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转型下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研究

2019-12-20 19:27:43施昀昀江春梅上海航天化工应用研究所
新商务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劳务航天转型

文/施昀昀 江春梅,上海航天化工应用研究所

派遣单位“招人不用人”、用人单位“用人不招人”属于劳务派遣的最显著特点,但受到劳务派遣员工的特殊性影响,传统的激励方式往往存在“水土不服”问题,这类问题在我国航天行业极为常见,而为了尽可能解决这类问题,正是本文围绕市场转型下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 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存在的不足

1.1 整体性与系统性缺乏

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享有职称晋升通道、工资结构大致统一、鼓励参与技能大赛等属于现阶段我国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采取的主要措施,部分单位也会采取荣誉激励与薪酬激励相结合策略,如开展年度突出贡献评选。但结合现有激励措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我国正处于二次转型的关键时期,且科研生产任务呈几何级数递增,这就使得激励措施的选用必须契合长远的派遣人员整体设计思路,这样才能够更好保证航天劳务派遣员工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2 身份观念影响深远

身份问题属于我国各行业劳务派遣员工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因此受到了较为深远影响。由于不属于正是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的评先创优、职务晋升均会受到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工作合作、日常交往等层面也存在一定表现,因此相关企业单位必须建立“英雄不论出处”的企业氛围并针对性解决相关问题,以此保证劳务派遣员工更好为企业提供服务。

1.3 相关制度不健全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开始重视劳务派遣员工的激励,但在日常管理、岗位设置、转正通道、培训制度等方面,制度化建设无法与时俱进适应市场转型现状的情况仍较为常见。在制定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政策时,部分企业单位会出现“一刀切”对所有员工采取同样激励措施、忽视劳务派遣员工特殊性的情况,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2 更好开展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的措施建议

2.1 大力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为实现高水平的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首先需要拓宽劳务派遣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具体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复合型职业发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多坑少,僧多粥少”属于现有体系职务岗位现状,但这一现状很容易导致骨干人才失意离职,人才发展也会受到较为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建议建立核心人才多通道体系,打通管理边界、技术边界、组织边界,由此即可为劳务派遣员工多方面技能发展搭建平台,通过横向交流、纵向发展,劳务派遣员工激励即可获得根本性支持。(2)提供个性化培训计划。随着员工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单位需求正不断与员工需求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需要将劳务派遣员工包含在内。通过提供专业能力与学历的提升通道、个性化培训计划制定服务,鼓励劳务派遣员工结合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即可更好适应市场转型时期现状。具体来说,企业单位可规定取得本科学历的劳务派遣员工学费报销60%、取得硕士学位报销70%,同时还需提供经费鼓励劳务派遣员工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以此保证劳务派遣员工更好为企业单位提供服务。

2.2 开展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

为解决现阶段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存在的不足,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需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1)建设优秀劳务派遣人员转正机制。企业单位需结合用人体制改革实现外聘员工转正程序的规范,并将转正作为优秀劳务派遣人员的奖励,通过公开透明奖励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日常表现特别突出的员工,长期存在的同工不同酬、内部不公平等问题可顺利得以解决。(2)绩效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必须准确把握核心劳务派遣员工诉求,以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并运用科学管理工具设计出一套针对性较高的绩效管理制度。同时,还应遵循“以价值创造者”原则运用绩效考核结果,进一步优化薪酬奖励机制,以此保证劳务派遣员工中的“中流砥柱”能够获得“可观的薪酬”,劳务派遣用工队伍的有效稳定可由此得到保障,劳务派遣员工的向心力及对企业的认同感也能够大幅提升。

2.3 基于“伺服精神”进行情感经营

劳务派遣人员的情感经营同样不容忽视,具体经营可围绕“伺服精神”、问题解决展开,具体内容如下:(1)发挥“伺服精神”作用。“伺服精神”指的是在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均需要最大化发挥自身效用,因此企业单位需明确市场转型时期自身愿景,以此实现不同员工间的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求同存异、见贤思齐,最终实现彼此的协调发展。(2)解决劳务派遣人员存在的实际问题。除单纯的物质、精神激励外,解决劳务派遣人员面临的切实问题也属于较为有效的激励手段,如提高性价比较高房子的购买渠道、解决劳务派遣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关注劳务派遣人员心理健康等,这类激励手段的应用往往能够取得较为喜人的成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市场转型下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存在较高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大力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开展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基于“伺服精神”进行情感经营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航天劳务派遣员工激励路径,而为了保证劳务派遣员工更好参与到工作中,相关管理风险的消除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1]卢佩言.大学生创业企业劳务派遣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市场周刊,2018(06):126-127.

[2]张宁.结合风险分析方法的航天军工事业单位劳务派遣员工管理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87+98.

猜你喜欢
劳务航天转型
我的航天梦
儿童时代(2022年4期)2022-04-19 11:14:10
航天梦,我的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2-01-18 06:22:56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逐梦航天日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