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红
创伤性休克是临床外科病死率较高的疾病[1],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故需及时对其实施手术治疗。但由于创伤性休克疾病患者的病情极不稳定,除对其实施对症治疗外,还需对其加以护理[2]。本文观察循证急救护理在手术室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三明市第二医院2017-02至2019-02收治的7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1~72岁,平均(48.69±2.89)岁;致伤原因:事故伤20例,爆炸伤5例,坠落伤5例,锐器伤5例;发生创伤至入院时间0.2~1.3 h,平均(0.70±0.20)h; 休克程度:轻度13例,中度17例,重度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2~70岁,平均(48.75±2.98)岁;致伤原因:事故伤19例,爆炸伤5例,坠落伤6例,锐器伤5例;发生创伤至入院时间0.3~1.4 h,平均(0.72±0.19)h; 休克程度:轻度14例,中度16例,重度5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创伤性休克诊断标准[3];收缩压<90 mmHg (1 mmHg=0.133 kPa),舒张压<60 mmHg,且存在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发冷;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经三明市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入院时已存在心跳骤停或呼吸骤停现象者。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手术室常规急救护理,除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外,还需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建立静脉通道、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清理或包扎伤口等,对伴有严重缺氧者,应及时给予吸氧护理;对呼吸频率、心跳明显加快者,应遵医嘱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对呼吸困难者,可遵医嘱给予气管插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手术室循证急救护理,(1)提出问题:创伤性休克的常见并发症?手术室创伤性休克的护理要点?(2)寻找证据:以“创伤性休克”“并发症”“护理”等作为关键词,在各资料库内查找有用性参考文献,并将其筛选出。(3)循证护理实施:①加强培训。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查阅筛选的文献,提炼相关护理知识要点,并对护理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以提高其护理技能,同时强化其工作责任心及无菌观念,成立急救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8~10名护理人员为组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②优化急救护理流程。科室人员接到通知电话后,通知相关急救人员即刻做好急救准备,并在1 min内出动车辆前往急救现场,期间与在场人员保持电话联系,电话询问患者症状,并指导在场人员对患者实施相关急救措施,如清除口腔内异物、解开领口扣子等;到达现场后,遵医嘱对其实施护理操作,待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平稳后,将患者移送至救护车;入院后,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主治医师对其受伤原因及伤情进行分析,为缩短抢救时间,构建手术室及血库急救链管理系统,其中手术室负责评估病情、输血治疗、急诊用药、转运等工作,血库负责处理输血信息、保障血源供应等工作。③手术室急救护理工作。使用先进静脉穿刺技术(借助静脉显像穿刺仪)为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道,在执行各项护理工作时,应增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执行各项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可使用“输血快速核对表(包括患者性别、血型、血液成分、血量、血袋号等)”,为快速补充血容量,使用血液复温仪对冷藏或冷冻血制品进行复温处理,遵医嘱给予患者补液、输血等护理,密切监测患者尿量、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皮肤颜色、温度及湿度等,合并骨折者,遵医嘱给予临时固定,并通知骨科医生会诊患者病情。(4)循证评价:护士长对本次护理措施及护理结果进行评估,标明措施中的优点及缺点;对于存在的缺点,可组织护理人员讨论并制定改进措施,优点应给予肯定,并将其应用至下一个护理方案中。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急救成功率。(2)比较两组急救相关指标,包括采血送检用时、休克纠正用时、累计备输血用时、手术用时。(3)比较两组护理质量评分,采用本科室自制问卷评价,满分100分,主要包括护理流程(20分)、护理内容(30分)、服务态度(10分)、护理结果(20分)、工作积极性(10分)、护理安全(10分),评分越高,护理质量越佳。(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急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急救成功34例,成功率为97.14%;对照组急救成功29例,成功率为82.86%。两组比较,观察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P=2.540)。
2.2 两组急救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采血送检用时、休克纠正用时、累计备输血用时及手术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5.24±2.5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6±2.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3,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相关研究显示[4-6],创伤性休克患者短时间内其体内的有效循环血量可锐减,身体机能严重紊乱,严重者可以引发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进一步研究证实[7],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最终结局和组织灌注有密切关系,故积极开展有效救治十分重要,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恢复有效组织灌注及去除休克病因。手术室是治疗上述疾病的常用场所,因此,为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加以有效护理十分必要[8,9]。
由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较危急,而常规急救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工作的被动性较强,护理工作效率较低,不能有效满足手术救治工作,而患者必须尽早接受科学快速、有效的抢救工作才能实现生存,故优化护理模式十分重要,其中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最为关键[10]。张梅、孙琦等[11]、李梅[12]认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不仅有助于提高急救成功率,还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改善患者抢救后生命质量。循证护理是近些年新兴护理模式之一,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相比于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其更符合当代护理理念,更能满足临床需求;在循证护理模式中,科室负责人通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首先组织护理人员结合护理过程中常见问题,查找相关文献,结合查找的有效文献解决护理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和患者实际需求制定最终的护理方案;由于在查找过程中需评估护理措施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有助于保证护理措施的有效性,且能考虑到患者实际需求,护理措施更全面且有助于增加护理人员对自身护理职责的认知度,提升护理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成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采血送检用时、休克纠正用时、累计备输血用时、手术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13]。分析原因是循证护理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及针对性,是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制定的护理措施,可有效保证护理措施的可靠性;且循证急救护理更注重优化抢救流程,如构建手术室及血库急救链管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有助于缩短采血送检用时及累计备输血用时,而指导在场人员对患者实施相关急救措施、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有助于缩短患者休克纠正用时及手术用时;此外,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护理工作时,能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执行各项护理工作,且护理工作目的性明显增强,从而更能积极完成手术治疗配合工作,缩短手术用时,减少组织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进而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表1 两组急救相关指标比较(,min)
表1 两组急救相关指标比较(,min)
注:观察组,予以手术室循证急救护理;对照组,予以手术室常规急救护理
?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循证急救护理,有助于提高急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