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红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寄宿制中学,铜仁 554300)
《蒹葭》中的文辞同《诗经》其他篇目一样也应用了赋、比、兴。其诗分为三个段落,每个段落四句。在每段的开头部分都采用了赋中带兴的手法,即铺陈直叙中由一物联想到另外一物。均由“蒹葭”和“白露”想到心中的“伊人”。自古相思最幽秘隐约,而“伊人”所指何人,诗中并未体现。
毛诗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故由此可见,毛诗认为《蒹葭》是讽刺秦国国君之诗。《说文解字》中解“伊”:“殷圣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古文伊从古文死。於脂切 ,亦古文伊。”由此可见,“伊”有贤明君主之意,这是注解之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就明确地说“诗无达诂”,该观点认为诗没必要非要有一个明晰准确的解释。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探其深意,不过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之感。故解读这篇文章时,“伊人”是指倾慕的女子,美好的事物,还是指贤君明主,都可留给学生讨论。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也让其自主性得以发挥作用。
《蒹葭》不同于《关雎》情感表达热烈,其文辞含蓄,通篇不着“思念”二字,但句句都含思念之情。含蓄美让东方古国的文字变得奥秘无穷,让世界各国的读者都对其充满遐想。我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足以让语文课堂变得充实丰满富有灵性,足以让学生怦然心动身心愉悦。审美教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美之心,追求美好事物,在本篇文章中首先就要让学生体会《蒹葭》文辞之含蓄美。
《诗经》实为一部歌谣集子,其中的“秦风”是采集了秦的地方民歌,经加工润色而成的。古代诗、乐、舞不分家,但即使没有了音乐,《蒹葭》中的词调还是充满了音乐的韵律。
《蒹葭》每句以四字为主,每段落只变动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美感,同时在第一、二段落的首句中“苍苍”和“霜”押韵,“萋萋”和“晞”押韵。第一段每句的韵脚都押韵,在第二段中单句和末尾句是押韵的。第三段双句和末尾句是押韵的。
叠音词和双声词的使用在《诗经》中颇为频繁,此篇也不例外。“苍苍”“萋萋”“采采”是叠音词,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音律相叠。“蒹葭”是双声词,其声母都为“j”,这些词语为重章叠句又押韵的形式又增添了些许韵律,无论是吟咏还是诵读,都琅琅上口。《蒹葭》的前两段都以平声为韵脚,吟诵起来,舒缓低沉,哀婉凄美。最后一段以仄声为韵脚,把伤感之情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吟诵时两字一顿,旋律回环往复,奠定了整个曲调的哀婉之美。《诗经·蒹葭》的音乐性,就在这一字一句中体现出来。在审美教育中,要把此篇读得感人心弦,尤其要注意其哀婉凄美的韵律。即未成曲调,必先把哀婉惆怅之情酝酿出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创设好朗读情境。在感悟其美的基础上,演绎其声。
意境之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从不匮乏。南北朝时期刘勰于《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写:“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这种精神与景物相互交融的写法,就有了意境的深意。
王国维是把意境说提上日程的第一人,他有言:“词以境界为最高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此处的境界,则是诗词所创造的意境。
意境是由意象与思想相互交融所产生。《蒹葭》中的第一个意象蒹葭,即未结穗的芦苇,深秋水塘边成片摇曳的芦苇,其本身就有一种悲情意识,一种漂渺无际之感。“白露为霜”,已为深秋,深秋露浓,渐感悲凉。悲秋之情,古来有之,《蒹葭》可谓其中佼佼之作。全诗凄婉惆怅的基调就此形成。上句的实写兴起对心中人儿的遐想,想象其在水中央,想象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去找寻的过程,这是虚写。最虚无渺茫的是那水中的“伊人”,用尽全身力气却仍可望不可即,全诗的朦胧美由此形成。
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对朦胧美的认识便要运用感悟的手法。《蒹葭》塑造了一个“秋水伊人”的场景,在一大片茂盛的芦苇中,清晨的白露化为霜,霜化为水珠,快要蒸发之际,所追寻的人儿,总是缥缈在水一方,迟迟不肯露面……此诗可以媲美中国古典写意水墨画,意境缥缈,情感朦胧。诗中大量的留白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出伊人是何人,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不出现等问题恰恰是审美教育最大的败笔。美学的开创者鲍姆嘉通认为:“美既是仅恃感觉上不明了的观念成立的,那么,明了的理论的认识产生时,就可取美而消灭之。”可见,美不可以用直白的语言描述出来,也不可以用清晰的逻辑讲与人听,否则便失掉了其原本的美感。美,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审美教育中,需尤为注意的是:美,是感悟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中学生其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在此阶段注重其审美能力的培养将使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生涯中受益匪浅,感受到了美,便感受到了真和善。审美教育,是在对美的触动中陶冶人的情感和品格。《蒹葭》之中的美,是一种哀婉含蓄的美,一种朦胧缥缈的美,一种情真意切的美。其美有一种无法言传的深意,此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递出情感乃至灵魂的触动,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