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州51026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知识经济快速兴起,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都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需求[1- 2],构建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工作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应用型人才成为当今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3- 4]。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导向作用[5]。因此,为保证教学质量,做好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我们于2017年6月就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展开了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2013级、2014级三个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从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等核心要素入手,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满意情况及实施效果等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4份,收回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为96.38%。
本次参加调查的293名学生中,男139人,占47.44%,女154人,占52.56%,其中2012级107人,2013级73人,2014级113人。我们将293名学生分别按年级及性别分组,比较其对本培养方案的了解情况和总体满意度程度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对本培养方案的了解情况和总体满意程度是一致的,但是按照性别分组,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该培养方案的满意度是一致的(P>0.05),但对该培养方案的了解情况是存在差异的(P=0.034),见表1。
表1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情况及总体满意度调查
在293名被调查的学生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均认为该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统计学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为了进一步探讨学生对细分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情况,我们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必修和专业基础课程选修,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并分别按照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本次调查的293份有效问卷中,221名学生(占75.38%)认为专业基础课设置非常合理,223名学生(占76.11%)认为专业课程设置非常合理,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模块设置非常合理的占47.10%,科学素质模块设置非常合理的占47.44%,身心素质模块设置非常合理的占59.38%,专业任选课设置非常合理的分别占36.52%,见表2。
表2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及模块设置的调查 例(%)
对于临床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我们具体分析了实践比例、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安排三个方面。我们同样按照年级和性别分组分别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按照年级分组,不同年级对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安排方面有差异(P<0.05)。按照性别分组,发现男学生和女学生在实践课学时比例和实践环节设置方面意见一致(P>0.05),但在毕业实习安排方面的意见存在分歧(P<0.05),见表3。
另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增设通识选修课的安排方面也有意见不统一(P=0.01和P<0.01),男女生对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增设通识选修课的安排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习安排设置的调查
表4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设置的调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也在时刻发生着巨大转变。为了满足人们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需求,医学教育就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6]。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南性文件,必须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满足地方医学人才需求,同时努力探索地方医科大学人才培养与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相对接的有效途径,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重基础、重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2,7]。
本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满意度无差异,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基本认可的。其中女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低于男学生(P=0.034),但具体到各个模块设置方面,男女并没有差异(P>0.05),仅毕业实习安排设置模块显示男女意见不统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所以后期考虑进一步加大样本量,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以期望得到更为真实的结果。值得表扬的是,该培养方案在医学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P>0.05),说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知识培养方面是认同的。在实践能力培养设置方面,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对本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实习安排设置存在意见分歧(P<0.05),低年级学生的满意度较高,高年级学生满意度较低,说明在临床实习阶段,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实习需求,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8],我校也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进行了诸多调整,比如增加实践教学资金投入、提高实验教学比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制定实践项目等。事实证明,本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胜任医师岗位方面有更多的自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过几年的临床专业教育,该培养方案对学生的临床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在具体的细节方面,该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包括进一步优化实习课程安排、注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及引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统筹等[9- 10]。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评价及修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蹶而就,本培养方案后期还需做更大、更多样人群的测评,包括教师、专业人士、用人单位等,我们应该在立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的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育基地等配套保障体系的建设[11],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和社会对医学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