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垣夏朝、战国及南北朝变迁史略

2019-12-19 20:42:32张远灵陈羿博
活力 2019年23期
关键词:魏国大梁

张远灵 陈羿博

(1. 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开封 475000; 2. 河南省炳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封 475000)

一、最早的都邑——老丘

开封地区是我国最早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核心统治地区,相传禹为谦让舜的禅位,曾避于浚仪(今开封)。夏王朝自启以后曾几次迁都,并一度衰落,国家的权力为东夷族人所篡夺。直到第六代君主少康,才重新得到恢复,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

少康的儿子杼(又作季杼、伯杼、伫、予)执政的时期,是夏王朝最强盛的时代。杼继位后都城一度迁原(今河南济源附近),为了与东夷族一决雌雄,都城又南迁到接近其根据地和东夷族势力经常冲突的地方——老丘。

东夷族是一个善用强弩的民族,杼针对东夷的特长,创制了甲与矛。由于有了坚甲,抵御住东夷的强弩,又有了杆长刃利的矛,遂所向披靡,不久就征服了整个东夷,国家得到安定和发展。

自杼至廑(又作胤甲)大约自公元前1830 年至公元前1680 年共约150 年间,经历了七代君主。他们一直居住在老丘。定居时间的长久,说明当时政局稳定,也表明老丘附近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老丘的具体地点,因开封附近曾遭受过多次水患,已无遗迹可寻,但春秋时期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 年)郑国大将罕达曾败宋军于老丘。可见当时老丘尚有人知,而且是争战之要地,后人记录了这次战争并指出其地在开封。经多年探索,今开封县杜良乡国都里村,位于陈留北,与史籍记载地望相近,近年试探,发现汉代生活遗迹多处,是否即为老丘故地,尚待今后继续探查。

夏代曾相继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原(今河南济源附近)等地,但在老丘的时间最长,也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因此可以说老丘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早期都城,也是在开封最早出现的城市。

二、战国时期的雄都——大梁

公元前364 年魏国的惠王为远离强大的秦国而向中原发展,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从此魏又称梁,魏国的君王也冠以“梁”字,如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魏国迁都大梁以后,大兴水利,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中牟圃田附近)并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沟通了江、淮与黄河,使大梁成为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中心。大梁由于水利发达,农业也得到极大发展,商业也相当繁荣,与当时最发达的大都市——楚国的郢都和秦国的咸阳并列,成为名都大邑。

大梁的具体位置今日已无法确指,据记载有城门12 个,城内贵族、官吏的官舍、手工作坊和商业交易场所,以及富商大贾的宅第,星罗棋布,城内了无空地,行人车马来往,日夜不休。城的大致位置,据后人推测,其东门因在夷山附近,故名夷门。夷门的守门吏,名叫侯嬴,曾在信陵君救赵事件中,表现壮烈。《史记》作者司马迁对他十分敬佩,曾在访问大梁时,专门寻访夷门的故址,后人亦以夷门作为开封的代名。夷门虽然早已湮没,但夷山直到宋代还存在,史料记载开宝寺塔(即今铁塔)当时就建在夷山上。据此推断大梁的东门,应在今铁塔附近。

大梁城的南墙是沿着汴水的,南北朝时期建造的建国寺(即今大相国寺)就建在汴水之北,且该寺附近据传为信陵君宅或信陵君游乐之地,北宋时这里被命名为信陵坊。当时贵族都住在城内,而汴水一直在城外,因此,大梁城的南边不应超过汴水,但亦不会离得太远。

大梁城的西门,据《宋东京考》称:“高门在固子门外西北二里,即梁惠王故城之门也,门已废久,至今当地人犹名其乡曰高门,亦曰梁王城。”固子门是宋代外城西城墙自北往南数的第二个门,因第一个是水门,实际上固子门是宋外城西城墙最北一个陆路城门,其位置在今北正门村往北,今名南固门和北固门的两村之间。固子门西北二里,已无高门可寻,其具体位置不详。《资治通鉴》记载刘知远自太原来东京,在未入城前曾驻军皋门村。有人考证,皋门是天子所居都城的城门名,是否魏国建大梁城时,因礼制已混乱,是否魏国借用天子的名号,用过皋门这一名称,高门是否即皋门之讹,尚待进一步考证。

除了北城墙尚无踪迹外,其余三面的位置基本上是在今开封城范围附近,而且大部分区域是重合的,因此说今天的开封城是从大梁城发展而来,是合乎实际的。

大梁城自魏惠王迁来后,共经历惠王、襄王等六代国君,共存在141 年,后为秦国所吞灭。大梁城创造了魏国的极大繁荣,这里最先实行变法并培养了很多著名人士,成为战国时期的雄都。

三、南北朝时期的大邑——梁州

秦在灭魏的战争中,采用残暴的手段,使大梁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成为一片废墟。特别是以水代兵,用鸿沟水冲灌大梁,导致鸿沟水系紊乱,大梁周围沼泽遍野,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成为普通一县——浚仪县。那时陈留以下的鸿沟还保持完好,所以大梁的地位为陈留所代替。经过两汉的长期经营,浚仪的水系得到整治,其地位也逐渐突出。东晋南渡后,北方地区十六国征战不休。东晋名将祖逖誓师北伐,屯兵于雍丘(今开封杞县),南北双方的争夺点就在通向洛阳的水道,这是战争后勤保障的运输线。祖逖与石虎曾为争夺浚仪城而展开激烈的战斗。祖逖去世后,浚仪为后赵所占,此后,冉魏、前燕、前秦、南魏、后燕、南燕、后秦等政权相继占据,或长期占有,或战略性攻取。东晋、南朝宋亦曾几度收复。在反复激烈的战争中,战争的各方共同认识到浚仪的重要性,它是一个很关键的战略城市。自后赵石勒四年(公元322 年)将陈留郡的治所移人浚仪城内,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政权虽几度改变,但浚仪一直作为陈留郡(有时改称建昌郡)的首县,郡守的衙署一直设在浚仪县城内没有变动。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 年)置梁州,治所设在浚仪城,辖有阳夏、开封、陈留、汝南、颖川、汝阳义阳、新蔡、初安、襄阳、城阳、广陵等地,管辖的地区已遍及今豫南、豫西及湖北的一部分地方,其地位进一步提高了,成为雄踞一方的大邑。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 年)因浚仪城濒临汴水,将梁州改称汴州。把开封与汴水联系起来,出现了汴州这一名称,从此揭开了开封城市史的新篇。

猜你喜欢
魏国大梁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浅议耶律德光于大梁城的政务运作
510L汽车大梁钢生产工艺控制试验研究
山东冶金(2018年5期)2018-11-22 05:12:18
锌电解冷却塔大梁绝缘监测技术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契丹小字《宋魏国妃墓志铭》和《耶律弘用墓志铭》考释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魏国封君考
重卡车架大梁开裂失效分析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6:19
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