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工业化生态循环水养殖试验

2019-12-19 07:56林海张晓伟潘建林王姝涵唐建清李佳佳陈友明
水产养殖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养殖区水槽种养

林海,张晓伟,潘建林,王姝涵,唐建清,李佳佳,陈友明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

传统水产养殖依靠高换水量、高投饵量和高渔药投入量换来高产,养殖尾水中含大量饲料残饵和代谢产物,对江河、湖泊等水环境造成较大的环境负荷。循环经济要求从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转变[1-2]。该试验本着“养殖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理念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水”系统,兼顾绿色健康养殖和高密度养殖,实现全程种养殖外源性药物零投入、饲料减量化使用,有效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实现养殖零排放,符合当前国家提出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需求。现将本系统和种养殖生产试验初步效果做如下介绍、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工厂化水槽系统

池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核心框架由6条不锈钢水槽和吸污排污系统构成,面积600 m2,养殖水槽规格为(外尺寸)长×宽×高=22 m×5 m×2.5 m,养殖水槽长、宽、高之比约为 8.8∶2∶1,该系统在每个水槽的进水口外侧架设有功率2.2 kW潜水推水增氧机以推动水流,以养殖用水净化后循环利用为核心特征。每个养殖水槽前端配备投饵机,投饵机饵料出口前方设有扇形挡板、在扇形挡板上方设有长方形挡板,使饲料从下方出口精准到水槽内部,防止投饵机将饲料抛出水槽外导致浪费。水槽吸污排污系统,包括集污槽,集污槽用于收集残饵、鱼类排泄物,通过高压排污泵吸、排入稻田系统,用作肥料。

1.2稻渔综合种养系统

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由稻田和环沟系统组成(图1),面积比为 5∶1。水稻品种选择“南粳 46”,每667 m2面积使用7.5 kg稻种,采用纯生态法种植,生长期从6月至同年11月底。水稻种植区的两侧是环沟即虾蟹区,小龙虾的放养量为21 kg/667 m2,规格规格200尾/kg。

表1水槽放养情况

1.3 水槽放养及管理情况

图1 系统及水质采样点分布示意

养殖管理如下:4月在每个水槽投放单一鱼种,鱼种为黄颡鱼、草鱼,其中黄颡鱼规格40~60尾/kg,草鱼规格 8~10 尾/kg,日投喂2 次,10:00 和 15:00,每次投饵间隔5 s,时长10 min,长期开启增氧保持水槽中溶解氧6~7 mg/L,投饲蛋白含量≥32%的膨化饲料。每日早、晚定时进行排污,采用“低温用碘、高温用氯”的消毒方式,每10~15 d消毒1次。

1.4 测试分析

水质采样分畅水缓冲区、水槽高密度养殖区、环沟区前段、环沟区后端4个点位(图1),每月上、中、下旬各采集、测定水质1次,测定指标有:总氮(以 N 计)、总磷(以 P计)、氨氮(NH3H),按照相应国标方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槽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情况分析

表2 池塘工业化水槽养殖产出情况

黄颡鱼按市场价格23.6元/kg估算,草鱼按市场价格11.0元/kg估算。

2.2 稻虾综合种养产出情况分析

水稻种植全程未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农药,单位面积产量360.5 kg/667 m2。小龙虾放养量为21 kg/667 m2规格苗种,养殖面积 115×667 m2,总销售量8 980 kg,平均单产78.1 kg/667 m2。本系统产绿色稻米按市价10元/kg、小龙虾按均价50元/kg、常规水稻按国家保护收购价3.0元/kg测算(常规水稻产量700 kg/667 m2),该系统稻虾综合种养较常规水稻种植增加产出9 015元/667 m2,经济效益显著、环境效益突出。

2.3 水质指标变化

2.3.1 总氮变化 该系统各区域(采样点)水体中总氮含量变化见图2。高密度养殖区和畅水区水体中总氮情况高于其他区域,养殖区和畅水区经过水生动植物构建的多级净化系统净化,基本维持在2.0 mg/L以内,其中环沟前端区域和环沟后端区域水体中总氮升高不明显。整体水体中总氮含量呈季节性变化,6—7月、9月水温、气温适宜水生植物生长时,植物净化/生长作用明显,表现为水体中总氮含量变低;8、10月由于高温和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净化功能下降,表现为总氮含量变高。

表3 稻虾种养区产出情况

图2 不同区域水体中总氮含量变化

图3 不同区域水体中总磷含量变化

2.3.2 总磷变化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各区域水体中总磷含量变化(下面两个水质指标叙述同样如此)见图2。高密度养殖鱼随着载鱼量的提高和水体及时交换,总磷含量基本稳定在0.2~0.4 mg/L之间总磷表现为环沟区后端>环沟区前段>水槽养殖区>畅水缓冲区,即从水槽末端养殖出水方向由于植物净化作用总磷依次降低,水槽养殖区水质依靠大量的水体交换维持高载鱼量。

2.3.3 氨氮及高锰酸钾盐指数变化 养殖水体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有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动植物尸体等,过多的外源性营养物质会导致微生物和水生藻类的大量繁殖,而一些微生物在分解一些有机物的时候会消耗大量氧气,水中溶解氧就会降低,从而大量鱼虾死亡,氨氮含量在养殖区最高,是其他区域的两三倍,其他三区氨氮含量基本维持在0.5~1.1 mg/L之间,达地表水环境Ⅲ类水标准。高锰酸钾盐指数越高,说明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程度越严重,本系统6—10月监测显示,不同功能区域水体高锰酸钾盐指数维持在4~6之间变化,符合地表水环境环境标准Ⅲ类水标准。从图3、图4可知氨氮及高锰酸钾盐指数表现为环沟区后端>环沟区前段>水槽养殖区>畅水缓冲区,综上所述该综合循环系统具有高效净化能力和稳定性。

图5 不同区域水体高锰酸钾盐指数变化

3 讨论

3.1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工厂化养殖被认为是一种支柱产业,不过中国对于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3],“稻渔”连作,水稻纯生态绿色无公害,播种到收割全程未添加化肥农药,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省去部分开销,循环水处理设备也是可长久持续使用。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落实“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要求的有效途径。

3.2 环境效益有效改善

水产养殖生产已经成为渔业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养1 t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 t虾需要投下饲料3~5 t,相当于蛋白质1.0~1.3 t。水环境质量的恶化,直接影响到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下降就需要及时用药,一旦用药就加重水环境的污染,周而复始水环境得不到根源上的解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由于采用了吸污系统,高效智能化循环水养殖,水质得以净化,实现了重复利用,同时,采取增氧、推水等措施,为了鱼类创造了较适宜的生长条件。池塘水经过循环净化后后,排水口总氮2.17 mg/L,总磷0.08 mg/L,总氮达国家渔业二类水标准,总磷达国家渔业三类水标准,接近二类水标准。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就是将同一养殖体系分为多个功能不同的模块,并将某一模块排放出的养殖废水作为另一模块的物质资源来利用,同时养殖废水得以净化,进而达到水资源循环使用,营养物质多级利用的目的,彻底实现淡水池塘养殖废水“零污染”的目的[4]。

3.3 社会效益突出

循环流水槽设施约占池塘总面积8%,进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整个水域接近90%左右的面积进行净化水质同时,还进行虾、蟹及稻的生产,系统中的生产用水通过自身净化得以全生产周期内循环利用,投喂的营养物质(饵料、肥料)通过各级食物链得以充分利用。“循环水养殖”和“稻田综合种养”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综合生产方式,使池塘养殖从“封闭净水”变为“循环流水”[5],使养殖的残饵、粪便等废弃物变成水稻生长所需的肥料,实现“一水两用”,有效实现了变废为宝。通过虾蟹在稻田里的活动清除稻田下的害虫、杂草及病叶,为稻田松土和增加肥料,全程不添加化肥农药,既减少了水稻农药肥料的开支,又提高了稻渔虾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利于农民可持续地增收致富,为未来渔业、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模式。

猜你喜欢
养殖区水槽种养
广东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为什么水槽管要做成弯曲状
小种植、小养殖环境创设
水槽过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