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 创新性发展实践要求的落实经验研究
——以昆明学院为例

2019-12-19 12:11:59邱级胜
活力 2019年24期

邱级胜

(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214)

引 言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又是新时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中华传统美德基本精神主要包括: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人生诸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之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蕴藏的中国智慧,既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道德难题提供了重要启迪,也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宝贵精神食粮。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应当说,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虽然历经了无数磨难与困苦,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分不开的。

二、新时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做好转化和创新工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5000 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植根于中国人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新时代,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用强大的文化力量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其繁荣发展重在转化和创新。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有关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文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传统美德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三、昆明学院思政课教学对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动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学内容中开设“今日道德观察”专题。第五章前三节课的“今日道德观察”专题,其主要内容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记录并在课堂上用5 分钟时间宣讲社会生活中人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事迹(例如:诚实守信、尊师敬业、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自强不息、团结友善、廉洁自律等等),然后请同学们谈谈,人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通过宣讲与学习,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生根发酵,产生化育的功能,不断丰富同学们的精神世界,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并由此激发起同学们学习社会主义道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后三节课的教学中开设“翻转课堂10分钟”。“翻转课堂10 分钟”,以讲演的形式推动大学生认真学习道德规范,重视道德践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道德熏陶,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行,真正让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中。

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对民族、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学以创新,并在实践中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2018 年5 月,昆明学院积极响应并选派师生精心准备,认真参与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云南省“2018年社会科学普及周”第一届大学生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型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这次大型经典诵读展演活动,昆明学院荣获团体三等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在这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盛典中,人们的内心被五千年华夏文明所震撼!人们的思绪驰骋在五千年中华浩荡历史之中!人们感受到了自己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责任!在这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盛典中,昆明学院和兄弟院校的师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极大地提升了参演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多管齐下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真正做到德润人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系统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开设“今日道德观察”专题、开设“翻转课堂10 分钟”之外,教师还把民族管乐演奏适时引入课堂。例如,在讲授“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这一内容时,教师适时用降B 调葫芦丝为同学们演奏(或者播放乐曲)乐曲《军港之夜》,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同学们都陶醉在音乐中。稍后,教师为同学们讲解歌词大意,引导同学们自觉向海军将士学习,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爱党爱国,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通过讲解歌词大意,引导同学们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在认真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明确其当代价值并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德润人心。

结 语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将继续立足工作岗位和生活实践,进一步加强研究并总结好落实经验,为新时代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用强大的文化力量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