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星巴克、哈根达斯……这些在国外都是平民的消费饮品漂洋过海到中国,摇身一变,成了小资的代名词: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贵”。
近日,有网友感叹:一个在美国每杯仅售3美元的普通饮料店在中国竟成了“有档次”的去处。据了解,美国一杯12盎司咖啡折合成人民币约为20元,比国内30元的价格便宜了五成。而一杯美式咖啡在国内卖到30元,比在美国的售价高出83%。
作为ecco忠实粉丝的王先生表示,他很少会在国内买ecco的鞋子,因为从国外代购加上运费都只有国内专柜价格的1/3。去年,王先生找人从英国购买的一款商务皮鞋,加上运费后的价格为750元人民币,而他在百货专柜看了同款的价格是2399元。
事实上,存在价差的商品并不限于品牌鞋类一项。商务部门的调查显示,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国内外的差价十分明显。
然而一些品牌为留住国内市场,纷纷提高海外产品的市场价格,同时降低内地价格以缩小两地价差,以倩碧黄油为例,其在香港地区每瓶提价20港元,售价360港元(約288元人民币),同时在内地降价20%,售价340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税费的因素外,这也跟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关,很多人会直接根据价格来判定品牌的好坏,所以很多品牌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大打价格牌。更有品牌专业人士表示,有些消费者有“不贵不买”的心态,因此商品定价很贵却仍能卖得动。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一种现象也普遍存在:同一品牌在国内专柜的标价是统一的,但不排除一些商场的进场费较高,这就造成同样的产品两地售价不同。据介绍,商品进入商场超市有进场费、上架费、广告费、促销费、年节费等,商场要抽20%~30%的点,分销商每一级都有利润,价格也水涨船高。
正在法国留学的小秦表示,在国内时很爱逛ZARA、H&M这些店,因为他们的货品更新速度很快,但到了法国才发现这些牌子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高端品牌。
近年来,一些快时尚品牌成为国内抽检不合格产品名单中的“常客”,在色牢度、PH值、纤维含量等方面问题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最贵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消费者盲目追贵的消费心态要不得。物美价廉,合理的性价比,才应该是消费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