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超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 150081)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使得我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数持续增长,进而使得医疗行业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但出现了医学生大量涌入社会却缺乏工作的情况,一是跟医学市场规模有关,二是对医学生的教育,其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足有关。
对各大院校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需要根据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实施。这是一种以医学专业特殊性为目标的特殊管理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充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明白对社会的价值创造所在。在以后对这类学生的素质和潜能也能全方面开发,从而在大学和社会中,都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对各大院校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构建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以至于在大学能够打下扎实基础,将来进入社会也能充分的就业,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各大院校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机会让医学生们成为真正能够维护人们生命健康的天使,能够维护好医患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并且充分了解医学行业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他人价值以及自我价值,有利于使医学生的身心维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医学生们能够更满意地学习、工作,从而更好地从事医院的临床工作,提高国家医疗水平,这也对于实现其自身价值具有十分优秀的作用。
对于在校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他们正在潜移默化地转换角色,变得独立。在学习上渴望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他们理论知识认知的提高,但也会使部分大学生盲目学习,缺乏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理性的思考,以及对自我认知的缺陷。这样会使得在毕业后,内心的高追求与现实的低配产生差距以至于找不到工作,或是工作满意度低。在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客观的差距面前,医学生们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这也使得他们无法正确的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不能够正确对待就业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
在国内,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启动较晚,并且从国外引进的措施跟我国国情以及社会现状存在地域性差异,无法正常开展,所以存在在该道路上进行探索的阶段。
在校园内,很多老师跟学生也未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行职业生涯计划,很多学生单凭直觉和喜好就对职业目标做出选择,却对该目标没有具体的认识,以至于就业后没有达到预期而产生后悔的想法。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未形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少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主动施教,医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缺乏,很少主动寻求职业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很多高职院校对其教学内容偏向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实践拓展环节偏少,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很难抓住学生的眼球,造成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结果。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并不断追求的人。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会使学生有更强的目的性,更好的计划性。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就有更大的成功把握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又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医学生入校时抓起,指导他们全面了解自己,能够科学地为自己确定自己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所在,并不断开发潜能,掌握自己人生的航向。
职业选择常常因人而异,所以在职业选择上不能盲目跟从,或是盲目借鉴别人的想法。应该对自我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挖掘出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真正愿意做什么,而不是叶公好龙,随波逐流。
学校方面应该加强以医院为主的单位见习活动。见习实践也是医学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重要途经,更是医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这样既符合学生初步阶段的成长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的渴望。老师可将课堂转移到见习医院带领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回答学生各种问题,以提高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在专业教师上,学校也应建设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业互补、素质较高的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在专业发展、职业定位、就业知识、就业信息判断和个性化咨询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高校医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只有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后,才能发挥出他们的光芒,只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