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玉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 45004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所在,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现以文育人,缓解高校思政教育政治性与文化性不平衡的现状,进而促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升,是当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聚焦三个问题: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客观需要。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体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主阵地,高校思政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领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心灵家园的重任。然而,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深度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仍然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漫长岁月,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其中的优秀文化思想既是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达到和谐圆满的方法,至今仍散发着普世的光芒,成为中国人的基本追求和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哲学,是全人类优秀文化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涵盖儒家优秀文化(主要有诚信、忠孝、礼仪、和谐、克己奉公、讲信修睦、选贤与能、天下为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大同理想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等)、道家优秀文化(主要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和乐)、墨家优秀文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法家优秀文化(只凭借德治不足以治国安邦,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实施法治,以法促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情感认同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仁爱为本的社会关爱精神、以自强不息为动力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正义等优秀的价值理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基和载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一脉相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首先,需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打造一支思想态度端正,专业素质过硬的辅导员教师队伍。其次,在优秀传统文化课的教材中,尽可能同时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历史性、政治性、文化性。再次,充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改革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思政教育中可借鉴儒家德育思想中的许多教学方法,如,榜样效仿法、熏陶管理法、躬行实践法等。最后,要有目的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之中,增加思政理论的说服力。
为学生创造社会参观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走进历史博物馆,走进红色革命根据地,让他们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到乡村基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讲以及帮扶的活动,根植他们的爱国热情,进一步磨砺他们的意志,在充分了解基层社会实际的同时,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反哺,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提高道德情操。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从孟子的“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到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再到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体现了我国历代文人先哲对理想信念的深刻认识,与当今高校思政教育目标高度契合。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显示了他们的历史担当。三是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强调做人要明理守规、仁爱向善;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坚守诚信,做到知行合一。
新媒体技术具有开放性及便捷性的特征,网络平台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专题,利用游戏竞技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歌曲、微电影等艺术作品的方式,利用文字、图像、动画及声音等学习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