但仍有部分佬族人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尤其是在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农村。即使迁移到中部地区湄南河流域下游灌溉区的佬族,大部分仍保留着佬族人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是群体迁移并在同一地方定居,大多数前往中部地区工作的佬族劳工都没有永久定居,他们会在水稻种植季节之外回家,保留了佬族的婚嫁传统等。[18]151

(二)曼谷王朝君主立宪时期(1932年至今)

1931年泰國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体制。自1932年后,泰国国民的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迅速发生变化。在1938~1944年銮披汶时期,泰国采取亲日政策,实行独裁统治,对内推行民族沙文主义政策,反对华人,鼓吹泛泰主义,进而把国名“暹罗”改称“泰国”,以突显其民族主义的色彩,并强制改变少数民族身份,让他们成为现代泰人。

披汶·颂堪以“大泰族主义”为其执政要旨。总理办公室为此还颁布训诫——《唯国主义信条》或《效忠民族规约》,其主要内容是:1.热爱祖国胜于生命;2.尊崇佛教胜于生命;3.要成为农业和手工业能手;4.尊老爱幼,服从领导。[19]20-301939年6月到1942年1月,銮披汶政府陆续出台了12个名为“功塔尼永”的文化训令,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在泰国的国民中培养起泛泰民族主义的意识,激发民族凝聚力。他签署颁布的第1号训令就将国名由“暹罗”改为“泰”,后在第3、第9号训令中进行补充,统称所有境内的公民为“泰人”(Khon Thai),并要求每个泰人都应重视和尊崇泰语,并以使用泰语而感到自豪。在銮披汶下发给政府各部门的关于更改国名的说明文件中指出,此举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唤起居住在境外的泰族的共鸣,以促进境内外泰族人之间的亲密和团结,他的泛泰民族主义思想在这里表露无疑。銮披汶希望国民可以通过文化训令团结起来,共建由泰族主导的国家。[20]

銮披汶认为衣着服饰是一个国家的颜面,政府必须指导人民的穿着,特别是禁止“不文明”的穿着,如男性在公共场合不能赤裸上身只穿一条内裤,而是要穿外套和西裤;女性不允许穿撩幔尾,需改穿裙子或素筒裙。在第10号训令颁布之后,内政部随即推出关于着装的详细指导说明,着装分为三大类,即普通着装、特殊场合着装和工作着装,要视场合而定适宜的着装。简而言之,无论男女都要穿着外衣、戴帽子、穿鞋子,在一些正式场合男性要系领带或领结,女性还要带手套,在颜色上也有细致的规定。

训令还要求佬族、华族、马来族等少数民族同化成为泰族,穿泰族服装、用泰族名字、学泰语、信仰佛教等,如不遵守,将被视为非本国人。高棉族、孟族、佬族、兰纳族(泰北)、泰南族、华族等少数民族在该时期纷纷融入到了泰族之中。[21]銮披汶时期的泰化政策,促使泰国许多少数民族融入主体民族,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銮披汶在位期间施行的诸多文化政策在泰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泰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泰国的国名,跳喃望舞,使用叉勺用餐,使用 Khrap、Kha的语尾敬词,西式的泰国音乐,葬礼上的服饰礼仪等,可以说銮披汶为现代泰国主流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以上政策的实施,也引起了泰国国内不少少数民族的反抗,特别是马来族,他们因信奉伊斯兰教,拒绝执行不合教规的政策。这也导致了泰国南部马来族对泰国政府的不信任,因此直到今日泰国南部仍然是其国内民族冲突最为频繁的地区,也是泰国政府面临的最为重大的国内民族问题。

1947年,成为泰国人的愿望在资本家或华人商人中大大增加。[8]国内的资本家或华人商人必须根据泰国法律投资、获得合法土地等,使中产阶级和华人商人变得更加泰国化。由此,华人社会开始接受泰国传统习俗,在学校讲授泰语、泰国历史和社会课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虽然废除了种族歧视政策,但是仍然以同化政策为核心。1955年泰国政府对山地民族继续实行同化政策,从经济、教育和宗教文化各方面进行同化。如1964年,在清迈成立了“山民研究中心”,作为北部少数民族问题的常设咨询机构,它主要在苗、瑶、克伦、拉祜、阿卡和傈傈6个民族中进行活动。该研究中心的任务是研究山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为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加强行政管理提供咨询。与此同时,泰国政府承认山民有权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但必须忠于国王、国家和相关法律。[22]

1975年,中泰建交之后,双方以联合公报的形式正式宣布不承认双重国籍,从政治层面解决了泰国政府对华人效忠问题的担心,泰国政府因此进一步放宽了华人入籍条件。从此之后的华人政策以宽容吸纳为主线,凡是加入泰籍的华人和本国泰族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权利。后来随着华人迁入量的减少,泰国政府更好地处理了泰国华人的同化问题,在泰国出生的华人后代已在政治上认同于泰国,文化上也很大程度认同于泰国。

结 语

泰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泰国官方与学界并未达成一致,也没有十分准确的由官方正式发布的权威资料。官方与学界由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使得民族种类的统计存在差异。学界主要从保护各族群多样性和语言文化方面进行识别和统计,政府部门则主要以方便管理和实施泰化政策来界定民族种类。具体到民族名称上仍然比较模糊,部分民族称谓政府采用的是他称,而学界采用的是自称。目前泰国政府已经深刻意识到族群多样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开始注重和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化。

从历史来看,由于泰国是东南亚地区唯一未被西方列强殖民的国家,因此其在政治上比较自信。泰国中央政府实施的以国家认同为指向的同化政策,在某些方面的确也比较成功,甚至设置了国家认同委员会,“它不得不对泰国性做出定义,以便澄清其为保证民族、信仰和君主制的安全而进行的规划、协调、咨询等方面的工作。”[11]6目前泰国的少数民族中,居住在平地的佬族、高棉族、孟族、华族,基本融入了泰国社会,懂得泰族语言文化和法律。泰国的山地民族仍然处于正在融入泰国社会的阶段。而泰国南部穆斯林地区仍然是国内民族冲突多发地区,也是其国家政治和邻国关系中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显然,泰国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和潜在的冲突,“大泰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是将自己置身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试图以此创造现实生活中的优势。另外在泰国拥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利的部分少数民族,可以拥有双重身份(dual identity),例如华人,他们既可以是泰族也可以当华族,但其他民族因为权力和社会地位等原因,不得不同化为泰人。

参考文献:

[1] 田禾,周方冶.泰国(列国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 [泰]苏威莱·鹏斯莉翋,等.泰国民族语言地图(泰文版)[M].曼谷:泰国国家文化委员会,2004.

[3] 韦树关.京语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

[4] [英]Joachin Schliesinger. Ethnic Groups of Thailand Non-Tai-Speaking Peoples[M].Bangkok:White Lotus,White lotus Bangkok Thailand,2000.

[5] 庞海红.泰国对南部马来人的整合进程及其困境[J].红河学院学报,2012(5).

[6] 洪丹.泰国马来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变化及其政策原因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14.

[7] 孔建勋.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族群态度——新加坡、馬来西亚和泰国实证研究[M].北京:国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 杨洋.1932-1992年泰国政府对华人的政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9] 申旭.泰国山民问题及政府对策[J].东南亚研究,1993(2).

[10] 余定邦.东南亚近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11] [美]通猜·威尼差恭.图绘暹罗——一部国家地缘机体的历史[M].袁剑,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6.

[12] [泰]暨拉彭·莎塔巴纳湾塔纳.暹罗危机 法暹战争:丢失的湄公河左岸土地[M].曼谷:诗纳卡宁威洛大学出版社,1983.

[13] [泰]赛崇·萨达雅驽翋.暹罗知识分子[M].曼谷:欧崩补出版社,2014.

[14] 孔建勋.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族群态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5] [泰]攀牙· 高塔玛散.泰国南部边境整合——6王世省长系统的教训[M].曼谷:人文社会社科院出版社,2009.

[16] [泰]碴莉·伍派纹.1867-1941年美国传教士与清迈少数民族的权力关系[M].清迈:清迈大学出版社,2012.

[17] [泰]阿萨·港帕.东北部佛教在历史和社区特色的作用[M].曼谷: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18] [泰]苏帕鹏·金达马妮露.湄南河流域下游灌溉区的社会史[M].曼谷:桑弎出版社,2011.

[19] [泰]纳荣·普安毗.1938-1944年披汶·颂堪颁布使用唯国主义信条[D].曼谷:诗纳卡宁威洛大学,2002.

[20] 金勇.泰国銮披汶时期的文化政策及其意涵[J].东方论坛,2013(5).

[21] [泰]呐佧林·玫傣垃.1932年暹罗革命[M].曼谷:法政大学出版社,1992.

[22] 郎鸿.泰国民族问题的类型及政府的政策[D].昆明:云南大学,2013.

AN ANALYSIS OF ETHNIC DIVISION AND

POLICY IN THAILAND

Zhou Jianxin,Wang Meilian

Abstract: Thailand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with Thai as the main body,and ethnic minorities are scattered in various regions in this country. According to a Thailand's official report,there are 56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country except Thai,and the ethnological circle believes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60 ethnic minorities in Thailand. At present,all ethnic groups in Thailand are mainly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ir language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policy,Thailand is dominated by the Thai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art,and advocates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to the main Thai culture. The two important period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ailand's national policy are the period of aut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of Bangkok Dynasty.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national polici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se two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s,and then to explore the causes,development context and future trend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policies in Thailand.

Key Words: Thailand;ethnic division;ethnic policy;analysis and discussion

〔責任编辑:黄润柏〕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分析探讨泰国
新年游泰国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核电厂交流不间断供电系统分析及改进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