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伟
急性酒精中毒是急诊最常见中毒之一,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过量酒精刺激表现出先兴奋而后抑制症状,呼吸系统亦呈现暂时性麻醉,并出现头晕、狂躁、恶性、呕吐症状,重度患者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呼吸衰竭,严重危及生命安全[1]。因此,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促进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意识和肢体活动的恢复意义重大。纳洛酮是急性酒精中毒临床施救的常用药物,但大量研究显示单纯应用纳洛酮效果仍不理想。有研究发现[2],醒脑静在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治疗中疗效值得肯定,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文观察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厦门市中医院急诊科2017-05至2019-06收治的84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明确有大量饮酒史;入院时处于昏睡、昏迷状态;酒精中毒6 h内就诊;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经厦门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脑外伤、药物性中毒等原因导致的昏迷者;酒精中毒并发急性心血管病、急性肝肾功能障碍等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男31例,女11例;年龄20~58岁,平均(37.6±5.4)岁;血清酒精浓度185~304 mg/dL,平均(245.6±25.2)mg/dL;就诊时间0.5~3.5 h,平均(1.8±0.3)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6.0~7.0分,平均(6.4±0.4)分;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毒19例,重度11例;观察组:男32例,女10例;年龄22~56岁,平均(37.2±4.9)岁;血清酒精浓度186~310 mg/dL,平均(250.6±24.3)mg/dL;就诊时间0.5~3.0 h,平均(1.9±0.3)h;GCS评分6.0~7.0分,平均(6.3±0.3)分;重度程度:轻度12例,中毒20例,重度1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行对症抢救治疗,主要包括监护生命体征、吸氧、洗胃、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利尿、补液、保肝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推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762, 2 ml:2 mg)0.4 mg后,以纳洛酮1.2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 h,待患者清醒后可再次给予上述用药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河南天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1020664,10 ml)20 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一般临床指标,包括治疗后清醒时间、血压恢复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GCS评分达到8分时间。(2)比较两组清醒后不适症状发生情况。 (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于治疗3 d后评价,痊愈:意识恢复正常,兴奋、共济失调等症状完全消失,能独立行走;显效:患者逐渐清醒,兴奋、共济失调等症状明显改善,角膜反射正常;有效:患者开始清醒,兴奋、共济失调等症状有所改善,出现角膜反射;无效:无以上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之和。(4)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指标水平,分别于患者入院后及治疗3 d后采集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半径10 cm,获取上层血清,检测血清样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依次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检测试剂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样品中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水平,试剂购自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有检测操作均严格按试剂说明执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清醒时间、血压恢复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及GCS评分达到8分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指标比较(,min)
表1 两组一般临床指标比较(,min)
注:对照组,予以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以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
?
2.2 两组清醒后不适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清醒后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6.67%(7/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10%(1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清醒后不适症状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24%(40/4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3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SOD、MDA、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OD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血清MDA、β-E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SOD、MDA、β-EP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表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对照组,予以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以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β-EP,β-内啡肽
?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习惯的转变,饮酒人数逐渐增多,统计学结果显示,我国急诊接诊中急性酒精中毒占49%以上,且呈逐年增高趋势[4]。急性酒精中毒临床表现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迷期三个阶段。患者大剂量摄入乙醇后,会导致乙醇蓄积在大脑组织,造成脑组织血供异常,影响血液纤溶系统,阻碍脑部血液循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心、肝、肺等脏器,严重者可造成呼吸衰竭导致死亡[5]。目前,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常采用催吐、洗胃及利尿等急救措施,并辅以药物促进患者意识恢复,但患者苏醒后常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这与治疗方法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扰动相关,也与药物的作用有关系,如洗胃、催吐等可导致患者出现应激反应。药物作用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的刺激,则可导致或加重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
纳洛酮是急性酒精中毒临床急救的首选药物,其是羟-2-氢吗啡酮衍生物,为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能迅速穿过血脑屏障,竞争性拮抗多种阿片受体,减少阿片样物质的合成,减轻神经细胞损伤,解除酒精对脑血液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6]。但在单一应用纳洛酮的情况下,药物作用方式单一,难以取得完全理想的治疗效果。醒脑静是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成的中药注射,该药主要成分是麝香、郁金、冰片、栀子等的提取物,具有清热活血、醒脑解毒的功效,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加速酒精在机体内的代谢速度,并能穿过血脑屏障兴奋中枢神经,减缓呼吸中枢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清醒时间、血压恢复时间、中毒症状消失时间及GCS评分达到8分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相吻合[7]。分析原因是醒脑静的主要成分中,麝香醒脑作用较强,具有显著的催醒效果,并且其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兴奋,调节呼吸频率,同时麝香具有良好促血管收缩功能,从而促进脑内血流循环,保证脑组织供血供氧,达到神经元保护作用;而郁金与冰片同样具有醒脑作用,郁金能有效降低酒精中毒患者机体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减缓氧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促进患者清醒;冰片可增强中枢神经缺氧耐受力,并提高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8];栀子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和中枢系统镇静作用,可促进患者血压恢复和清醒;诸药合用共同促进患者清醒和临床症状改善。观察组清醒后不适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酒精中毒能缓解纳洛酮单独使用出现的苏醒期不适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分析原因是纳洛酮、醒脑静的药理作用不相同,且不会相互影响,联合应用时可分别减轻神经系统损伤,改善血液循环,控制呼吸抑制,进而优化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MDA、β-E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急性酒精中毒过程与氧化应激损伤存在密切关系,检测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对预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预后意义重大[9]。过量的酒精摄入会加重肝脏氧代谢负荷,导致产生大量氧自由基,SOD是重要的抗氧化酶,能高效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过量的酒精摄入造成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消耗大量SOD,从而削弱其对细胞膜的保护作用;而过量氧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的最终分解产物是MDA。β-内啡肽是重要神经损伤标志物,其过度表达会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而形成缺血性脑损伤,促进氧自由基的产生;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抗氧化酶增高,氧化终产物和β-EP减少,各类氧化物对机体健康组织和神经系统的破坏得到控制,脑组织损伤问题减轻,表明纳洛酮联合醒脑静能有效改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从而促进患者苏醒。
综上所述,与单用纳洛酮相比,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酒精中毒,能明显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且清醒后不适症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