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构建探究

2019-12-20 12:54卢华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内审信息化信息技术

卢华

(中铁二局集团公司,四川 成都 610300)

一、引言

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应用抽样的方法来对集团内部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审计检查,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为集团的各项经营行为合规合法保驾护航,同时对内部关键环节的控制,关键流程的管理,进行审计监督,确保集团制度和政策得到有效执行,进而达到提高企业集团整体运营绩效。置身于信息时代背景下,如果不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内部审计,会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不断下降,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内部审计机构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内部审计业务实施、审计管理以及支持审计决策的过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是提升内部审计促进组织改善治理,提高组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保障内部审计为组织战略实现发挥更大价值。简而言之,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建立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方法进行内部审计管理和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集团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已成为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一些企业集团进行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但从总体上而言,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集团不多,取得的效果也参差不齐。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也促使笔者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再思考。笔者认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据分析的有效性不高,二是审计软件的整合性不够,三是内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一)数据分析的有效性不高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部门所需要处理的与日俱增,处理数据海量的增加,内部审计信息软件的开发深度不够,导致审计软件获取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能力,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下对于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受到制约,审计软件无法提供精准精确的分析,无法形成有效的审计发现问题线索,降低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一些企业集团自身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不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甚至出现有一些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快速地适应信息软件的应用。无法借助审计软件的功能,获取审计需要的相关数据,还需要依靠自身的审计经验以及手工查阅方式,来开展一系列审计工作,这就让信息技术难以融入到内部审计部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受到限制。加上手工获取审计所需数据,效率不高,数据量偏少,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审计软件的整合性不够

有一些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即使应用了信息管理软件,并且对信息管理软件进行定期更新,也难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其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审计信息化没有实现多种信息管理软件的有效整合。企业集团使用的很多信息管理软件,由于开发的方式、要求不同,无法在同一个系统中应用,更难以将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要打造功能强大,数据接口丰富的审计软件系统,由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减少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解决不同管理软件之间数据交换存在的阻碍,有效的对整个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中所需的数据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还处在开发或试点的初级阶段,无论是数据的挖掘功能或者是数据的分析功能,都难以满足当前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际要求,这也促使要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功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开发重点就是对数据的挖掘以及分析,而不是满足日常的审计管理和审计工作记录;如果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无法提高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沦为仅仅是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记录业务档案的一种工具,那么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就没有实现其应有的作用。

(三)内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

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没有得到提高,也是当前很多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由于一些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对于审计工作了解仅仅停留在以往的审计方式中,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企业集团财务部门,所了解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限于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业务。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整合从业务到财务的相关数据,内部审计人员既要熟悉财务,也要了解业务,还要对信息技术有足够的认知,才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性,适应并胜任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的内部审计。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构建的对策

基于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分析、管理软件、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为了改进和优化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笔者提出三方面的构建对策,一是获取全方位数据信息,二是搭建云审计系统平台,三是培养专业化内审人员。

(一)获取全方位数据信息

信息化下的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数据资产。数据信息就是数据资产的基础,企业集团的数据信息生成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来源于各个业务部门。获取全方位数据信息有三点要求:一是数据信息完整,二是数据信息共享,三是数据信息关联。

1、数据信息完整。要求所有的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系统以及各业务系统在录入数据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才能够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反映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数据挖掘和分析创造条件。

2、数据信息共享。共享是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特征,数据信息共享,就是要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当前仍有很多企业集团在开展财务管理以及业务管理时,对于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较低,并且离散化程度较高,无法将不同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就给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与困难。数据信息无法共享,数据资源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制约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落地。

3、数据信息关联。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要实现数据挖掘和分析,就是要找到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通过关联的数据信息,进而发现相关数据结果,为内部审计发现问题锁定目标。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在充分掌握相关数据资料后,必须要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确定,同时保证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还必须要关注信息的实时性,做到信息实时更新,信息实时分析。根据获取信息的不同性质,对信息进行间接替换、直接替换、全面覆盖、删除等等不同的过程,来排除一些无效信息以及多余的干扰信息。

(二)搭建云审计系统平台

在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时,还可以在已经建立完成的审计数据平台基础上搭建云审计平台。云技术也是大数据时代发展产生的新型信息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平台可以将以往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数据分析效果难以融合、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无法统一管理等问题进行解决。搭建云审计系统平台有三个优势:一是可以统一数据管理,二是可以高效获取数据,三是可以保障数据安全。

1、统一数据管理。审计业务模块中存在的不同障碍,应用云审计平台能够将形式多种多样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随着企业集团业务的不断发展,信息数据资源会不断扩大,如果仅仅是通过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长时间该数据库的数据就会被逐步替代,而利用云审计平台则可以将数据库的数据长时间保存。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将不同的数据应用打标签的方式来分类管理,做到非结构化信息标准化,从而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对已经分析好的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快速获取。

2、高效获取数据。云审计系统平台借助于云计算,数据信息的存储和使用,自然非常便捷,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可以聘请具有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员,在云审计系统平台内设置智能化的实时监控系统以及信息数据分析体系,让云审计系统平台作为一种强大技术体系,支持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构建。云审计系统平台借助于云计算强大处理能力,对于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深度挖掘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下,获取数据需要高效快捷,通过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了解企业集团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管理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

3、保障数据安全。云审计系统平台相对内部信息系统,在保障数据安全上,有自身固有的优势。企业集团在建立云审计系统平台时,使用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利用专业的存储设备,对平台数据进行物理隔离、容灾备份。不论是采取企业集团自建云审计系统平台,还是租赁外部资源搭建云审计系统平台,数据信息存储安全性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不用担心内部管理数据和审计信息泄露。

(三)培养专业化内审人员

大数据环境促使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其关键就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集团所面对的数据越来越多,想要通过这些数据来深度挖掘和分析企业集团管理的现状,为企业集团发展提出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管理咨询建议,就必须要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师队伍。很多企业集团当前都缺少这样专业化的内审人员,造成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质量难以提高。培养专业化内审人员需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把好内审人员引入,二是做好内审人员配置,三是搞好内审业务培训。

1、把好内审人员引入。内审人员引入一般来说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学校或社会招聘,二是通过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转岗。学校招聘可以引入具备审计专业知识或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可以为内审团队,储备后续发展人才。社会招聘一般是录用具备内部审计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熟人才的引入,可以很快适应工作。企业集团内部其他部门人员转岗,是内部审计人员引入的重要渠道,绝大部分企业集团的内审人员,都是来源于此。内部审计是针对企业各个业务口的工作实施审计监督,对业务口工作娴熟的人员,转岗内部审计人员,更能够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咨询的作用。

2、做好内审人员配置。企业集团内部审计部门要适应内部审计信息化,内审人员的配置变得尤其重要。审计信息化带来了海量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不同的业务部门,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没有专业的人员相互配合,是无法有效实现的。内审人员队伍,除了常规的财务、审计人员外,还需要配置懂业务、知技术、熟信息等方面的人才。内审人员团队专业结构要多元化,才能适应内部审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的人员的要求,也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搞好内审业务培训。内部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除了不断的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外,还需要强化业务能力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企业集团可以在已有的内部审计人员中,选派内审骨干人员进行培养,在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胜任能力。企业集团还可以自行组织内部业务培训,所有的内审人员均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内审团队专业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挑战与机遇并存,对内部审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创造提升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数据能力、平台能力、人员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方能够打造出融入大数据时代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进一步推动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内审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