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涛,吉林省节水灌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内部实施合理完善的预算编制工作,能够有效的将企业内部有限的资源与发展目标之间进行权衡与调拨,实现有机融合,促进经营目标的达成。在国有企业的预算系统中,不同类型的项目对应不同的指标,从中能向企业管理层供应高质量、高价值的信息,并为企业的决策制定,目标的划分提供可靠依据与切合实际的参考,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率。
国有企业内部制定的不同类型的经营目标,都是以追求与实现经济效益为基础前提来开展的。而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将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进行有机的融合 ,通过将企业的各类经营指标与发展计划融入其中,最终形成完善、全面的预算体系。并依照预算编制的时间,将目标一一的细分到各个具体执行部门中,以结果为导向对参与人员进行考核,使国有企业的采、购、销等部门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按照预算编制将资源分配到合理环节中,产出更加丰富的经济收益。
国有企业的日常运作对比于一般民营企业,将受到更多监管部门的牵制,尤其是在预算的编制上,不仅要综合考虑政府财政拨付能力,还要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各项指标来平衡考量。就目前普遍应用的财务预算编制模式有定期与固定预算,这种方式的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偏向于静态不变的状态,适用于经济业务量较小且波动不大的国有企业。若在经济活动活跃、价格波动大且销售量较高的国有企业则不能很好的适应,预算的职能就被限制失效,而对于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就无法发挥出监管作用。
目前在国有企业中虽然由财务部门依照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目标编制了预算,但由于企业内部及员工预算的意识薄弱,以及对执行的操作流程不熟悉,导致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未得到其他部门足够的重视,致使财务预算未能按照编制与计划来执行,而预算应有的管控职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预算控制形同虚设,这将使企业财务预算中激励与约束作用遭到严重影响。
国有企业在构建财务预算体系时,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营运能依照既定的规划来执行,斌挂在过程中对各执行部门开展有效的监管,待预算周期结束,依照预算完成指标来对各部门进行考核。但在实际中,部分国有企业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寻找外界影响因素来解释未达标的预算结果,使财务预算被架空甚至失效。另外,考评机制设立的考核指标不科学,无法真实是反映出财务预算工作真实的完成情况,不但损害了积极参与员工的热情,更使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失去意义。
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要建立在国家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这部分的预算周期相对较长,而经济形势也相对稳定,财务中的现金流趋于平稳,这种计划之内的预算属于静态。另一方面,在计划之外,市场与经济的变化还有部分处于不可控的范围,经济活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这时编制预算就要对短期内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测,灵活且富有弹性的来设立预算,是一种动态的预算管理方式。只有将动静态的预算模式相结合,才能够使国有企业适应经济环境的多种变化。
在财务预算编制完毕后付诸实施的阶段,需要在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中全面落实,并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实时监管,以便及时的干预与斧正。财务部门可以通过设置详细的预算执行规范与引导措施,来提高其他参与预算部门的执行力度,并结合一定的奖惩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参与度与完成质量。
在国有企业执行了财务预算之后,需要对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分析。即对企业内部各执行预算的部门与相关员工进行以预算实施效果与质量为结果的考核,并针对不同的完成程度与完成项目分别构建对应的考核指标与权重,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执行考核,评估的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分配制度挂钩,使该考核机制能更加有效的促进企业员工执行预算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最后,对于考核的维度可以从所在部门的纵向考评,再到跨部门的横向考核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评价,使财务预算能在企业内部全面落实。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倒逼企业进行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而财务预算管理作为重要内部控制工具,其重要管控职能被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所运用,并广泛应用及推广。财务预算管理有力的促进了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提升,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