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忱
(江阴市评弹团,江阴 214400)
我国的曲艺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曲种繁多,百花齐放。苏州评弹,是全国曲艺大家庭中的一对姐妹花。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大书)和苏州弹词(小书)的统称,又叫说书。她主要流行在江苏(苏南)、浙江(浙北)和上海一带的吴语区域(亦称环太湖区域)之中的听众相当广泛、有极大群众基础的一个艺术曲种。
我们评弹界有这么一位老前辈——姚荫梅老师,乍一看,他身材瘦小,体型单薄,相貌一般;任谁也不会想到,他竟然是苏州弹词鼎鼎大名(单档表演)的艺术大师。做单档(无论男女)的条件,按照以前圈内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演员必须要具备大小喉咙,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全材。行内话:生旦净末丑都能一身兼,阴面和阳面可以一把抓。姚荫梅老师的嗓音并不是很好,他的嗓子只有阳面,没有阴面(即使有,也只是真正的一点点而已。后来据姚荫梅老师自己透露,他的嗓子是年轻时不注意发声的方式方法,不当心喊破了、叫坏了)。当时行内曾经有人讲他:姚荫梅的唱腔“不落座子”,“不落窠”,不好听;听众对他也有评价:说他的唱简直是“瞎和调”,“九腔十八调”,不入耳。因为嗓音欠佳,更惜乎天赋不够,怎么办?要怎样才能扬长避短?要怎样才能弥补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虽说是单档演出,但适量的弹唱还是必不可少的,当时的姚荫梅老师确确实实是一筹莫展、伤透了脑筋。既然自己的嗓音条件远远搭不够,没有真假声(阴阳面)的交换、结合,和其他弹词演员唱得那么悦耳动听的流派、曲调不能比拟,差距很大。那是不是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动动脑子、想想办法呢?如果索性把专注点都用在重唱意上,重唱字眼上,力求把唱词的思想,意境、内容,感情……都能够抒发出来、表达出来,这是不是就是发展,就是在唱腔上有另外的一种突破呢?曲艺(包括苏州评弹)不就是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如此想来,姚老师也就释然了。经过了数十年的舞台演出、反复实践,姚荫梅老师终于是另辟蹊径,他把所谓的“白话篇子”创造出了独具一格、别有风味的姚荫梅调头——俗称“姚调”(注:“姚调”是以普通的书调为基础,受“小阳调”的一定影响,以本嗓为主,偶尔也加入一些用假嗓的小腔。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晰,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词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灵活自如,力求对书情内容表达得平均、贴切和透彻。而且“姚调”的三弦过门也非常有新意,与众不同,令人过耳难忘),深受听众朋友们的欢迎和喜爱。姚荫梅老师这种硬啃死钻,但又善于审时度势,改革、创新、求变;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不服输和好学精神实在是太难得了。
姚荫梅老师非但在唱腔上动足脑筋,花费精力,他在几十年书坛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在说表上更是下了另外一番苦功夫,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表演风格。姚老师在塑造人物、“起角色”时,特别注重人物、角色的外形动作,心理活动;尤其是在性格特点方面。所以他塑造的人物,起的角色,都具有形神皆备的特点,给听众们留下了强烈、鲜明的深刻印象。譬如,长篇弹词《描金凤》书里面有两个人物,分别是钱志节(钱笃召)和洪奎良(老地保)。他们两个人的年纪都是五十出头,在角色类型上都属于戏剧里的“副行”,都是说苏白的,也都是蓄胡须的。如果单单要从外形上来加以区别,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在性格特点上研究分析,才会发现,其实这两个人物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的。钱志节是一个江湖术士,他遇事随便,半真半假,虚虚实实,出言风趣,鉴貌辨色,察言观色,碰到极其危险的境遇时,他能够随机应变,不露形色。就像在《求雨》一段书里,他听到了如果三天求不到雨就要被活活烧死的消息,在如此危险紧急的关头,他竟然还能够假支假呆装腔作势,当着众人的面出眼泪假哭泣,上求雨台居然还能够模仿仙人(道家)“大做法事”……;再有《金殿参相》一回书里,被绑缚午门待斩,但是遇赦后他又马上直言参相……,这些都是钱志节个人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而洪奎良的性格特点和钱志节是两样的,洪奎良是一个遇事认真,绝不马虎,出言吐语,掷地有声,办案精细,脚踏实地,急公好义,百折不挠的人,为了徐惠兰的案子他差一点被革职,后来开茶铺说冤枉,直到钦差大人到来才使案情真相大白……。在这些具体的事情和细节上,可以看得出,他们两个人的性格是有明显区别的。通过这些事情和细节来摸索、来考量、来研究,再加以形象化,就可以分出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两种完全不同的表演方法。起钱志节的角色,可以轻松一些,圆滑(嘻哈)一些;而起洪奎良的角色应该是老练一些,严肃一些。在动作方面:表演钱志节,可以一手执扇轻摇,或一手轻敲另一手的手心;有时候,也可以捋一捋阿胡子,面部表情要经常带着几分笑意;表演洪奎良就不能够经常摇扇子了,在动脑筋考虑问题的时候,可以一手捋三牙须作低头沉思状。在说白方面:钱志节半真半假,半虚半实;洪奎良句句着实,没有假的虚的。
姚荫梅老师毕生对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精神,为评弹事业不断创新和发展做出自我表率、刻苦努力的范例,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总结和学习的。作为新一代的评弹事业继承者,我们应该进一步去探索,去发展,尊重传统,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俗语说:要想建造百丈高楼必须得有厚实的地基才行。年轻人,更应该发扬勤学苦练的作风,戒骄戒躁,谦虚自律。平时,我们还要多看书多读报,多关心时政信息,博览群书,充实自己,如此才能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知识涵养。说表要多练习,弹唱更是要多练习,包括在编写创作上(哪怕是开篇,短篇乃至于中篇),我们也要大胆的去多多尝试、多多实践。只有在认真总结、虚心学习前辈艺术大家们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评弹艺术才能进一步发出绚丽的光彩,才能出更好的书,才能出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