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编导的两种意识

2019-12-19 20:42赵家烨
活力 2019年23期
关键词:拍摄者二度类节目

赵家烨

(同江电视台,同江 156400)

引 言

对于非剧情类节目的电视编辑而言,有两条非常重要而无法回避的原则:是编辑过程中的“二度创作”意识和“载体”意识,解决创作中无米之炊的困境。

一、“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是由电视节目创作的特性决定的。电视节目创作是分阶段完成的,分为前期策划、前期拍摄、后期编辑、后期合成等阶段。前一个阶段的创作是为后一个阶段做了准备,前一个阶段的创作完成后,后一个阶段就直接对前阶段的半成品进行再加工,前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然而,由于电视创作非标准化产品的特性,特别是电视非剧情类节目,其镜头拍摄特点决定了它的编辑方式。非剧情类节目的纪实拍摄方式既有利又有弊:有利是前期拍摄可以捕捉到生活中鲜活的细节,这也是非剧情类节目纪实性的魅力所在;不利是镜头不准确,或拍摄过程中没有机会使镜头拍摄得充分,但观众并不会因为拍摄形态特殊而对节目的期望值有所降低,所以这些不足必须靠后期制作来弥补。因为节目拍摄过程并不是观众所关心的,他们要的是屏幕上的结果,最终的节目质量是观众判断节目可看的唯一标准,镜头背后的那些困难并不会为观众所知,所以,镜头表达也就不能由于这些因素而降低要求。这时二度创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电视编辑的要求之一。

从节目内容来看,非剧情类节目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节目载体,节目表现的“故事”并非虚构,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既然是真人真事,电视拍摄如何去表现这些“真实”。既然是生活原生态,就必须用镜头去捕捉生活细节、截取生活的段落,在生活原生态下记录真人真事的某些片段,实现电视表意的目的,而不是为拍摄的便利去安排,摆拍生活组节。为拍摄的便利而进行“安排”,会使被拍摄对象失去生活原生的状态,失去表现的张力和意义。

非剧情类节目镜头条乱的特征,也是因为拍摄时镜头分解与拍摄同步进行导致的。从镜头拍摄的角度,理想的方式是拍摄者事先根据拍摄内容及表现方式对节目需要的镜头进行明确的构思,然后按镜头表意的需要去拾取镜头。来自生活原生态的拍摄内容在拍摄前和拍摄中具有某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使前期只能有一个拍摄大纲,而无法像电视剧那样完成分镜头剧本的创作,拍摄者也无法在拍摄前对镜头有清晰的了解,甚至多数时候拍摄者都不知道被拍摄者的下一个活动空间在何处,只能一边拍摄一边分解镜头。这种困局是由于镜头拾取与被拍摄对象活动的同时性造成的,这些即兴抓取的镜头不能像剧情类节目那样可以事先设计表现方式。正是由于无法在拍摄前对需要的镜头进行思考、分解,导致了当需要表现拍摄内容时,镜头却不一定能达到编辑要求的结果。而二度创作却要求先把被拍摄者的活动拍摄下来,然后再讨论镜头能否完成表意。镜头能否完成表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拍摄者的经验和机遇,拍摄者如果经验丰富,拍摄时运气又好,即使镜头不一定按某种逻辑顺序拍摄,在后期编辑中也是能够实现表意的,甚至会发现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镜头,这正是非剧情类节目吸引人的所在。

二度创作的重要,首先是由于非剧情类节目在前期创作中的不确定性大致的。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发生意外,也可能出现未知,同时带来悬念。这种未知、悬念也给编导的后期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编辑在理解这种不确定时,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其给二度创作带来的空间,还要看到不确定性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和足够的控制力才能掌控。不确定性不意味着编导可以随意处理,如果那样,即使二度创作意识再强,也会于事无补,让节目呈现出一盘散沙。不确定性是在编导可控制范围之内的,是与拍摄题材相关的某些细节的不确定性。要先理解了这个因素,再来考虑不确定性给二度创作带来的有利一面。其次,编导在后期创作过程中对素材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体现在对节目素材加工整理直至最后编辑完成的过程中。前期的不确定性使后期创作时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同样的素材,而不同的理解可能表达不同的主题,这也给后期二度创作提供了可能性。二度创作意识的强弱也是编导编辑能力的体现。

二、杜绝电视节目的创作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

强调电视“载体”的重要性。电视节目如果没有基本载体,那么其表意必定困难。但在寻找这个载体即节目的前期拍摄过程中,一些需要的内容或镜头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了拍摄时机,于是创作者便常有一种“拖一拖”的心态,对没有拍摄到的内容,不是去寻找可替代的内容,而是寄希望于节目的后期编辑,把它当成万能的手段,忽视前期拍摄过程中的补救措施,结果贻误了补救的机会,等到后期编辑时才发现一些内容并不是后期编辑能解决的。电视节目的前后期创作虽然是两个阶段,但这二者却密不可分,虽然前期创作可以给后期创作留下一定的创作空间,后期创作也能够弥补前期创作中的一些不足,但毕竟这种互补只是一定范围内的修正,并不是万能的手段,这是一个成熟编导必须认识到的。在电视节目的前期拍摄过程中,在多数情况下,无论是镜头拍摄还是内容设计,与最终的结果相比较都是在做“减法”,这是创作者在创作中无法控制的。最终节目和创作者初期的想法很有可能有较大的距离。如果在前期拍摄中还把一些重要的内容问题寄希望于后期编辑解决,那么后期编辑就会失去表达的载体,再做“减法”,在内容表达上显然就会出现“无米之炊”的情形。侥幸心理是在前期拍摄中必须克服。

猜你喜欢
拍摄者二度类节目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图说·“梅”开二度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无巧不成图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广西壮族民歌中大二度的特殊进行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