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海
(贵州省思南县文家店小学,思南 5651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发,让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这一过程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与恰当的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学具操作正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最好的方式,能让学生通过眼看、手摸、仔细观察、亲身经历参与数学活动并获得体会,以获得更好的数学体验。
低年龄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直观形象的思维水平,使用学具能够帮助他们有效的由直观形象向抽象思维进行过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弱,整理物品有一定的困难。有效的操作学具,能让学生了解如何快速整理物品,懂得拿、放都需要有一定的位置和方法,时间一长,规矩自然形成,摆放其他物体也不会再杂乱无章。
学生操作学具时要边摆边说,和同桌讲述学具操作过程时需要组织数学语言,汇报展示时也要思考如何说其他同学能听懂,低年级学生尽管需要教师的示范指导,但多训练几次也能够独立表达。长此以往坚持下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看见学具很新鲜,会产生很强烈的兴趣。若老师定好规矩,仔细引导,告知学生只有认真听课的同学一会才能操作学具,会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操作学具的过程其实就是抽象——直观——抽象的过程,借助学具来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真正弄懂后再脱离学具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无效的学具操作会成为课堂上的负担,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致使课堂一团糟。因此,思考如何使学具操作变得更有效是十分必要的。
低年级相对高年级来讲,更需要学生的直观思维,动手操作的内容相对较多,因此,教师应清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学具操作,什么样的操作内容不适合学具操作,并清楚不同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学具,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教参,积极备课,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不应该是盲目和无准备的,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清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在哪个阶段下操作学具是最有效的等。只有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才能让学具操作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学具操作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便操作边思考,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操作学具。
如在学习“9 加几”的进位加法时,操作学具的目的就是理解凑十法,因此应在计算两个加数的和时操作学具,通过边操作边讲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能会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有玩弄学具、讲话等现象,因此,应注重学具操作中巡视指导的有效性。针对能力较弱的同学,应及时给予帮助,并鼓励周围较好的同学帮助他;针对能力较强的同学,应鼓励其创新,多想不同的可能性,以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较好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要脱离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规则或者规范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许多学具操作是没有规律的或者是慌乱的,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示范、偶尔点拨,确保每次操作认真有序地进行。
如在分物游戏活动时,需要学生用圆片代替苹果分一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摆法,为此,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可让一名摆的非常好的学生到前面展示,询问学生他好在哪里,也可以亲自演示,和学生讲清摆圆片的方法,让学生的学具操作更加的有序和规范。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边说边摆,能有效的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通过实际的动作与语言相结合,提升其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会摆、会说、了解算理,真正学会知识。
低年级的学生没有时间观念,加上好奇心强,动作速度慢,操作学具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应注重学具操作时间的有效性。在学具操作前,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活动进行几分钟,学具操作中,适时提醒学生距离学具操作结束还有多久。既要避免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又要防止操作时间过长而主次不分,使学生深刻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新知,牢固记忆。
低年级的学生对课堂行为规范以及对错还没有准确的概念,因此每进行一次学具操作活动,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反馈,让学生了解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有待改进,以促进学具使用的有效性。当然,评价的方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在操作活动结束后,通过样评价,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学具操作的效率,获得理想的学具操作结果。
学具使用的有效性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学情来选择适应自己班级情况的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