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晶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 150000)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来自网络的不实信息和假新闻也是“防不胜防”。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做好医疗新闻报道更显重要。从获取线索源上把关,采写出感人、温暖的医疗新闻报道。
医疗新闻报道的新闻线索一般来自医院宣传干事的新闻通讯,或来自医院主管部门的会议通稿。在融媒体时代,各类信息都呈现“爆炸式”的涌现,真与假、对与错,都需要新闻报道者去识别。在医疗新闻报道中,最“笨”的方法是记者跟随查房。
在查房中,医生会对病房中的每一位患者进行咨询和调整用药,这个时候就是医疗战线记者积累医学知识的时候,也是记者能够和医生、护士沟通和学习, 掌握行业规律、 熟悉医学术语、成为“专家”的过程。查房也能够与患者进行沟通,通过病例了解到患者背后是否有感人的故事。
2018 年3 月,《新晚报》医疗战线记者在医院和医生查房时,听护士们说病房患儿一位家长徒手接住了一位坠楼男孩,迅速来到新闻现场,核实并采访到了《恐高老人爬上房顶接住跳楼男孩》的报道,挖掘了这位家长为病房白血病患儿筹建了白血病爱心厨房,在报道持续升温下,又组织了爱心厨房的义卖,为白血病患儿筹得了米、面、油等,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对于医疗战线记者来说,新闻感是源于对医疗行业的了解和熟悉, 在平淡无奇的医疗会议背后,“挖” 出新闻线索。
在医疗学术会议上,会对病种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分析和总结,这其中都是来自全国的调研报告,有大数据在里面,可以给读者以健康提示。大数据时代,在新闻传播中掌握大数据思维方式,我们并不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剖析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事情,就能挖掘出重大的新闻线索,呈现出新闻的价值。
2019 年10 月22 日,东北网发布的一篇《我省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移至30~40 岁 心梗要不要直接要看OCT》这是记者在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举办的“中国OCT 卓越培训中心复杂病变进阶培训班”上,了解到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数据库样本数已突破万例, OCT数据库对其发病特点、人群分布和治疗策略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从而了解到了心梗发病的特点与预防。这便是一篇基于医疗会议大数据发布中,寻找到的医疗服务线索。
医疗新闻报道对医疗的专业性和记者新闻采写能力的专业性都有要求,医疗新闻专业性很强,这体现在相关医学术语的晦涩难懂、医疗学科分支众多,这对于医疗新闻报道者来说难度不小,既要准备表达出医疗相关术语与治疗、预防,又要体现新闻的专业性,按照新闻专业的标准与要求去完成医疗新闻采写。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属性,新闻报道对民众的公信力是建立在其真实性的基础上的,因此不实的新闻报道比一般的不实社会评价对名誉权的破坏力要大得多。
2019 年4 月26 日,网上疯传 “上海济仁医院医生被铐事件”,网友纷纷指责警方“伤医”和患者。而调查结果与网传情况有多处不符,医患双方冲突致双方均受伤,民警的处置符合《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规定。
面对尚未核实和采访的新闻真相,在融媒体时代,经过快速传播,很容易发酵,引发舆情。医疗新闻事件,涉及的当事人很多,在采访中,要对涉及的每一方都要进行实地核实采访,为读者和公众还原事件的真相。
在融媒体时代,“众声喧哗”的舆论生态中,追逐速度的代价就是放弃了新闻工作中最基本的核实责任,存在瑕疵的报道一旦发出后,很快就会遭遇事件的反转,令新闻业持续陷入合法性流失的风险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鼓励专业媒体适当地让新闻慢下来。尤其是医疗新闻报道,因为其专业性极强,记者必须慢下来,学习医学知识,核实事件真相,才能更加真实、准确的报道。
2018 年7 月19 日 ,《鲁中晨报》报道的《淄博从未进过长春长生生物生产的疫苗》中“记者从淄博市食品药品监督局了解到,淄博没有进过该企业生产的疫苗,市民不管是接种百白破疫苗还是狂犬病疫苗都是安全的。” 报道见报后,市民拿出了自己孩子的接种长春长生生产的疫苗记录,着实“打脸”了媒体。《鲁中晨报》在微信公众号对此发布了致歉声明。
记者如果“慢一点”,全方位、多角度的核实采访,那么最后呈现的医疗新闻报道就可以使受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情况,不会出现“乌龙”。
医疗新闻报道中,患者是重要的一个采访元素,但医疗战线记者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医疗活动以患病的自然人为对象,就医疗行为而言,求医者的病情以及姓名、住址、家庭状况等等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必须加以保密的私人信息,未经当事人许可不得向无关者公开,包括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披露。
医疗案例报道,涉及患者一定要化名,不能将病情细节详细描述,避免“对号入座”,暴露患者隐私。医疗新闻报道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健康知识,提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要撕患者伤口,将患者的伤痛暴露在大众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