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2019-12-20 02:08杨慧芳
艺术评鉴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思政

杨慧芳

摘要:“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就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树立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育人功能。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本课程性质的要求,也是时代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

关键词:通识教育   “课程思政”   中国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8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长期以来,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在当下高校通识课程设置中,我们都能看到跟音乐有关的这一类课程。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把中国传统音乐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要求

通识教育是对应专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学生全方位人格,也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的教育。通识教育虽然是一个外来词,从被引入起到现在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我国高校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国内每所大学都在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通识教育之路,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他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之所以要实行通识教育,不是因为通识教育是个好东西,而是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具体问题。因此,作为通识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就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作为通识课程内容的中国传统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必须要符合其课程性质要求,使学生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拓展知识面,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要提升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进而在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为用之基础上形成特有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时代的迫切需要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随世界文明的步伐,从传统农业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物质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名和利成了大部分人追求的唯一目标,且绞尽脑汁不顾一切的去得到它。于是,我们发现诚信、道德、责任在各行各业里缺失严重。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对此现象,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道:“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此话一出,便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引起了社会轰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讨论和反思。素质教育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提出,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过度注重对物质、经济的追求,忽视了精神需求,导致国民素质的提升无法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并驾齐驱。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条腿并行才能健康前进。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育人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

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紧扣“课程思政”理念,挖掘育人元素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作为通识教育的中国传统音乐,必须紧扣“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充分挖掘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育人元素,实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生命力顽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早以前,音乐的影响力和内调心态的功能就被古人所认识,使其在中国传统伦理人文的形成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乐记》里就有记载“乐者,通伦理者也。”《欧阳文忠全集》里也有记载“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音乐在儒家美学里是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行为。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民间音乐占比最大,文人音乐影响最深,这两大类音乐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千姿百态的民间音乐是老百姓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的是一种生命本真的精神。这种本真精神是用最强烈的旋律起伏来表达老百姓对命运的抗争,对人间苦难的宣泄,同时用欢快愉悦的旋律来保持对生活的一种积极乐观态度,用锣鼓喧天的打击乐营造欢乐气氛让人乐而忘忧。与民间音乐有截然相反情感表现的文人音乐,饱读诗书的文人用清、幽、淡、雅的古琴音乐来修养一种理性的心理状态,用词曲结合的词调音乐来表达内心情感和情怀。这些从音乐文化、音乐功能上来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融合教学内容,实施育人功能

1.培养理性心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理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理想的心理状态。人们经常所说的修身养性,其实也就是让自己的心理维持在一个平和的度上,来达到理性的状态。在中国,音乐历来被文人看成是修身养性的好手段。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音乐,清幽淡雅的琴声是文人托物寄情的极佳方式。因此,古代有“士必操琴,琴必依士”的现象。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如果单纯以古琴温婉柔和的旋律来让学生听赏,学生会认为这部分音乐老土、沉闷,无法理解。此时,便可由古人修身养性,理性心理对人生的重要性来入手,同学们便会跃跃欲试,走进能让人内心获得平静的古琴音乐中。因为,理性心理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对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和让人向往的一种理想心理状态。笔者在课堂上就理性心理的重要性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与人争辩之时,面红耳赤却说不上话来。可等争辩完毕心情平复下来之后,内心便涌出一堆的好词好句来应对对方,可為时已晚,只能捶胸顿足。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这种经历持认同感。这时,笔者进一步说明在双方争辩的时候理性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理性能让人的思维活跃,达到巧言应变。再则理性的反义词是急躁、冲动,这些都不利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处事。当获得这样心理认同后,学生再去听赏古琴音乐时,因为有一种理性心理养成的动力,便能主动进入到音乐体验之中去。

2.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中国民间歌舞千姿百态,民间锣鼓独树一帜。直到今天的年节时分,我们还能看到南北各地锣鼓喧天、龙腾虎跃的热闹场面。热闹是中国传统社会钟爱的一种场面,四世同堂为热闹,多子多孙为热闹,鼓乐齐鸣为热闹等等。在重要的节庆时,人们就会用歌舞、锣鼓来渲染热闹的气氛。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大年时节,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花鼓、花灯、舞春牛、唱大戏等,这些群众性的活动在各地从大年初一会持续到十五元宵。男女老少聚集在这欢腾热闹的气氛中忘却了忧愁,忘却了烦恼,忘却了生活中的苦和难,有的只是一种勃勃生机而无限升腾的气氛。传统农耕社会物质匮乏,人们的生活艰苦,这种欢乐的气氛则是人们维持一种乐观生活态度的极好方式。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虽不再为物质而发愁,但快节奏的生活给人精神上的压力并不比前人对物质需求的压力要小。在进行中国民间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以进一步说明中国民间歌舞、锣鼓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功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面对压力的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经历千年延续发展的中国传统音乐,内涵丰富的思政元素,大到一个音乐的类别,小到一首音乐作品,能传承到今天为人所熟悉,必是经过时代历练后留下来的精华。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也是当代及未来音乐创作的源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不断提供养分。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就是学习其中的音乐精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DB/OL].光明日报,2019-03-27.

[2]秦春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7-26+35.

[3]李继兵.通识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