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美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现象及改善措施

2019-12-19 12:11:59高媛婧
活力 2019年24期

高媛婧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 710128)

引 言

伴随经济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拥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之间交流愈加频繁。然而,由于国家的不同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因此,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时常会出现语用失误。作为在现代社会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语用失误出现在很多场景。因此,探索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就拥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虽然,当前我国和美国之间贸易战仍在继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两国之间仍有许多交流。故此,本文以中美跨文化交际为视角,分析了中美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几点改善措施,仅供参考。

所谓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指的是说话者违背了目的语所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比如,说话者不注意交际双方地位、不注意时间点、不顾场合,在无形中违反了交际规范和社会规约,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甚至是直接中断交际。英国人托马斯在1983 年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之后我国学者孙亚和戴凌在2002 年的时候,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做了进一步分析,认为语用失误的出现,会给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交流带来误解,影响彼此双方的和睦相处,阻碍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序开展。

一、中美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现象

(一)社交语用失误

1.会话主题

英国语言哲学家Grice 提出“为了实现有效配合,顺利完成交际任务,社交双方都应遵循特定的一个原则”这是他所提出的合作原则。由于中美两国人民各自所接受文化的不同,在日常会话主题上,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比如,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过我国的戚雨村教授讲了一个例子,一名美国外教本来很开心地去参加英语角活动,但回来之后却表现得不太开心,当朋友询问她缘由时,她说:“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让我觉得自己去了海关和警察局,那些人总是问我‘How much your in come?’‘How old are you?’”。在中国人看来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经常用到的问题,但对于美国人而言,这些问题让自己感到不受尊重,是失礼的行为,甚至算是人身侵犯的一种,通常美国人在日常会话中是不会直接询问他人的婚姻状况和年龄的。

2.问候语

问候语是人们实际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用适当的问候语,能够让双方在开始一段交际的时候,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以加深。然后,由于中美两国存在的文化差异,关于问候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比如,美国人在问候对方的时候,所用的词语通常是“How was your day”“How are you doing”“Good morning”等,而中国人则习惯用“去哪儿啊?”“吃了吗?”这些词语。若在和美国人交流的时候,我们使用“吃了吗?”进行问候,就会让对方以为,我们想要邀请他一同用餐。

(二)语用语言失误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谦敬词。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有着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而谦虚是我们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是属于一种我国特色的礼貌现象,简单来讲,就是尊人贬己。在别人夸奖我们的时候,我们习惯使用一些谦敬词,比如谬赞、过奖、哪里等,试图回避夸奖语的真实性。可能在我们看来,使用这些谦敬词是一种谦虚的表现,是美德的一种。但在美国人看来,自己夸奖他人,对方却使用这些谦敬词,会让他觉得比较尴尬,认为对方这种行为较为失礼。例如,外国管理者夸奖中国员工,“你的工作完成得很好。”而员工若回答他“没有,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到位。”那么管理者就会觉得自身是不是看人有误,你那么多地方都做得不好,我居然夸奖你。美国文化中,若遇到别人称赞自己,就会欣然接受,然后回一句“thank you”,如此才显得自己有礼貌。之所以会如此,都是因为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准则方面出现了冲突。另一方面是称谓词。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在刚开始交际的时候,都会用到称谓词,其代表着一种人与人间的社会关系。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都不了解彼此称谓的使用,那么就会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中美两国人民,在使用称谓语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都会用爷爷、叔叔、奶奶、阿姨等词语,称呼非亲属成员。然而,美国人在接触陌生人的时候,是不会使用爷爷、奶奶等称谓的。例如,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他的房东是一名老太太,他并没有选择称呼她的名字,而是使用了“Grandma”,但是房东太太听到这一称呼的时候,却说直接称呼她名字就可以了。在中国人观念里,年龄大的长者是成熟、经验丰富的象征,年轻人应该尊重这些老年人,因此,在跟这些年龄大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都会尊称他们为“老前辈”“老师傅”或是“老人家”,但是对于美国人而言,“old”就代表着“useless”“lonely”,这些是他们所不喜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再一次了解到语用失误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时常出现。

二、改善语用失误的措施探讨

(一)重视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任何一种语言都和其民族文化联系密切,归根结底,在使用一门语言文字的时候,需要深入理解这一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因此,为了减少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就须增强文化敏感性,拉近文化差距。所谓文化移情,就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我们努力去领悟和适应另一种文化,不可被自身原有的文化束缚住,要有意识地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点,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目的语原版文学作品的阅读,观看原版影视作品,访问主流网站等,更深入地了解目的语文化,以缩小文化差异。又或是,对以目的语为交际手段的一些活动积极参与,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比如主题沙龙、各类派对等,和来自目的语国家的人多展开交流,进而实现文化敏感性的增强,及文化移情能力的提升。

(二)尊重并了解价值观念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化特点,而在这些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形成的价值观也必然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首要一点要尊重和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例如,美国人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对于对方迟到的行为是十分难接受的,他们信奉“Time is money”。比如,一次美国和巴西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由于堵车巴西代表迟到了,美国代表对于这件事感到十分不满,并指责了巴西代表,由于理亏巴西代表在谈判过程中,处在了被动的局面,思考也不再冷静,由美国人完全掌握了谈判节奏。归根结底,此次谈判失利就是巴西代表不了解美国人的时间观念,没有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念。

(三)清楚认识存在的思维差异

思维是组织人类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并且,跨文化交际双方在进行交流的时候,良好的思维活动也确保谈判有序开展的重点。以国际商务谈判为例,思维无疑是促进双方谈判有序进行的动力源泉。然而,所处国家不同,思维方式也必然不一致。要想实现合作双赢,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双方,就应充分审视各自的思维特点,以免谈判过程中出现冲突、纠纷,竭力达成共识。另外,要注意尊重和对方的思维差异,如此一来,不仅能对对方的要求和行为有更好地理解,又能表现出自身的诚意。要想确保商务谈判、交流正常开展,就应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其思维差异。

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跨文化交流的次数必然会增加,其中自然也包括美国。当中美两国文化在不断影响、碰撞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一些文化冲突,随之便会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很大阻碍到双方的正常交流。因此,这就需要双方都尊重并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思维差异,加强培养自身的移情能力,如此才能确保交流稳定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