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019-12-19 12:11:59
活力 2019年24期

仓 吉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第一小学,江孜 857400)

引 言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无论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其中动态生成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总体预设,为生成把握方向

课堂教学的生成首先要以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基点。如果过于强调过程,甚至出现了过程方法游离于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会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也丧失殆尽。如一年级《加减法(一)》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比较,会根据10以内数的加减,推算出十几加、减几的结果。教师在教授3+1=4、13+1=14 的例题后,便进行了一组巩固练习5+2=、15+2=,学生很快计算出了正确的答案,在交流算法时,教师问到15+2 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时,学生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生1:先算5+2=7,再算10+7=17;生2:我是想17 可以分成15 和2;生3:15 再数2 就是17……教师请了4、5 个学生起来回来,学生算法多样,教师都予以了肯定,然后继续后面的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各种算法,这些都是动态生成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讨论的场面也很热闹,但仔细回顾学生的算法,并没有运用5+2进行推算,这种算法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没有想到用,教师也没有予以补充,只是一味地肯定学生回答,这道题的练习目的变成了算法大讨论,偏离了巩固新知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移。如果教师能充分预设,把学生已有的算法巧妙的引导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来,那样的生成才更具有价值。

当然课程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如《年、月、日》的教学中,学生认识了平年和闰年后,不少学生了产生了好奇,“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于是教师开发并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进行说明,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 天5 时48 分46 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 天,叫作平年。这样,每过4 年差不多就多出1 天来,把这1 天加在2 月里,这一年就有366 天,叫作闰年。即:“四年一闰”。本来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但这正是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教师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顺应了他们的需求,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二、精心预设,为生成做足准备

教案预设,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就愈高。如《统计表》一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数据的收集、记录方法及数据的整理,以下是两个介绍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多媒体出示水果图:苹果 猕猴桃 香蕉 柿子

师:你最喜欢吃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如果我想知道喜欢吃苹果的有几人,该怎么办?(同桌讨论)

生1:用数数的方法。

生2:做一张统计表,喜欢的举手。

生3:喜欢吃的走出来。

师肯定了学生的方法,然后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用一些符号来记录。出示:“正”

全班书空“正”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画符号的方法来统计女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水果人数情况。

接着女生在下发的卡片上写下喜欢吃的水果,然后在投影上逐个出示,全班共同完成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记录,最后再根据记录的情况算出数据,填入另一张统计表内。

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在师生的合作下完成了,教师继续下面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发现片段一教师顺利地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学生也掌握了用“正”字记录的方法。但由于教师的预设过于死板,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跟着老师的步子走,并没有体现出学习的主动性来,更不用说精彩的生成了。如果说片段一教师的预设是脱离学生的封闭性预设,那么第二个片段教师的预设就是一个以学生的学的活动为基点的开放性的预设。虽然由于操作上存在各种误差,很多小朋友包括部分用“正”字的小朋友也没有统计出正确的数据,统计的过程看似有点不顺利,但学生心里早已认可了这种统计的记录方法。通过比较学生自己生成的记录方法,来获得统计的方法,这既是对学生的肯定,更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这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精彩的生成,而这些精彩离不开老师精心预设,她的预设为教学的生成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三、立足发展,二者和谐共生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因此,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师在继承传统的预设教案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预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度、情感的波澜,用灵动的教育机制随时处理动态生成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