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2019-12-19 02:02郑世珍邓肖丽卢钢强孙振保陈浪华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产教融合导向

郑世珍 邓肖丽 卢钢强 孙振保 陈浪华

【摘 要】本文阐述重构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认为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特色性、动态性等原则,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策略: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混编师资队伍,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完善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机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  职业能力  导向 应用型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58-04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生产服务一线急需一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转型发展的根本就是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为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与社会需求同步,需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本文从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定义、理论依据、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对策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此给转型发展的应用型高校一些决策参考的建议。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概述

课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其进程与安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即课程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是基于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划分,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这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因此人才需求更加多样性和多元化。這意味着社会既需要研究型人才,在生产服务一线则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思路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融合的必然趋势,应用型人才培养自然需要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及建设应用型课程。因此,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定义为: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导向,结合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教学内容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重构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是从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的课程观,其指导思想来源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也可依据基于实用主义的课程观,或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的思路以及姜大源先生的课程观,这三种理论虽各有不同,但是都提到教学内容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观点。

(一)实用主义课程观。实用主义课程观(pragmatic view of curriculum)是指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课程观念。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提出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组或改造,教学应从儿童的经验和活动出发,而儿童的本能是他们获得经验的基础。儿童有四种本能,分别表现为四种活动:(1)语言和社会的本能及其活动;(2)制作的本能和活动;(3)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及其活动;(4)艺术的本能和活动。学校课程的设置只能顺应这些自然的倾向,发展和满足它们,不能压抑和违反它们。这虽然是针对儿童教育的观念,但是杜威提出的“课程即经验”仍然可以作为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借鉴依据,提倡建设与生活相关的经验课程,这与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应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借鉴其工作模式、岗位需求、人才目标,并将这些内容融合到应用型课程体系当中。

(二)德国“双元制”课程观。我国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理性地审视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对于开展应用型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双元制”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对学生(学徒)开展职业教育,其实施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补充,企业进行职业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理论培养,两者是“互补而不是重复关系”。双元制的开展体现了德国重视职业教育,其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一种模式,其课程体系不仅体现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同时也体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意志。课程体系的设计包含两个部分:专业领域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课程,而专业领域课程又分为职业实践性课程和职业理论性课程,在课程体系当中既需要体现德国联邦政府的教育理念和政策,也需要体现州政府和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而学生学习的场所包含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学校培训学生基本理论知识,而企业培训学生职业技能,两者充分融合,分工合作。德国实施“双元制”之所以能够吸引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是因为学校不仅为企业提供人才,同时学校能够与企业共同研发共同解决当前企业存在的问题,企业自然是欢迎学校而且愿意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这是三赢的模式,国家、学校、企业都受益。因此,德国职业教育实施“双元制”,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遵从了人才培养的自然规律,从课程的开设、教学场所的改变以及教学时间的设计等多方面都能将学校与企业的需要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培养的人才就更适合行业、企业的需求。

(三)姜大源先生的课程观。姜大源先生在职业教育要义当中提出广义的课程是指集成了工作和学习的教学科目进程,常泛指工作与学习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总和及其进程。他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是职业发展的载体,涉及教师、学生、情境的互动,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目标与内容、范畴与领域、层次与功能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课程内涵已经由单一走向集成,课程是职业生命的载体,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根本。其观点对于开展应用型课程同样是适用的,应用型教育同样属于跨界教育,学生学习地点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行业、产业需求密切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跟产业转型升级、行业需求的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方法、工作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行业需求具有较高的匹配度,这样设置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才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建设混编师资队伍,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为了推进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需要调整教师结构,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的高校教师更多是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但是仍然需要教师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行业、产业用人需求,具备应用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践能力等。因此,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校内教师有计划地选派到企业接受挂职锻炼或参加培训,确保每个教师在5年内至少有6个月的实践培训时间。同时积极从行业、企业当中引进高技能人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者管理人才来校兼职,有条件者还可聘为学科带头人,通过“混编”的师资队伍,让教师具备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必备的理念、教学能力,还应同时具备产学研能力,从而为应用型课程的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三)完善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机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课程体系能真正贯彻落实仍需高校完善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首先,在课程建设方面应有重点分步骤地实施应用型课程建设,比如打造一批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而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甚至可以考虑与企业一起共同开发课程,一些实践课程或者实践环节可考虑到企业当中授课,体现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其他的公共课程也需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紧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其次,开展教学比赛和教学观摩,让教师广泛参与课程改革,培养教师掌握一些更切合的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持续开展微课教学与微课制作比赛,促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多种方式,全体教师参与到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当中,使应用型课程体系贯彻得更加到位。

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是应用型高校转型中最基本的环节,这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策的导向、教师理念的改变、教学场所的调整等。本文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给应用型高校在重构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决策的依据和参考的思路,当然具体如何开展还需要结合学校具体情況来定。学校要做好充分的调研、研究、准备等工作,使应用型课程体系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

【参考文献】

[1]BIBB.Redaktion:Kathar ina Kanschat,Gerburg benneker,Sigr id Meiborg,Fatma Sar igoer,Tatiana Vorsman:Fachglossar—Betr ieblichAusbildung[Z].Bonn.Aktualisierte Neuauf lage Januar 2010:26;33

[2]姜大源.职业教育要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78-181

[3]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EB/OL](2017-02-24)[2019-05-11].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4388791/c5500114/content.html.

[4]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9-05-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GXGZJG2018A0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世珍(1981— ),女,广西南宁人,管理学硕士,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副教授/高级经济师,学校校务委员兼科研处副处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邓肖丽(1982— ),女,研究生毕业,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职业教育;孙振保(1980— ),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讲师/工程师,二级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科学;卢钢强(1984— ),男,广西梧州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讲师/工艺美术师,研究生毕业,二级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民族元素设计运用;陈浪华(1990— ),男,广东茂名人,硕士,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二级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雕塑。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产教融合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