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跃
(同江电视台,同江 156400)
广播电视节目用词应该通俗易懂;广播电视词语应该口语化;避免音同义不同的谐音词;人名、地名、单位名称多用全称,慎用代词;标点符号应该在有声语言中的体现。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句式应该简短,剔除关联词法、主句从句分列法、先后顺叙法。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关键是表意必须清楚,让受众一听即懂。这主要体现在词语的选择与运用上。
从小学开始人们就学习用书面语写作文,十几年的训练已经成为写作的习惯,反而不易把书面语口语化。例如“市领导全部分赴各地救灾”,这句话在看起来意思明白,然而,读给别人听,听者不一定能完全听明白。听众对“全部…‘分赴”等词听不懂。其中的“分赴”是一个书面词语,应该改为口语“分别到”。
汉语词汇中有一些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而意义却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例如“全部“与“全不”就是如此。为了让受众一听就懂,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时特别要注意避免音同义不同的词语。
音同义不同的谐音词如何处理,才能让受众一听即懂呢,一方面,播音员可以通过增加音量、时长和改变重音位置等方法区别,如涉世未深、向钱看等;另一方面,写作时对这些不容易听清楚,或可能引起歧义的词语,应该适当调换为便于听清和理解的词语。
1.人名、地名、单位名、事名用全称,不用或少用简称
汉语的简称都有一定的知晓范围,例如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名称全国通用。但是一有些简称使用范围有限,不是谁都能听懂。例如“南大”究竟是“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还是“南昌大学”的简称,这些简称只有在所在大学内的广播电视台使用,才能使听众听懂,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使用简称.就是为难受众了。况且简称大多是单音节词,也不符合广播电视写作的语音要求,还是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更不能胡乱简称。
汉语中还有一些用数字概括的缩略语。例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时也应该少用为宜。尽量用全称。
广播电视部门还明确规定.广播电视新闻不能使用外文缩略语,例如GDP、CPI 等,要用“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汉语全称。这样做,就是减少受众听不清、理解难的麻烦,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2.人名、地名、单位名等专有名词慎用代词
新闻事件往往涉及一些人名、地名、单位名.为了简省一些字数,书面写作中常用代名词,例如他、它、她、该市、这次、那里等。但是,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时这些专有名词要适当重复,少用代词。虽然重复几遍名词,看上去啰嗦,听上去却要比使用代词更清楚。特别是让没有从头收听的受众很快听清事件的相关人名、地名、单位名。在一般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中的专业名词在导语、主题、结尾各要重复一次。如果主体中叙事很长.需要使用代词时.也不能连续使用两个以上的代词。
3.关键的人名、地名、单位名可做解释
广播电视新闻中的关键人名、地名、单位名,是核心信息.关系到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如果做必要的解释,可以加深受众的印象,提醒受众特别关注。处理办法是,在这些关键名词出现前,先交代与之相关的背景,例如在人名前先交代职务、单位等信息。这样写是让受众有思想准备。有些新词语和专业性较强的术语也要进行解释。
在书面文章里标点符号起着断句、停顿、表达语气和感情的作用,有时标点符号还可以直接表意,是句子表情达意的有效组成部分。有声语言里的标点符号虽然看不见,其实却无处不在,往往通过语音的停顿和语气的变化来表示,以帮助听众理解新闻播报的内容。因此在把书面文章改写成有声语言播出时,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体现,特别是那些无法通过语音停顿和语气变化来体现的标点符号,应该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体现出来。
一些很简单的短句.前后连贯,叙事已经清楚了,可是,如果写起来就可能要加入一些关联词,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各句间的逻辑更清楚。殊不知,越加关联词,句子关系越复杂,把原本简单的短句变成了结构复杂、句子臃肿的长句子,听起来更复杂,不容易理清。句中的关联词就如一颗颗“铆钉”,把简洁的短句焊接成拐弯抹角的长句子。这种复合句改为短句的方法是,剔除关联词,化长句为短句。
有些长句子由于使用定语、状语过长,有的定语、状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长句子,以定语从句或状语从句的形式,嵌在主干句子中间,使句型繁杂而冗长。把这种长句改为短句的方法,是先提炼主句,然后把从句从主句中分列出来。
有些长句叙述内容较多,结构复杂,由于把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了重新排列。对于此种长句子,改为短句子的方法就是,把长句中作为定语或状语的句子拆开,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重新排列。
长句改短句的方法较多,难度较大,日常写作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长句改短句有一个前提,是不改变句子的原意。如果为了把长句改短而不顾原句的意思,可能出现改短的句子与原句所表达意思完全相对或相反的情况,这就违背了改句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