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共轭关系

2019-12-19 05:53:04涂宝军丁三青杨自立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33期
关键词:蚌埠市日照市共轭

涂宝军 郭 莉 丁三青 杨自立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经济发展决定职业教育需求和供给,为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为城市发展培养各类技术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可以说,职业教育与所在城市的互动、博弈、竞争关系,是影响区域决策的复杂性、长期性问题。

在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较丰富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代表性理论包括:Schultz、Becker[2]等人建立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以Romer和Lucas[3]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舒尔茨余量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面板数据分析法、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空间计量方法等[4][5]。在实证分析方面,刘林[6][7]、王锡朝[8]、杨天平[9]等采用上述方法,估算了各级各类教育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Tam Bang Vu[10]和张佳[11]等人认为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要大于普通大学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耀明[12]研究认为经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专业结构调整和层次结构提升。

然而,职业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实证研究中,多采用计量分析法将二者数据关联,不可避免地造成研究本身缺乏事实逻辑上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近年来,学者们将自然科学领域常见的共轭理论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以共轭新视角探讨相互关联的两者之间的内在规律,构建共轭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总结近年来共轭理论在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进展,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共轭关系,为政府部门科学施策提供参考。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趋向共轭状态的基础

(一)共轭理论内涵

诸多学者对共轭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共轭的内涵及特点[13][14]。共轭内涵包括“共轭要素”“轭”“共轭状态”三个层面。“共轭要素”是指共轭系统内的“成对要素”,“轭”是指共轭系统内部成对要素之间的一种联系,“共轭状态”强调共轭要素间的“协调对称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得整个系统结构相对稳定、整体功能协调、环境适应性强”,即共轭要素间的对称性,作用于系统方向一致性,以及整个系统的稳定性[15][16]。共轭状态是一种趋向帕累托最优的理想状态,越是趋向共轭状态,越是有利于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而从发展的观点看,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是共生关系,当职业教育与城市处于共轭状态时,内耗减少,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发展更加顺畅。

(二)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

职业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需,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具备人才培养、知识创新、软环境塑造的功能[17][18][19]。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通过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二是以科研服务为纽带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知识的供给和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地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三是营造经济良好发展软环境的重要力量。通过文化理念的创新和传播,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风气和软环境,提高经济效率。四是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职业教育的学生消费、基建投资拉动相关产业的消费和投资,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助推器。因此,职业教育发展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和质相统一的科学发展,即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但另一方面,必须注意职业教育在其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性,受制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应该一味地扩大职业教育投入,若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依赖性过大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则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

(三)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促进效应

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资金支持和就业渠道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21]。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影响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物质基础有赖于国家或地方财政的支持,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投资的供给能力和供给量以及制约着家庭在职业教育投资方面的支出。二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发展越快、水平越高,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越高,要求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培养劳动者素质与之相适应,刺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三是影响职业教育结构。产业结构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决定了人才需求的结构,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同时,经济发展层次结构也影响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人才质量要求越高,人才结构的中心上移,教育层次越高。四是影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必须从社会实际出发,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变化,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培养的劳动者更加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在一定范围内,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在实现有效融合即达到共轭状态时,职业教育和经济都能得到平稳、快速的发展;两者所形成的共轭状态,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优化并对人才集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同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支持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共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共轭关系,遵循内在驱动和外在驱动规律,两者协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价值提升的强大动力,见图1。

图1 职业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共轭关系示意图

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共轭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一)共轭模型的构建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共轭模型构建过程中,以职业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状态(“重心”)作为共轭点,以相邻区域与目标区域间的对比判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否共轭[22][23]。共轭模型构建如下:

假设A,B为研究的两个区域,X,Y为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标记为Xi,Yi(i=1,2),1表示区域A,2表示区域B。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在一个时期内有1个观察数据,n个时期观测数据,记作:

其中j表示第j时期的发展水平,j=1,2,…,n

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总重心为:

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总体方差分别为:

将个体与总体重心正负趋向关系定义为“准马氏距离”:d(Xi,j,μ1)=(Xi,j-μ1)/σ1,

准马氏距离为正,说明该要素正向趋向共轭状态,“发展”偏快;反之,该要素投入偏离共轭状态,“发展”偏慢。马氏距离越小,说明该要素越趋向共轭状态。则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到相应的总体重心——共轭点的准马氏距离和马氏距离分别为:

表1 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共轭判别模型

(二)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共轭关系实证研究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由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四省接壤的20个地级城市组成,拥有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的突出区位,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这一区域几乎都由相对发达省份的不发达城市组成,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支撑带,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为实证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共轭关系,本文从淮海经济区4省各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即以江苏省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河南省商丘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山东省日照市(山东城市群城市)和安徽省蚌埠市(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为例,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间的共轭状态,明确两者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为了便于简化测算,职业教育发展以每年该区域内在校学生人数作为衡量指标,经济增长用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变化和发展的指标。2011-2018年8年间4城市在校学生人数和GDP变化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2011-2018年间徐州市在校生人数远高于其余3市,且在校生人数维持稳定,商丘市在校生人数呈现递减趋势,日照市和蚌埠市在校生人数先增加后减少;经济发展规律表现为4市经济都呈现稳步增长,但徐州市经济实力要远远高于其他3市,商丘市和蚌埠市经济实力相当,日照市经济实力相对最弱。

表2 2011-2018年淮海经济区4市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和GDP

观测数据的处理:考虑到在校生人数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值以及相互间差值较大,在使用第二节共轭模型中,为防止因数值偏大而影响模型的实际效果,对在校生人数和GDP数值进行修正和处理,即利用共轭模型前对在校生人数和GDP数值进行取对数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2011-2018年淮海经济区4市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和GDP自然对数处理

观测数据的结果分析:根据构建的共轭模型,对表3中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从而判断4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整体趋向共轭点的情况。运算结果如表4所示,2011-2018年间徐州市、商丘市、日照市和蚌埠市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共轭点的准马氏距离分别为1.4514、0.2324、-0.5712和-1.0852,徐州市和商丘市是正向趋向共轭点,且徐州市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发展努力程度显著高于商丘市,而日照市和蚌埠市是负向趋向共轭点。4市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努力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徐州市、商丘市、日照市、蚌埠市。同时,4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与共轭点的马氏距离分别为2.1357、0.0540、0.3263、1.1777,因此,4市职业教育发展趋向共轭状态依次为商丘市、日照市、蚌埠市、徐州市。经济发展方面,2011-2018年间4市经济发展与共轭点间准马氏距离分别为1.5155、-0.3281、0.9323和-0.3715,说明徐州市和日照市经济发展正向趋向共轭点,而商丘市和蚌埠市负向趋向共轭点,4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徐州市、日照市、商丘市、蚌埠市。同时,4市经济发展与共轭点的马氏距离依次为2.2968、0.1076、0.8691和0.1380。因此可以说2011-2018年间商丘市经济发展更趋向共轭点,蚌埠市次之,日照市第三,徐州市较不稳定。

综上而言,可以认为2011-2018年间,徐州市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努力程度最大,但是与共轭状态偏差也较大,这可能主要是因为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有较强的吸引力,辐射能力较强,使得自身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都有较大的发展,也正是这种吸引力和辐射力,使得徐州市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较大的动态平衡中。日照市和蚌埠市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努力程度较弱,可能主要是受到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尤其是沿海青岛、烟台、南京、合肥等重点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虹吸效应”的存在也使得商丘市、日照市、蚌埠市在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处于较高的共轭状态。

表4 2011-2018年淮海经济区4市职业教育在校人数和GDP共轭状态判别结构

四、基于职业教育与城市共轭发展的建议

(一)重视职业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共轭状态及变化

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共轭具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共轭体系结构相对稳定,两者之间紧密联系,整体性功能协调;第二,两者之间共轭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由某种状态进阶到下一个更高层次,需要及时关注共轭状态的变化,实时调整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投入,进而调整两种要素投入大小比例,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共轭效应,实现教育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应在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调整各要素投入,使得职业教育与经济更趋协同发展,更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促进淮海经济区域教育、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

第一,构建二者发展的协调机制。持续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宏观调控,强化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判,从政策制定、政策实施、运营管理、效果评价多环节形成具体举措,逐步建立起二者协同发展的协调机制。第二,提升二者协调发展的水平。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密切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不断优化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二者间协调水平。

(三)适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如日照市和蚌埠市由于受到山东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虹吸效应”的影响,在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上努力程度不足,因此,要适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培养和积累人才,制定相关的政策,留住人才,形成充足的人力资本供给和人才集聚效应,同时也可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蚌埠市日照市共轭
山东省科协新能源新材料学会集群 2022年秘书长联席会议在日照市举行
山东冶金(2022年4期)2022-09-14 08:57:36
省科协新能源新材料学会集群与日照市科协对接会召开
山东冶金(2022年4期)2022-09-14 08:57:28
一个带重启步的改进PRP型谱共轭梯度法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巧用共轭妙解题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应用数学(2020年2期)2020-06-24 06:02:50
磬云岫
宝藏(2019年4期)2019-04-18 08:18:48
通 幽
宝藏(2018年4期)2018-05-07 01:58:30
知磬堂
宝藏(2018年4期)2018-05-07 01:58:28
禅 悟
宝藏(2018年4期)2018-05-07 01: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