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琼 安礼杰
(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淮安 223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传承和弘扬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化是智慧群体所有社会现象与群体内在精神的存在、继承、创造和发展的总和。文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是人类为了共同生活而创造的,在其范围和层次上起着整合、导向、维持秩序和传续等主要功能和作用。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师生共同创造的。几代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出来学校精神、教学风格、学习风格、学术传统和思维方式,并代代相传。
地域是指土地的范围、地区范围,特指本乡本土,如地域观念。地域文化一般是指一个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不同的地域,自然和人文因素也不相同,因此所产生的文化各具特色,这种差异主要是长期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淮安是一座拥有2200 多年的文化名城,在明清鼎盛时曾是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名人活动遗址以及水利遗址,都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淮安更是群英荟萃、人杰地灵的地方,周恩来、韩信、吴承恩、关天培、梁红玉、枚乘、枚皋等名人无计。
德国史学大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中,提出“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它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克拉克·克尔在《大学的功用》中指出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除了对大学生有教化功能之外,大学也有责任研究、维护和传播优秀地域文化的责任。淮安地方高校在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教学科研中融入淮安地域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淮安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存在于一定地域内的集体单位,是整个地理分区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文化类属相同,它们同属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两者都具有共享、生长、互动的基本特征,同时它们都具有“化人”功能。
在我国,大学不仅是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场所,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受到一代又一代师生的普遍认可,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建设中的作用,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优秀地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高校也是地域文化得以继承、发扬的重要阵地,二者相辅相成,融合发展亦是大势所趋。基于文化整合理论,笔者认为除了大学校园文化本身的建构外,更需要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新鲜的文化元素和活力。
地域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域人们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在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它们相互选择、相互评判、相互融合、相互保留。将淮安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用凝结出的精神文化要素培养学生,这不仅能使全体师生了解淮安文化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更能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融入淮安文化中,与淮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有两种方式: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直接服务是指学校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间接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来回报社会的。高校在为地域和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创建知识企业、推动地域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地方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标准化的淘汰制度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地域比赛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其他急需的服务。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文化传承要本着以根传承,以魂创新的精神进行,不能只是照搬照抄,更要注重情感、品味、伦理、道德人格的传承。淮安文化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是经多元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探索高校校园文化与淮安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充分挖掘两者之间的共同点。
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是与人们的吃穿住行有关,而地域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建筑、设施、景观等。学校应该仔细分析学校的性质,挖掘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充分利用适合于本校发展的文化特色,将其引入校园,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比如淮安高校成立了“恩来精神研究中心”,每年召开“恩来精神”研讨会,教师与学生贡献大批研究成果,为淮安地域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学校的精神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高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淮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是当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源泉。将办学理念、校训等方面与淮安地域长久熏陶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既体现了对淮安地域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又体现了高校办学对理想信念、精神品质等的价值追求,这是大学精神的内核。
淮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是地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源泉。作为周恩来故乡的高等院校,周恩来少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追求真理、立志报效祖国的精神,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已成为淮安各高校在地域文化中获得的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高校要结合发展历史、目标定位等,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完善契合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文化。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使学生对地域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直接接触和讲解,知识更容易被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更多的学生对该地域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有充分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如参观淮安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淮安博物院、美术馆等,观看不同形式的当地传统文化演出,这些地方传统文化反映出淮安地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原生态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和体验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技能,积累知识,还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课程学习中总结和完善对淮安传统文化的理解,多一些对淮安的了解,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地域自豪感。
当前高校的“95后”“00后”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已成为这一代高职生的基本价值观特征。大学不只是学习的地方,还是锻炼素质的地方。
将地域优秀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淮安各高校都融入了恩来精神等元素,为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基础。
因为地缘关系,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互动,但是这种互动是潜在的,需要主观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互动。地域文化的发展需要批判地前进,因而离不开高校专门人才的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要充分实现资源与成果共享,拓宽合作渠道,探索新的合作发展模式,不断吸收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最终实现协同发展。各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以恩来精神为主题的共建活动,定期组织外省学生在周恩来诞辰及清明节等时间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精神“五德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纪念场馆。通过参观馆中展示的珍贵文物,丰富翔实的历史图片和生动的视频资料,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崇高风范,并对周恩来的人格魅力表示敬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周恩来一生以国家、人民为先,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让同学们在参观访问中受到感染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