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态势背景下群文艺术创作的思考

2019-12-19 12:11:59姜少伯
活力 2019年24期

姜少伯

(江阴市文化馆,江阴 214400)

引 言

群文工作者一向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现在更是要积极主动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用更多更好的作品,讴歌祖国发展、人民伟业,让奋进中的人民从文艺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听到自己的心声,更加朝气蓬勃地面向未来。

一、十八大以来文化发展新态势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中起中轴作用,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由此可见,我们群文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千万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一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的作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正能量,使其浸润人民群众的心田。

(二)正视文艺评价机制改革

在具体实践中,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已经显现成效,据统计,节庆活动中举办的文艺评奖大幅度清理压缩,压缩幅度87.5%;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举办的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数量压缩75.4%。例如文化部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项目仅保留了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1 项,并对评奖数量和分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中国文联奖项减少800 多项。全国性的文艺展演也一并取消了评奖环节。

二、当前群文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梳理了十八大后文艺发展的新态势,我们还需检讨既往群文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锦标主义,倾向严重

在今天以往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群文工作者大部分以获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甚至有些主管领导,也以艺术品获奖来衡量工作业绩。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急功近利地创作,一切以获奖为目标,迎合专家评委的口味搞创作,在一个本应活泼多元的群文舞台,上演了一出出为专家写,为评委演,为领导看的“活报剧”。这样的作品获奖之后,往往也是束之高阁,等闲难与群众见面;另一方面,为获奖,不择手段,在评奖背后,衍生出一条条“奖、钱”交易的文艺贪腐链。部分文化主管领导和群文工作者不再是扎扎实实搞作品,而是热衷于跑门路,拉关系。

(二)脱离生活,闭门造车

为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好的成绩,我们的群文工作者在搞艺术创作时,往往是在已发表的其他文艺门类作品里寻找素材。这是走捷径的做法。当然,也不是说这种做法完全不可以。古往今来,根据已有的文学艺术作品改编成功的文艺作品也有很多,直到今天还在流传,就以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为例,除了《红楼梦》,其他三部名著,也都是在前人流传的话本、传说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这也不失为我们搞群文艺术创作的一个方法。

(三)艺术缺失,胡乱创新

我们的一部分群文工作者,往往对于各种具体艺术的本质特征不甚明了,就急急忙忙一头扎进艺术创作之中。并不学习研究,也缺乏专业素养,他们自以为“窥一斑而知全豹”,其实只是自以为是。

而这些没有对于具体艺术门类有深入了解的群文工作者,往往却还是艺术“改革创新”积极鼓吹手。他们随意剪裁某种艺术形式,任性拼接不同的艺术门类,最后搞出的作品却是似是而非,非驴非马。这样的“创新”,是盲目的,充满了跟风性,这样搞出的作品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我们的应对

检讨完我们工作的不足,结合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态势,我们群文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上要有合理的应对。

(一)端正思想,认清方向

我们每一个群文工作者,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融入骨血,化为自身的言行准则。并且要以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那么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就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文艺评价机制的改革,也会促使我们抛弃创作中存在的锦标主义思想,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创作理念。

(二)深入生活,扎根群众

如何能让我们的作品受到群众欢迎,这既是老问题又是新问题。自从文艺产生以来,就一直为文艺工作者所探讨。虽然在各个时期,各家流派给出的答案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结底,我们搞艺术创作,还是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出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素材,才能吸引群众的关注。只有从群众中汲取艺术的营养,才能创作出他们欢迎的作品。

这就要求我们的群文工作者,再不能过办公室一坐,一茶一报一电脑这样的创作生活了,应该要抽出时间来,到群众中去,俯下身,倾听群众的心声。关心群众所关心,多使用群众的语言,去展现群众所熟悉的生活画卷,这样的方法创作出的作品怎么会不受群众欢迎呢。

(三)研究艺术,继承创新

群文工作者不要急于创作作品,要事先对于艺术形式有全面的了解。先搞清这一艺术形式的流变,掌握其本质,多学习观摩该艺术形式优秀的作品,多加揣摩,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下笔。尤其是还没有很好地继承,先不要侈谈创新。

艺术创作是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结合既有理论,搞艺术创作实践,既能保证实践不走形,不走神,又能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这才是创新工作的应有之义。

结 语

群众文化不能忘记群众,我们群文工作者要本着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提升群众的初心,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