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洁 高 雪 赵建浩 张 珂
(青岛黄海学院,青岛 266400)
现代社会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使得现代大学生接触的不仅仅是学校环境,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大学生产生道德约束,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以及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由此可见,本文对新形势下学生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途径的探索,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下,大量的网络信息传播给高校学生管理造成一定影响。网络环境复杂,而大学生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影响。其一,多元化价值观念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动摇;其二,信息大量的传播导致学生思想变化快;其三,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交友等虚拟世界,致使学生出现逃课、厌学等不良行为和情绪。网络独特的虚拟性会隐藏着一定得欺骗性,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学生家庭依旧存在贫富差距。条件相对好的学生,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学生都很难快速适应集体生活。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大多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渴望在成绩上做到最好以此来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但是如果出现落差,部分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会难以平衡情绪,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受到社会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更加注重自身目标的实现,表现出利益为上的思想状态,缺乏集体意识。只关注个人生活以及发展,在价值取向方面是将金钱放在了首位,而缺乏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没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可见,加强高校思想方面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要教育工作。
我国社会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在此种情况下,大学生一方面承受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受着社会压力以及父母期望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这种孤独感也是当代大学生典型的特点,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
高校可以建立大学校园网站,从思想行为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在校园网站上创设相应的专题活动,从而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讨论中,深入了解社会动向,从而掌握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高校对学生的实际教育,应当充分利用校园报刊、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介,通过评论或者广播等方式将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德育教育有关内容进行传播,从而积极引导大学生思想,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心理健康。
大学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多学科有效的教学活动,渗透符合大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知识。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体现出生活化,通过拓展活动以及探究性的课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从学生校园、家庭、社会等方面生活实际感受来丰富和提升学生个体认知,将生活中经验与书本知识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和独特的作用。
激励教育可以说是最为有效的教育,通过给学生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目标,引导学生落实行动,并帮助学生明确行动方向,对落实激励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在激励的作用下,很好的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同时也强化了学习动机。在实际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应当多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以及生活状态,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将自身置于其心理地位,从而有效地全面了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启发。
高校在实际管理中,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作用,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在班级中也要树立榜样模范生,让优秀的学生激励其他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地向榜样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鼓励学生要积极落实此种行为,逐渐将优良的品格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
在新时期,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使其符合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教育教学最终的目标。因此,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充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因材施教,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