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马城镇初级中学,唐山 063500)
现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越发的被重视,在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期间,初中的历史教学又要进行新的创新改革。旧模式下的历史教学已经落后,新的教学方法有待开发。旧模式的历史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开发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满足现状。结合社会课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脱颖而出,这种将社会生活与历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满足当前的课程标准,也能更好培育出综合素质强的学生。
为满足新课程标准与当前社会的种种需求,初中历史教学有待进一步的进行改革。探究性教学的出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动能。传统教学向探究性教学的过度是比较艰难的,探究性教学于老师于学生都比较陌生,这两种教学模式的过度任务是十分艰难的。另一方面,老师们的意见也不统一,有的认为探究性教学这种新教学方法尚未成熟,其应用教学方面还比较陌生,与传统教学过度起来会比较突兀,老师学生都会难以接受。老师在刚开始应用时会把握不好,学生在刚开始也会不适应。接下来让我们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要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好,首先需要的就是创新意识。只有教师能够有一个打破常规的思想,其才能突破传统,创新的去寻找更加高效的、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老师的创新性思想所创建的探究性教学,能够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他们的各种学习能力。历史这门学科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学生要学好这门课,他们要有较好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培养这三种能力,那么老师就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拘束,让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以更加新颖新鲜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一些历史探究性的内容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进行实践探究,积极的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另一个角度,一些旧模式就应该被时代所抛弃了,新教学模式的出现、替代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新课标,并且满足以上两者的需求,才能让历史的教学更加的具有有效性。
我们在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时,首先要明确历史这门学科的性质。历史是一门全面的、综合的、十分重要的学科。历史的教学中,一些历史的逻辑联系性很强,同时在时间轴上又有大量的记忆内容,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难度所在,对于学生也是历史学习的难度所在。那么,在将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课程探究结合时就需要一些原则。
历史教学时,在开拓教学深度的同时,更要注意历史教学的广度。注意案例教学,以小见大,让学生通过例子来看懂历史。拒绝死记硬背式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所讲内容,真正的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学生问老师一些难题固然是好事,但是老师不能将重心偏在所谓“偏难怪”上,这样对于历史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差的。再者,上文也提到,历史的知识点多,内容全面综合,所以说老师很难通过一件件的历史事件在短时间里来帮学生反观整个历史,这是案例教学就能很容易的让学生领悟到老师要传达的历史精神,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念。真正的历史综合素养绝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那些只是卷面上的分数罢了,只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历史,能对历史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背下来所谓“标准答案”,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达成某一目的,肯定要有提前的准备,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定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准备足够充分,老师才能控制好课堂节奏,让课堂有序高效的进行。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去引导课堂,课件里可以将课堂所需的历史视频、历史图片带入,一个完善的课件可以让老师在课堂上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再者,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些课下问题的布置来让学生去熟悉新课。比如在学习卢沟桥事件时,老师就可以收集一些历史图片、历史视频等与课堂相关的媒体文件添加在课件里,同时让学生在课下找到卢沟桥事件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等。这能加深这些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能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
无论何时,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体,新课程改革更是明确了这一要求。以生为本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的填鸭教学会让学生丧失主观性,尤其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更应该贯彻以生为本这一理念,要让让学生对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如何开发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难题。老师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开发,才能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潜力。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就要注意这一点,多给学生一些发挥的空间。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多和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发挥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必过多地去叙述,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方法探索才是当务之急,初中历史教学结合社会课程探究性教学方法还要不断的去探究去创新,当旧的教学模式真正的过度到现在的新型教学模式时,我国的素质教育定会上一个大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