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红 康康娣
(吴川市第三中学,吴川 524500)
教师在将英语阅读理论运用于EFL 阅读教学中时,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基础为主要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就针对英语阅读理论与EFL 阅读教学展开简单探讨。
纵观英语阅读理论发展历史,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类影响较大的英语阅读模式:第一,自下而上阅读模式。自下而上英语阅读模式的阅读理论是Gough 在1984 年提出的,就是读者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字母和单词的词义理解入手,循序渐进的领悟单词、短语、句子和整个语篇的内涵,自下而上逐步剖析,这种阅读模式适用于小部分读者的阅读情况。第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1976 年Goodman 提出了自上而下阅读理论,他认为阅读应该是读者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读者没有必要理解每一个单词的含义,而是用已知的英语知识将语篇中可以理解的部分深化。第三,相互作用阅读模式。1977年,Rumelhart 提出了相互作用阅读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基础上,是两者的综合模式。这个理论认为无论读者处于哪个阅读阶段,两种信息处理模式都可以同时运行,所以相互作用阅读模式是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章内容的互动过程。第四,图式理论阅读模式。图示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图示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图示网,促使读者产生主动猜测和证明的阅读行为,是读者和阅读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语篇信息构建完整的阅读领悟,图示理论在阅读研究领域是一种影响较大、解释力较强的理论[1]。
初中英语EFL 阅读教学主要有两大教学形式:精读和泛读。精读教学法要求学生了解阅读文本的全部内容,领悟所有生词的含义和文章内涵。精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英语词汇量,增强学生对语感和语境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句式语法运用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阅读文本中所蕴含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常识。但是精读也有其缺陷,很多初中生觉得精读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而且精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泛读教学法要求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表层性理解,对于陌生词汇可以不查阅词典,而是联合上下文内容推测,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即可。泛读形式虽然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但是泛读不能发挥巩固学生英语基础的阅读作用,很多学生出现读过就忘记的情况,对文本中的词汇、语法的含义和用法也没有透彻掌握,所以泛读也是有其劣势存在的[2]。
首先,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EFL 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精读形式的特点,融合英语阅读理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透彻的领悟生词和语法,还应带领学生挖掘教材文本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背景知识对阅读内容进行猜测和推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材“Good morning!”一课中,教师在EFL阅读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生词和be 动词的用法讲解之外,还应该适当渗透国际礼仪背景知识,让文本信息与文化背景产生相互作用,使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更加全面深层的理解。
其次,教师在英语EFL 阅读教学中,应该将泛读教学法与英语阅读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从阅读文本的整体内容为出发点,解释单词、句子的含义、用法,以及整个语篇的文本内涵。
例如,在教材“What’s this in English?”一课中,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整体的阅读意图——学会用英语表达物品,然后再细致分析生词的含义,学习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用法,为学生打造英语语境基础[3]。
最后,教师在英语EFL 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英语阅读理论:在阅读之前,应该激活图示,激发学生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完成新课导学,比如结合文章的背景文化知识,为学生逐步导入新课,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对文章内容进行自主推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推测内容写在黑板上,通过学生的阅读过程逐步检测、证明、推翻他们的推测内容,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论依据以及逻辑关系等等方面,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效率,发挥英语阅读理论在初中英语EFL 阅读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教师在初中英语EFL 阅读教学中运用英语阅读理论,是一种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也能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视野,为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氧气,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学习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教师满意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