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萍
(贵州省赫章县第四中学,毕节 5517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2016 年对教材做了全新的改编,课程标准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必须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是抽象成文字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授课程内容,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由抽象的概念到具体的生活实际,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八年级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的部分,但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直接告诫同学们要怎样去做,因为初中生的叛逆心理,可能教学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大量地引用学生熟知的新闻,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让他们自己去感知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日常新闻,在课堂上也可以举办法律知识的小讲座,帮助学生积累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犯罪之事。
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这也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将教学方式与生活联系起来,基于课本内容,大胆开拓思路,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课程中也能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清楚事情具有两面性,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借助于课外广阔的时间活动场所,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范围也将无限增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次飞跃”,对于理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形成的理论最终也将用于实践,实践是最终的目的。道德与法治从实践中来,最终也要回到实践。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去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学到的内容。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关于“遵守公共规则”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校园、超市、公园等一些地方,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人的行为,记录自己认为不妥当的行为,在校园中乱丢垃圾,楼道中打闹;公园中无视标语提醒,践踏草地,采摘花朵;超市中插队结账等等不遵守公共规则的行为,之后回到课堂,让同学们自由分享,教师结合学生看到的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带来的危害,在楼道打闹跌落,不遵守交通规则发生车祸等案例,讲解遵守公共规则的重要性,从侧面和正面帮助学生树立遵守公共规则的意识。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联系,要注重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和体育课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合作的游戏,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其他同学也是集体中的一员,美好的集体是由同学们一起创造的,其中有你有我有他,缺一不可。进行道德与法治和体育这两个学科的整合,既为开展活动节约了时间,也能将德育思想更好地融入游戏中,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一改之前的课堂氛围。除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德育作用,其实,语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有时这两门课程有着相同的德育目标,遇到这样的课程时,就可以将两门学科整合起来,在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结束后,德育部分可以把道德与法治教育这门学科融入其中,便可以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
道德与法治区别于其他科的一个特点是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时政的联系紧密,甚至可以说不关注时政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不完整的。但是有时候因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离学生实际有距离,一些学生在时政教育的学习中遇到困难。其实,可以探究时政教育的生活化。比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时,让学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找寻本校的人大代表李老师对她进行访谈。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比如“您是如何当选为人大代表的?您当选为人大代表后需要做哪些事情呢”等问题,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理解人大代表是如何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职责是什么、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等问题。在民族区域自治内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本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如山东地区回族学生较多,可以让他们给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民族的特点、与汉族的差异及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等。来自同学的亲身讲解往往比老师的讲授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将高大上的知识融入“接地气”的生活化教学中,在时政教育上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对于新课程改革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素材,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素材代替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是如此,借助生活中同学们感兴趣的案例、活动开展教学,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其生活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