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研究

2019-12-20 22:40
新营销 2019年9期
关键词:两业物流业共生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重庆 400067)

一、引言

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制造业长期面临着资源环境消耗高、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低附加值和低利润空间的问题,如何让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物流业作为“第三方利润源泉”,始终贯穿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生产链的顺利运转提供安全保障,对推进制造业结构性调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产业将向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产业化两个方向发展,产业之间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将会出现融合现象。产业融合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种特征与趋势,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融合发展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不仅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物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本文对国内外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成果做了一些梳理,将分别从两业互动融合的关系、两业互动融合的机制与模式、两业互动融合实证研究方法、两业互动融合发展问题和对策四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指出两业融合未来可能研究的重点领域与方向。

二、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关系

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种典型业态,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国内外对物流业和制造业关系的研究大多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上,围绕两业的地位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形成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产业互动论及融合发展论。需求遵从论认为对生产性服务业来说,制造业处于主导地位,只有制造业本身不断发展与进步,制造业延伸所引起的服务需求才能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Francois,1990[1])。于此相反的是供给主导论的观点,其中以Eswaran M[2]为代表,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能力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不够发达,导致制造业相应的缺乏竞争力。将制造业与物流业两者视为等同主体地位,是以Bathla[3]和植草益[4]为代表的融合论。融合论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延伸从而形成的新业态,产业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

无论是从需求遵从论来说还是从供给主导论来说,都是从研究主体本身出发的,所以观点并不是很全面。产业互动论则是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研究主体与关联产业的相互关系,从两者之间的内涵以及内在联系来看,制造业与物流业必然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融合发展论是目前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的最高层次,学术界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互动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两业融合的内涵、机制以及模式等;融合发展论是未来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机制与模式

(一)两业融合机制

关于两业融合的机制,绝大部分学者从产业分工理论、共生理论、价值链、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等方面来进行阐释。

制造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将制造业物流从生产环节分离出去,通过分工使制造业更加深化和专业化,制造业物流外包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水平,促使双方产生协同效应(齐文畅,2015[5])。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产品的价值链越拉越长,制造业企业无法完成全部的生产环节,只能集中精力对附加值高、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环节进行规模化生产,而制造业分离出去的物流环节价值链又慢慢向制造业渗透延伸,重新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链条(周路,2015[6])。制造业之所以将物流外包,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对内部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另一方面取决于物流自营与物流外包成本之间的比较。还有学者从博弈论和交易费用等角度论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选择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王珍珍、李雪莲,2013[7])。部分学者应用共生理论分析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彭本红、冯良清,2010[8];吴群,2011[9])。

(二)两业融合模式

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就两业融合的关系上来说,制造业与物流业主要是由原来的契约关系转为战略合作关系,与之相联系的融合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物流业依附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庄品珽(2014)[10]从行业间供给和需求相互依存的视角,细化研究了物流业、商贸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结果表明,物流业和商贸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高,物流业和商贸业都依赖制造业扩展市场。

制造业和物流业合作共生的发展模式。学者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两业融合模式,认为物流业的发展要经历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型互惠共生、对称型互惠共生四个阶段,越往后关联度越高(彭本红,2011)[8],两业关系模式应该包括依托共生型模式、平等共生型模式、互补共生型模式、嵌入共生型模式以及辅助外生型模式(吴群,2011)[9]。

制造业和物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发展模式。王浩天(2011)[11]在结合重庆市自身发展的实情上,提出了短期合同的合作、物流业务全部外包、组建专业物流、部分物流业务外包四种战略联盟合作模式,并对四种模式进行了评价。

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技术进步、政府管制放松、市场需求是两业融合的动因,分别从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共生理论、产业关联和博弈论等不同角度研究两业融合的机制,却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即制造业和物流业是双边依赖关系,两者融合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大多数学者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在两业融合的模式上,大多数学者是站在物流业的角度去研究两业融合发展模式,很少从制造业角度出发研究;从国家层面去分析两业融合发展模式较多,对微观企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却很少。

四、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实证研究方法

对于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学者从三个层面研究,一是企业层面,二是产业层面,三是区域层面。主要测量方法有投入产出法、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赫芬达尔指数法、计量经济分析等。

从企业微观角度来说,一般是企业采用案例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如何联动发展(Mortensen and Lemoine,2007[12])。产业层面与区域层面一般是结合在一起测算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杨莹(2014)[13]、王珍珍等(2010)[14]运用灰色关联度分别对长三角地区、河南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层度进行计算,并分析该地区两业联动的协调度变化。梁红艳、王健(2013)[15]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OECD国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平缓,而发展中国家物流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弓宪文(2018)[16]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两业的耦合度进行测算,根据研究结果比较分析发现两业总体上耦合协调度水平不高,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态势。其他学者运用DEA(余亚辉等,2013)[17]、协整分析(张光明,2014)[18]、格兰杰因果检验(甘卫华等,2010)[19]等模型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发展关系展开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物流业与制造业存在相关性,两业的融合对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制造业与物流业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取得重大进步,但是在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观念不明确(赵英霞,2011[20]);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认识落后,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自营模式(蒋鹏等,2011[21]),物流业企业自身水平不够高,服务质量不高,业务单一,无法满足制造业的个性化需求(王茂林等,2009[22]);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双方难以合作共赢(李舜萱等,2009[23]);政府方面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促进政策,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段雅丽等,2009[24])。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学者也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鉴于此,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观念应从“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的现代思想转变,专注核心业务,提升制造业专业化实力,提高制造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优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环境。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现代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服务模式,统一标准化物流业行为准则,减少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效益,促使物流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和综合化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研究,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从微观层面来说能够提高两业共用资产的利用率,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物流业的服务能力;从中观层面来说能够产生竞争协同效应,形成有效竞争的新型市场结构;从宏观上面来说能够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改变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胡永佳,2006[25])。国内外学者对两业融合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的。在理论上侧重于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的相互关系、内涵、模式以及机制;在实践上侧重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协调度测算以及案例分析。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分别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这些为推动物流业与制造融合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但两业融合还是存在一些有待补充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关于两业融合的研究总体上数量较少,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旅游和文化等方面,对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的研究较少。并且在已有工业经济与服务业经济研究中,制造业和物流业之间融合度测算或者制造业与生产服务性产业融合度测算较多,较少涉及物流业与制造业子系统融合度的研究。另一方面,在两业融合的实证研究上,目前研究的方法虽然多,但是缺乏真正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两业之间的融合度,目前由灰色关联度分析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的关联度和耦合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度。在构建指标体系上,往往用一两个指标代表一个产业,选择单一,缺乏代表性和完整性。在数据选取上,主要数据选取陈旧且年份较短,产业融合是动态的过程,因此得出的结论说服性不强。

因此,未来对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研究可以更加具体化。比如,研究物流业子行业与制造业子行业之间的关系。其次,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指标选取上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能够比较全面地代表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数据选择要更具有说服力。再次,两业融合的国际化比较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进行不同国家两业融合成长的比较研究,进一步研究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后,针对区域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要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猜你喜欢
两业物流业共生
以“两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
全省唯一!大湾区“两业融合”高地如何炼成?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两业”共进敲响百姓“幸福门”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