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玉莲
(贵州省凯里市第十二中学,凯里 556000)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逐渐重视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的培养,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思想观念过于保守,不愿使用新的教学方式。而且因为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新的教学方式初中生没有接触过,在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之后学生不能够更好地理解,因此便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初中语文课堂依然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灌输式”教学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是语文课堂的教学主体,掌握语文课堂的主动权。对于教师讲解的语文知识及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要认真按时完成。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思考的余地,只要完全按照教师的步骤去学习即可。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以及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且这种教师讲解、学生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初中语文课堂的高效学习。
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展开了这样的课堂学习模式。但是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课堂学习效果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本质没有清晰的认识,仅仅看到了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没有了解其真正内涵。虽然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教师组织开展了合作学习模式,但是这种合作模式却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基础上进行分组,最终导致了成绩优异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表现和学习机会,而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却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甚至会有倒退的现象,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只照顾到了小部分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群体,却逐渐拉大了班级的学生成绩差异,必然不利于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更加不利于开展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
鉴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化而导致班级成绩整体上距离拉大的情况出现,为转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时,要先考虑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对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有所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进行好、中、差三个能力等级的划分,在分组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三个等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成员的构成中,必须包含这三个能力等级的学生。分组之后,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先引导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帮助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再对每一名小组成员都给予同等的表现机会。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进一步开展高效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无论教师在课堂之中应用什么类型的教学方法都需要让学生对其中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小组合作的基本形式仍然是小组,活动的主体属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其主要目的也是实现小组合作目标,评价与奖励的标准主要看小组总体成绩。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合作能力、沟通技巧以及组织能力等多个方面都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首先需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其次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并且告知他们如何科学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个人思维得到一定的突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受益,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进行培养,使其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合作学习之所以会受到越来越多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得益于其合作学习的方式多样化,不拘泥于一种形式的学习。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游戏的学习模式,也可以采取课堂小组辩论的模式,还可以采取组内成员互相设置问题,由组内成员作答等多种合作学习方式。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不仅能活跃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还能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
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做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还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后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基于小组成员的总体成绩。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每一次组织学生开展本节课的合作学习之后,要对本节课每组的表现综合评价,对于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加以精神鼓励,对于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不足加以引导和改正,并鼓励其成员继续努力。经过这样的综合评价,合作学习不再仅仅是优秀学生的独角戏和才艺秀,更是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下的共同展示和进步。在这样的评价方式影响下,学生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引申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有利于我国初中阶段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