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姗娜
(烟台南山学院航空学院,龙口 265713)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民办高校的具体办学模式选择来看,其多选择的是非营利性模式,这种模式下,部分民办高校依然享受着合理回报。从模式分析来看,非营利性模式不应该要求回报,所以民办高校的合理回报享受和模式存在着冲突性,这样的情况造成了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所以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更为严格的分类管理,这对于资源的优化分配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从分类管理的具体实施来看,其对民办高等院校会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具体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实施严格的分类管理之后,国家对于民办高校非盈利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政策会有显著的区别,这种政策上的区别会影响到高校的招生、经营模式以及财政对学校的支持力度。
在实施严格的分类管理后,不同模式的院校会执行不同的纳税原则,这会影响到学校的具体赋税。
学校的发展受资金、政策、生源以及市场的影响,在分类管理实施后,学校各个方面的情况会有显著的差别,学校具体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分类管理严格实施后,民办高校非营利性模式选择和盈利性模式选择具体的得失变化是什么样的,需要做具体的分析,以下是具体的内容。
首先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其所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注册会从民办非企业转变为事业单位;②非盈利性质的民办高校,其“公益性”更加的突出,所以其受到的社会信任显著增加,招生的困难显著减少;③因为其“公益性”的加强,政府对其的支持会区别盈利性民办高校,财政对高校的支持会有所提升;④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招生(计划)和盈利性高校会有不同,整体招生会得到显著的改善;⑤学校可以享受公办高校的税收、土地以及融资方面的政策。有得必有失,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也会存在所失的情况,具体有:①举办者不能再享受合理的回报;②学校需严格的采纳现代大学的治理模式;③学校需要承担和财政支持相匹配的更多社会责任。
其次是盈利性民办高校在实施分类管理后的所得与所失,其中所得主要表现为:①办学剩余可以进行分配;②融资渠道可以拓宽,即学校可以作为教育集团上市;③学校的利润会实现最大化;④学校的治理和经营模式会更具灵活性;⑤政府对学校的干预少,管理的自主权会显著的增加。所失的主要表现是:①学校的税费缴纳要明显的高于非盈利民办高校;②学校不再享受财政的直接补贴;③学校招生的风险会显著的增加。
从分类管理的得失分析总结来看,科学的分类管理不仅符合国际规范,也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其成功的实施对于高校教育需求和供给结构的有效对接有显著的效果,在社会资源的优化分配方面会表现出突出的价值。
从分类管理的得失分析来看,不同模式的选择会有不同的所得,同时也会有所失,正是这样的情况实现了管理的有效区分,而管理的区分影响了教育实践中资源的利用,所以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资源的分配优化效果是可以实现的。
以非盈利性民办高校的具体办学做分析可知,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学校虽然是非盈利性质的,但是却存在着一部分合理性回报,这部分回报的性质与非盈利的“公益性”是冲突的,所以说这部分回报,实际上是不合理的资源倾斜。在实施严格的分类管理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而过去存在的合理性回报,重新投入到了教育市场中,实现了资源的分配优化。简单来讲,在分类管理基础上,不同民办性质的高校有了更加确切的管理方式,具体的资源投入等也有了更为规范的控制,如此,资源分配混乱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整个教育市场的资源优化分配实效会更加的突出。
在过去的民办高校管理实践中,虽然存在着分类管理,但是类别的划分界限不够清楚,管理不够严格,所以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问题。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性、健康性发展需要,对分类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这对于优化目前的高校教育市场资源配置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研究分类管理实施对高校的具体影响,并基于实证资料讨论严格分类管理之下高校的得失情况,并以此探讨资源的优化分配问题,这对于当前的教育管理实践有突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