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根,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随着人们对翻译的重视程度加深,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研究层出不穷,但长时间以来,这一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得出实质性的结论,究其原因,是人们在翻译理论的职能理解上存在误区,所以,为了能够走出误区,应当重点分析和思考翻译理论的实用性,重新认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翻译理论是对运用在大量翻译经验中的翻译知识体系进行的归纳和总结,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帮助人们理性且客观的看待事物,其中也包含翻译实践。以奈达翻译理论、纽马克翻译理论为例,这两种翻译理论都是由两名翻译家通过对自己的翻译经验进行理性思考而得出。翻译家要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哲学等多角度对文本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通过实践进行验证,才能形成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职能就是让人们对翻译这门学科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度理解,或者对翻译问题提出更加科学、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解释和答案,从而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理论是从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它拥有独特的方式和规律。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首先,翻译理论的形成源于翻译实践,其形成过程也并不是单纯地对翻译实践中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总结。对于翻译实践来说,翻译理论更重要的是对翻译过程、翻译经验和翻译结果的辩证性反思、理性引导以及系统性纠正。在这一层面上,翻译理论是超越翻译实践而存在的。同时,翻译理论也可以用于对翻译成果的评价和赏析,通过深层挖掘翻译作品,也能推动翻译实践的发展。翻译理论应当更加客观,能够反映普遍的现象,而翻译实践更具主观性,其随着历史、政治、经济的发展会呈现多种不同的形式。虽然将翻译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翻译过程,但是翻译理论具有局限性。其实,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是一个循环关系,翻译理论总结某一特定历史、经济、文化等领域背景下的翻译经验,用以指导这一时期的翻译实践,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先前的理论存在滞后性,这就需要人们进一步探索翻译实践的方法,从其经验中总结出新的实践理论。周而复始,翻译理论与实践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对立,其矛盾性决定了翻译行为的复杂性。
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关系为基础,要想将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两者结合在一起并非易事。在结合时,要考虑到两者的相对独立性和互补关系,这就需要一部将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书籍进行指导。反观我国现存的翻译教程,大部分书籍中只体现了极少的翻译理论知识,其更注重的是对翻译技巧的培养。国内翻译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的翻译理论,编制符合中华文化的翻译教程。例如奈达与纽马克两位翻译家,他们精通多国语言,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及变迁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从事多年的翻译工作,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他们从经验中归纳总结出翻译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理性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翻译理论。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经过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纽马克的《翻译教科书》被翻译界高度赞扬,成为翻译界中的标志性著作。所以可以依据纽马克的《翻译教科书》编制我国的翻译教材。此外,结合我国国情,在翻译理论教学时要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重视我国翻译家的重要成果,借鉴西方翻译家的成功经验,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形成我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不管是翻译理论还是实践,对于翻译的研究都很重要,理论的目标并不是得出翻译成果,而是要将理论作为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才能体现翻译的职能,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翻译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的不同领域,同时也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进行翻译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翻译理论的特殊职能,接下来要重新认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关系,最后,将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翻译理论与实践互重,共同推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1]袁彬.语言学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体育英语翻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01):73-79.
[2]乐国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系统融合——评《新编翻译理论与实践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111.
[3]张思永.论翻译文化研究的三种类型及其文化转向[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9(05):43-50.
[4]郑建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翻译学研究之互动性探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04):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