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愫英
一
老姆河两岸,山色青青,苹果羞红脸站在枝头招手。石板路坑坑洼洼,沿着老姆河蜿蜒。“叮咚叮咚”,马铃铛声渐近,山民赶着马走在古驿道上。一个孔桥洞横跨路上,桥洞上草萋萋。魁阁何在?魁星点笔,脚踏鳖头,身环北斗的塑像风化在翻过去的日历里。草色深处,雕花条石沉寂。乾隆二年(1737)开井,1953封井,历时216年的老姆井,古村落陨坠尘埃,村庄遗址上除了草还是草,村庄遗址周围除了树还是树。井口乱石错立,地表汪结水,盐渍淡淡。
老姆井是国家级文化遗址。清乾隆二年(1737),开办老姆井盐井,称丽江老姆井。翌年,增建老姆井官房,重建白地坪桥。清政府时期,老姆井设立盐大使。民国时期设立盐场,有场长、管理人员、缉私小分队等,机构齐全。1946年至1949年,老姆井由官办改为民营,共有32灶,每月生产盐共有24849担(一担盐为100斤),由灶长负责管理。进进出出老姆河谷的马帮络绎不绝,呼声满道,市场闹热。而今,老姆井繁华不见,山箐寂静,只有小鸟叫声和着河水欢唱。
撩起清冽的河水,恍惚看到戴着黑色头帕,穿着蓝色长衣,外罩黑色斜衣襟纽褂,腰系白色围腰,蓝色围腰带上绣着花的老姆,赶着羊群悠悠走向盐井。她脚穿绣花布鞋,轻盈地踩在草地上。牧羊鞭划过草尖,山歌飞溅,箐谷回声:
古老的时候,
天地分家,
人间不知天上事,
神仙不知人间事。
不知哪一天,
天神打开了天门,
欣赏到人间和谐幸福的生活,
从此再也没关上天门……
老姆井原先是荒无人烟的山谷,当地一个牧羊老姆,贪恋这里水草茂盛,时常赶着羊群进入河谷吃草。羊群不到河边喝水,总爱跑到河岸一个地方喝水。从地下浸出细流,两边结满白霜。羊群挨挨挤挤,任老姆挥着牧羊鞭驱赶,就是不肯离去,只顾舔舐细流和白霜。老姆好奇地品尝带霜的水,咸的,才知这是盐水。她回到村里后,把发现盐水一事告诉村里人。村里人带着工具前往取盐水,背回家食用。开办盐井时,因盐水是牧羊老姆发现,便命名老姆井。随着盐井开办,盐井周围渐渐聚集成了村落,盐大使及盐场机构设立,集市拓展,使得这个地处沘江河流域的山箐,用特有的方式抒写盐源富集地风采。
山风携带老姆气息,任我的思绪在老姆井自由飞翔。天空蓝得炫目,朵朵白云飘逸,犹如老姆衣裙飘飘,赶着她的羊群在天际漫游。
我们去本主庙。庙门一把锁,难见本主真容。一地疯长草,石香炉显得孤寂。香茬抚慰日子缺失,风来来往往传送祈福。本主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是“本境福主”,一个村或者几个村的保护神。时光埋没了老姆井古村落,但本主还不时享受周围村庄拜祭。从杂草丛生及本主庙供奉痕迹来看,本主受冷落的时间不算长。其实也不是真正地冷落,是节令性所致,这时节不是拜祭本主的日子。老姆井本主云游何处?摸着锁,我痴问白云。
文昌宫在高处,也是铁将军把门。老姆井的文昌宫建筑群修缮一新,与温庄那座破旧得在风中摇摇欲坠的文昌宫情形相反。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在金顶受到尊崇,由此可以追溯当地乡学渊源。老姆井文昌宫建盖在台地上,鸟瞰金顶坝。站在文昌宫后围墙前观景,眼目舒爽。沘江河两岸,田畴青青,大山围护的平坝令视野开阔高远。村庄星星点点散落在沘江河两岸。新兴城镇金顶高楼林立,与兰坪县城衔接,渐渐淡没在雾锁烟岚处。矮处的山就像窝窝头,不经意地搁在田畴边。高处的山峻峭挺拔,连绵不绝。沘江河在田畴间穿行,向着大理州云龙县方向流去。沘江河是滇西盐源富集地,兰坪县境内沘江河流域的金顶镇,就有老姆井、下井、温井、小盐井等古盐井遗址,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数盐井就像老姆井一样荡然无存,悄然退出历史舞台,遗忘在人们记忆里。
老姆井所产的盐,因含碘量不高,所以本地患聋哑病、地甲病的人较多。老姆井村的老人们,提起一天走三县的往事,感慨深深。所谓一天走三县,指盐马古道从兰坪县的老姆井到云龙县、剑川县,一天里转悠的地盘涉及三个县辖地。以老姆井为中心,散射出去的盐马古道有若干条,或到达兔峨乡,或到达怒江州府六库城,或到达大理州乔后、云龙县城、剑川县城等地,或到达保山市。
老姆井村有位贡生叫杨瑞鹏,他的儿子杨运宏到昆明考取了县宰。返回家时,杨运宏在大理寺算卦,算命先生说他的命不长,于是杨运宏放弃了赴任机会。他卒于三十六岁。杨运宏辞世那年,其儿子杨润生才有九岁。很不幸的事,杨润生的母亲和爷爷杨瑞鹏也相继辞世,杨润生由二爷抚养长大。杨润生长大后成了木匠。村里有个姓肖的大户人家,肖家有四个女儿。杨润生到肖家做农活,被肖妻看中,让杨润生入赘当了三女婿。肖家老夫妇与三女儿家生活在一起,让三女儿家继承房产、地产。杨润生当上老姆井的灶长后,他在管理老姆井期间,重视文化教育。虽然文昌宫不是杨润生手里建盖起来的,但文昌宫的文字是他请人帮忙刻上去的。老姆井学校由杨润生牵头创办,钱由盐务局出。杨润生亲笔题写了学校牌匾“泽润民生”,亲手挂在学校门首,以自己名字勉励做事。老姆井学校请了两位教书先生,一位是剑川县金华镇人,一位是马登镇人。马登镇来的教书先生叫张云。张云先生到老姆井教书后,在箐门当了倒插门女婿。他挥毫为学校写了一副对联:三民主义仰中山,万字文章中泗水。对联制成匾挂在学校大门两侧,杨润生题写的“泽润民生”成了对联横批。老姆井学校入学免交费用。兰坪解放后,老姆井盐务管理不再设灶长,改称为老姆井盐务分局,杨润生当了盐业社经理。1953年老姆井封井,他举家搬迁到篝门村杏花小组,当了农民。1958年,老姆井废除盐厂拆除小学办食堂,对联和横批不知下落。同年,杨润生家搬到仁和小组居住。杨润生于1984年去世,享年74岁。
老姆井悠悠往事,伴随着山风在河谷里回荡。行走老姆井,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渔翁,在历史长河里撒网,打捞着沉淀在盐马古道上的文化珍珠。
二
品茗的雅兴被盐马古道上的故事勾起,我饶有兴趣地拿起两袋良旺茶、青刺尖茶打量,眼球被商标“老姆井”三个字深深吸引。兰坪润民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润民公司)开发的良旺茶、青刺尖茶叶以“老姆井”注册商标,定然与老姆井有渊源关系。
前往大石桥,脑海里浮现多年前行走盐马古道的情景。当年,我在表弟的带路下,从兰坪县城徒步到金顶大石桥,穿越原始森林,走上中哨房盐马古道,这段路是兰坪县盐马古道中著名的杨玉科路中的一段。我们在雪地里蹒跚前行,寻找时光深处马蹄凹槽的故事。林海雪域的风光虽然旖旎,石板上遗留的马蹄凹槽令人感受盐马古道上马帮、背夫艰辛,思绪在古道文化里潜行。印象中,大石桥附近是一块荒地。而今,当我走上大石桥,但见荒草萋萋的坡地上已建盖起一片厂房。这片平凡的厂区里,润民公司创造奇迹,把兰坪大山上不起眼的两棵植物青刺尖、良旺茶的叶子变成饮后齿颊留香、回味甘甜的茶叶。蕴含当地人文精神与文化品味,良旺茶作为兰坪农产品的品牌礼物,在兰坪县庆30年中备受州内外嘉宾好评。兰坪良旺茶、青刺尖茶曾两次亮相中央电视台:2016年,央视每日农经栏目以《大山深处寻“神草”》为题目对良旺茶进行详细深入的报道;2017年,央视乡土栏目再次报道。
怒江州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没有公路的以往,马帮铃铛和背夫歌谣组成了茶马古道历史记事的原始版本。怒江州辖地内的四个县,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的古道被称为茶马古道,因为兰坪县产盐,故兰坪县辖地内的古道被称为盐马古道。金顶镇地处沘江河畔,处在盐源富集地带,拥有多个盐井,其中的老姆井是国家级文化遗址。李加迅从怒江州农校毕业,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土专家”。他的老家就在老姆井附近,其祖辈在盐井上做事。他从小就耳濡父辈口述老姆井的故事,头脑里早就浸透了老姆井盐文化,对老姆井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所以,以他为核心的润民公司开发的良旺茶和青刺尖茶,注册商标名都称为“老姆井”。
兰坪县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对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家子弟来说,童年记忆中最好的糖果就是摆在供销社里的硬糖、牛奶糖。但这个很奢侈,生活窘迫的农家子弟极少有人有钱去供销社买糖果吃。“口香糖”,箐门村里的孩子们不知道这个词汇。跟着父母时常走山道去干活的李加迅,走得口干舌燥,学着父母的做法,随手摘下良旺树上的嫩叶放进嘴里咀嚼,初时有点苦,但越嚼越感到回甘回甜。嚼过良旺茶,在溪边蹲下来,掬起溪水喝上几口,那甘甜直沁心脾,不仅解渴解乏还消暑。李加迅自豪地说,他的童年也有口香糖可嚼。他所说的口香糖,是指良旺树枝的里皮。他和小伙伴们上山找菌子、放牛或者找柴火,他们把良旺树枝的外皮剥掉,扒下里皮嚼了起来。嚼吃良旺树枝里皮,不习惯的人还真适应不了初嚼时的苦涩,随之而来的是浓浓的薄荷与生姜混合的味道,而后是淡淡的甘甜味。箐门村的孩子们嚼着属于自己的“口香糖”,越嚼越来劲,他们喜欢这股大山馈赠的口感。“嚼口香糖与嚼良旺树枝的里皮是同样的原理。”提起童年嚼“口香糖”一事,李加迅笑着对我说。
每年夏至,金顶街菜市场就会多了一种野菜,那就是良旺树上的嫩叶,当地人称之为“宝金刚”。宝金刚嫩叶是当地人喜爱的野菜,人们喜欢与火腿一起炒着吃,或者做成凉拌菜。宝金刚学名叫良旺茶,可以入药。宝金刚可以入茶吗?想起小时嚼“口香糖”的情景,想起在山上吃良旺树鲜叶,想起吃过良旺树鲜叶后喝溪水时在舌尖上的回甘,李加迅心里萌发出把乡土记忆转化到茶饮中的心愿。民间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驮载盐马古道文化记忆的良旺茶、青刺尖,从大山上的植物变成寻常百姓家的茶饮,并走出大山流向远方大都市,引发山外各方游客来兰坪观光旅行,感受古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风土魅力,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2012年6月,李加迅和同村伙伴李水生带着在金顶收购的五六百斤宝金刚,放在泡沫塑料箱里。从兰坪县城出发了,直达临沧云县大仓镇。在李生生亲戚帮忙下,他们把宝金刚拉到茶厂加工成两百斤左右的茶叶。良旺茶加工出来后,李加迅随即泡了一杯试喝。水汽袅袅上升,他端起杯子细闻,清香扑鼻。喝了一口,忍不住再喝一口,甘甜清肺。这杯茶,更加坚定了他开发良旺茶的决心。决心已下,但他的心还是悬着,因为兰坪县金顶镇处在铅锌矿床区。作为茶叶,良旺茶里的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含量怎样?两人拉着加工好的茶叶,马不停蹄从临沧赶往省城昆明,到省农科院找人进行化验。省农科院国家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看到良旺茶,都感到稀奇。检测中心化验了三十多份良旺茶,干的、湿的都有。检测结果一时半会出不来,李加迅和李水生先回了兰坪。二十多天后,接到了省农科院邮寄来的化验结果,化验报告写得明明白白,良旺茶里没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及农药残药等。李加迅悬着的心放了下来,随即着手贷款,落实加工良旺茶厂房区租地及签定协议,一切手续齐全后,开始建盖厂。这个认准了事就毫不含糊去做的白族汉子,在亲友和乡亲们的鼎力支持下,在金顶镇大石桥边建起了毛坯彩钢瓦铁皮房,既是润民公司最初的办公地,也是公司最初的茶叶加工厂。一年多后,润民公司破土动工现今所见的良旺茶加工厂房和公司办公楼。
李加迅带着李水生、张照全到普洱考察茶厂和茶叶加工,参观产品采收、制作过程。昆钢中层干部张智在金顶镇担任新农村工作队队长,他对李加迅挖掘地方特色生物产业,带动乡亲致富的想法和做法赞赏有加。因业务关系,张智认识思茅茶叶加工机器的厂家,并介绍给李加迅。张智与李加迅一起到思茅,购回生产良旺茶的机器。机器买回来了,但如何加工良旺茶,这是李加迅面临的又一大难题。2013年清明节前,润民公司请来了福贡县老姆登茶厂的一位资深师傅,前来指导制作良旺茶、青刺尖茶。老姆登茶是怒江州开发较早且久负盛名的茶叶品牌,师傅是富有经验的制茶能匠,对于加工制作良旺茶、青刺尖茶满怀信心。福贡县老姆登茶是一种绿茶,它与兰坪县的青刺尖、良旺茶叶质叶形都不一样。师傅凭借其制作老姆登茶的经验来加工良旺茶,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粘锅、加工后的茶叶在视觉上不像茶叶、把良旺茶炒碎了、茶叶卷不起来……师傅想尽一切办法,研究了一段时间后,制作出来的良旺茶还是失败了。十多天过去了,面对机器,师傅感到束手无策,只好辞别润民公司,离开大石桥,满怀遗憾地回到福贡县老姆登村。
李加迅和张照全没有放弃制作良旺茶的试验,他们从箐花村收购鲜茶叶,以便试验所用。润民公司是第一家制作良旺茶,没有前例参考。他们不断总结、调整工序。李加迅专程到昆明茶叶研究所,请所里的专家到兰坪金顶大石桥来。经过不断研制,终于把茶叶做出来了。良旺茶加工出来后,李加迅又琢磨上了青刺尖。古书记载,良旺茶别名白鸡骨头树、金刚散、山槟榔。药用全株,甘,微苦、凉。清热解毒,止痛,主治急性咽炎,急性结膜炎,骨折、风湿腰腿痛,消化不良,腹痛,月经不调等。青刺尖药用叶,淡,微辛,平,活血散瘀,接骨消肿,补虚,主治骨折、枪伤、贫血。良旺茶可以入茶,青刺尖能否亦可入茶呢?有了做良旺茶的经验,开发青刺尖茶顺畅得多了。从请老姆登师傅,到昆明茶叶研究所专家教授前来帮助,直到良旺茶、青刺尖茶做出来,这一过程,耗时耗人工不算,光消耗掉的良旺茶、青刺尖鲜叶就有五万多元。
每年五六月是采摘良旺茶鲜叶的季节,而四五月是采摘青刺尖鲜叶的季节,两种鲜叶可以连续采摘三个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良旺茶,需要经过的工序有清洗、控水、杀青、揉捻、解块、两遍烘干、翻炒、一遍烘干、冷却、装袋入库、分捡、包装、上市。这么多工序!捧起一袋良旺茶,倍感袋中份量,其中有着多少人的辛苦汗水。制作良旺茶比制作青刺尖难,杀青、揉捻各个环节要把控精准,稍有不慎,便功亏一篑。入锅及炒制掌握不当,就容易造成粘锅、结块,成不了茶叶形状。翻炒时间过少,茶叶形状不佳,翻炒时间过多,就容易造成碎茶,所以掌握好翻炒良旺茶的时间至关重要。严苛的制茶工序,对于润民公司来说,是其创业时的含泪记忆。
润民公司收购的良旺茶鲜叶,主要来自金顶镇箐门,部分来自金顶镇干竹河、拉井镇、通甸镇、大理州云龙县。青刺尖鲜叶每斤七元,良旺茶鲜叶每斤十元。良旺茶开发上市后,润民公司的茶叶出产逐年增多。2018年,公司收购青刺尖鲜叶两万八千多斤,收购良旺茶鲜叶四万多斤。目前,良旺茶已销售到北京、上海、珠海、韩国等地。通过电子商务,良旺茶、青刺尖茶除青海、西藏、内蒙古没有人买过外,在淘宝上的销售已涵盖全国,散装良旺茶每斤价格三百元,散装青刺尖茶每斤价格两百元。
润民公司开发良旺茶、青刺尖茶,在六个年头里经历了三代产品的研发,可谓荆棘满途,步步惊心。三代良旺茶、青刺尖茶礼品盒的细微变化,可以看到这家地处滇西北的民营公司其产品不断改进的过程,从中体现出经营者敏锐的市场触觉和不懈的开拓精神。良旺茶和青刺尖茶参加省农博会展销,受到好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润民公司申报良旺茶、青刺尖茶专利得到批准,获得专利号。作为良旺茶产业的开发者,李加迅于2014年被评为怒江州劳动模范。
良旺树和青刺尖树都是常绿灌木,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资源,属于退耕还林中的一个树种。润民公司开发良旺茶、青刺尖茶受到了多方关注扶持,兰坪县各级领导多次亲临良旺茶厂房和基地视察。良旺茶的开发也受到了挂钩扶贫的上海交通大学和珠海的帮助。上海交通大学协助研发的良旺茶手工皂、精油已上市。珠海帮扶注入润民公司资金,用于良旺茶基地建设。目前,帮助公司收购良旺茶,以及在公司做事的建档立卡户有32户。2019年兰坪县脱贫出列,在后续产业发展中,润民公司可以解决兰坪县易地搬迁户部分就业。新时代赋予农业科技工作者展开追梦的翅膀,良旺茶故事是古道变迁中的精彩一笔,谱写出兰坪县盐马古道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风采。
荣誉证书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是对其发展足迹和事迹的认可。润民公司的项目“怒江野生青刺尖和良旺茶深加工产品开发示范”获州农业局颁发2013—2014年度怒江州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5年1月,润民公司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厅颁发“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书”。同年12月,荣获怒江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领导小组颁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州级重点农头企业”证书。2016年9月,荣获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云南省财政厅授予“云南省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
俗话说,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位不平凡的女性,而在李加迅身上,更确切一点应该说,成功的李加迅背后站着一位不平凡的父亲。这位令人尊敬的父亲名叫杨继文,是兰坪县金顶镇仁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仁和合作社)的社长。
从大石桥到老姆井村再到仁和小组,行走金顶镇箐门村,我明白了为何良旺茶、青刺尖茶注册商标名为“老姆井”,杨继文竟是老姆井村一代盐场灶长杨润生的儿子,而李加迅是杨继文的儿子。“老姆井”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也是一口盐井的名称,更是一个产业的标识。对于李加迅来说,“老姆井”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盐井和村庄的名称,更多意义是一种文化元素,承载乡愁。
三
金鼎镇箐门村仁和小组,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里,绣球花开得灿烂。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正在忙碌着。老阿妈在东屋走廊上收拾背箩,旁边有一箩苞谷,青青的苞谷皮还没剥开。老阿妈脸上挂着汗珠,身后是一小堆洋芋。平房里酒香扑鼻,老阿爸正专心地接住从甑子里流淌出来的酒液,他身边立着大大小小的酒坛。走进这个农家小院,感觉就像回到澜沧江畔的老屋一样。这座开满鲜花的农家小院正是李加迅的老家,两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正是李加迅的父母。
2011年7月,67岁老人杨继文创建兰坪县金顶镇仁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其社员有11户。仁和合作社收购菌类、豆类、中草药,种植重楼、金铁锁等中药材。成立合作社以前,杨继文老人在村里是有名的养猪和种植中药材的能手,也精于酿酒。当时,箐门村的农作物比较多,时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的情况。杨继文成立合作社后,给社员们搭建了一个互帮互利、资源共享的平台。仁和合作社抱团取暖的方式,得到李加迅的赞赏和支持,他不知不觉地参与进来,一心要为乡亲们做点事。他弄来了桔梗种苗,赠给合作社种植,待药材收成时,他找药材商来村里收购。第二年,他又弄来附子种苗,提供给社员们种植,叮嘱社员们要保留种子,结果却被社员们卖掉了。附子价钱便宜,合作社的社员们种了一年后,没有再种下去。次年伊始,合作社的社员们只种重楼、金铁锁。金铁锁俗称独定子,种了两年后,也没有再种下去,而重楼一直到现在还种着。在李加迅的指导下,有的社员留着重楼籽种再繁殖扩大种植,通过李加迅的搭桥卖了好价钱,每年出售重楼籽种收入一万多元。作为合作社的社长,杨继文种植重楼已有多年经验。我到仁和小组采访杨继文老人时,正是2018年暑假。老人家告诉我,去年他家光重楼一项收入就有八万元。
金顶镇推广种植油牡丹后,土地流转给油牡丹公司,每亩八百元,如果土地的主人参加除草的话,每亩流转金再加七百元。箐门村的乡亲们因此不再种芸豆、苞谷、洋芋等农产品。他们种植油牡丹以前,所种农产品遇到销售困难时,村里人就找李加迅。李加迅总是想方设法为村民解决燃眉之急。为乡亲们做事,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能够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并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一直是李加迅的心愿。他一直在琢磨和寻找着合适的产业,这个在大山里长大的农家孩子,这个与大山不断打交道的农学土专家,这个自幼被盐马古道文化浸润的金顶箐门人,在我深入兰坪县八个乡镇做盐马古道课题研究的旅途中,给了我深刻的感触。当我去查看老姆井遗址,走进老姆井村,深入基地观察良旺树,与建档立卡户坐在小溪边交谈时,我感慨地想,新时代给予李加迅施展抱负的平台,他开发良旺茶、青刺尖茶,这是天生注定的缘分。
作为仁和合作社社长,为了做好示范,杨继文老人特地前往大理州宾川县学习种植中草药技术,当了五天学徒。说起发展产业及做生意,杨继文老人感慨不已,当农民不仅要会种植,还需要了解市场行情。可市场这个,谁也不好预料,没有精准的预测专家,在箐门村民心目中的能人李加迅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杨继文从电视上看到金铁锁的报道,吩咐儿子李加迅买这个药材籽种。李加迅从迪庆州维西县买来金铁锁种子,两千元一斤。杨继文老人两亩地来栽种,当年收获七十斤金铁锁种子。不料,金铁锁种子价格在市场上居然一落千丈,暴跌到五百元一斤。杨继文老人已投入成本近四万元,成本收不回,还倒贴亏损,这一年的劳动白辛苦了。父子俩没有抱怨一句话,反而互相给力,在田地上尝试种植中药材,想寻找到最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子,他们都有个心愿,那就是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做生意有垫本;投资有风险;做坏事付出代价;借钱要还。”这是杨继文教育孩子们做人的道理。种植中药材,附子价格偏低遭到抛弃,金铁锁虽然丰收但在市场波动中惨遭损失,最终选定并坚持种植重楼而赚了一桶金,对于父子俩来说,这些经历都是正常的事。发展产业,李加迅有一块最好的实验地,这块试验地就像一艘希望之舟,满载着他的梦想。无论狂风暴雨,或者风和日丽,希望之舟都稳稳当当地破浪向前,因为这艘船的掌舵人是李加迅那可亲可敬的父亲。
箐门村仁和小组背靠金鸡寺,晨钟暮鼓,一代又一代箐门人讲述着老姆井的历史。二十世纪90年代,杨继文在金鸡寺管理委员会当副主任兼会计,这个职位一做就是十年。金鸡寺庙祝段祖德的孩子反应迟钝,段祖德担心孩子,叮嘱杨继文“以后我死了,帮我娃娃安排庙子上的活。”一年后,庙祝去世了。杨继文后来离开了金鸡寺,一心养猪、酿酒以及种中药材,发展家庭经济,但他没有忘记庙祝的嘱托。他决定成立仁和合作社,把贫困户、困难户、残疾户吸收到合作社里。这并不是培养他们等靠要,而是引导并示范他们种植,通过合作社的报团取暖给予他们人性关怀,鼓励他们身残志坚。李加迅出任润民公司老总后,开发良旺茶产业,也考虑到金顶镇箐门村有一部分因残疾致贫的家庭,这些残疾人可以干活。给予他们就业机会,帮助他们的家庭走出贫困,父子俩的想法不谋而合。仁和合作社里,有一半左右是残疾人。庙祝有六个孩子,其中两个患残疾,他们在合作社里受到较好的关照。李加迅在金顶农技站工作时,挂钩扶贫村里最困难的李润才家也成了合作社中的一员。
春节期间,人们到金鸡寺游览,但见路边有茶摊,杨继文老人冲泡了良旺茶,免费招待路人游客。口渴疲累的行人,坐在茶摊前,喝上一杯香茗,甘甜驻心。曾经在金鸡寺任职的杨继文老人,他慈善的笑容就像清香的热茶,温暖往来金鸡寺的记忆。
润民公司成功开发良旺茶、青刺尖茶后,惠及箐门村民,乃至金顶镇百姓。拉井镇、通甸镇这两个乡镇适合良旺树生长,当地老百姓采摘了良旺树、青刺尖嫩叶,带到金顶大石桥卖给润民公司茶厂。同样,大理州云龙县的百姓,他们也将采摘到的良旺树、青刺尖嫩叶带到金顶大石桥,增加搞副业的收入。
每年收购良旺树、青刺尖嫩叶,加工制茶,仁和合作社成了强有力的根据地。收购鲜叶时,老社长杨继文和他的老妻成了挑选鲜叶嫩叶的带头兵。他们坐在大簸箕前耐心地挑选。以前,良旺茶、青刺尖出现在箐门人的餐桌上外,还用于祭祀活动。良旺茶用于退口舌仪式,青刺尖用于驱鬼。而今,良旺茶、青刺尖茶就像从一个灰姑娘变成高贵的公主,从乡野登上了大雅之堂。代表着兰坪的品牌名片,成了茶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在录音机里放上一盘白族调,挑选良旺树、青刺尖嫩叶的箐门人,喜悦发自内心,溢于言表。清香扑鼻的茶叶呈现在众人面前,良旺茶颜色较浅、显得轻盈,青刺尖颜色较深、显得厚重。良旺茶、青刺尖茶放在精品盒里,成了兰坪特产中高大上的礼品。
2013年12月,仁和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云南省林农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云南省林业厅、省财政厅、省供销社颁发荣誉证书。现今,仁和合作社的社员已发展到了117户,带动建档立卡户35户。
顺着马踏箐河逆流而上,我们前往陡箐山良旺茶基地。正巧碰到几个背着茶树苗的箐门人,他们开心地告诉我,良旺茶基地要扩大种植。山青林密,岩石嶙峋,山路蜿蜒。溪水潺潺,小鸟啁啾。不知走了多少路,到了一个较为开阔的地方,但见几只鸡正在寻觅草虫,河畔一座简陋的石棉瓦房映入眼帘。房子周围,蜂箱分布有序,顺着山势延伸。这座简陋的石棉瓦房就是良旺茶基地的核心,是仁和合作社的另一个战场。基地负责人李家雄,他是合作社社长杨继文的小儿子。
良旺茶是常绿小灌木,属于五加科,生长在海拔2400米至2700米的山坡上,于阴凉、潮湿的灌木丛中。掌状复叶,复叶虽然相似,但叶片数目不同,有三至六片,没有固定。叶片两头尖尖,边缘有稀疏的锯齿,形状有点像柳叶。基地上的良旺茶长势良好,山风吹拂,青青叶子频频向我们点头问好。李家雄裤脚上沾满泥土,忙前忙后。放下背上的东西,在石棉瓦房旁边小憩,村民告诉我,他们背来的良旺茶树苗来自大理州云龙县。昨天,李加雄带着他们去云龙山上收购种苗。作为良旺茶基地负责人,李家雄从云龙回来,顾不上休息,顾不上拍打沾满裤脚的泥巴,又马不停蹄地忙乎起来。
马踏箐河有段人工修建的水塘,可以看见鱼儿在清澈的水里游动。陡箐山上,山花若隐若现,沿河进入基地的路边种满月季及其它花卉。李家雄向我们介绍基地发展状况,这个朴实的庄户人,讲起他的基地梦,平静的表情难以掩盖自信。待条件再成熟一些,李家雄打算在基地上搞简易农家乐,让县城百姓在周末有个好去处。品味良旺茶香,也品尝佐伴良旺茶的菜肴。尤其通过采摘良旺茶,让城里人亲身体验采茶的乐趣,领会建设生态家园的意义。如果不作深入采访,是无法理解金顶人如何爱护良旺树。为了再生回收良旺茶和保护茶树,人们在采茶时,会用一只手轻轻捏住叶柄,另一只手一片一片地摘下嫩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要义,人们愈加对良旺茶树爱护。良旺茶基地的扩大种植,正是润民公司与仁和合作社生态建设发展理念的体现。
极目风景怡人的良旺茶基地,不由追溯基地建设的过程。兰坪县大力发展高原中药材、花卉、核桃、漆树、青刺尖茶、良旺茶等特色生物产品,润民公司以此为契机,结合兰坪县打造绿色品牌策略而大胆创新。2013年,润民公司与仁和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产品”模式,流转宜林地1102亩。润民公司将仁和合作社社员的林地整合流转发展生物产业,仁和合作社主要负责基地建设及提供良旺茶、青刺尖茶原料。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润民公司统筹产业发展全局,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及贫困人口的劳动力。仅以良旺茶种植一项为例,每年可以安排困难户参与种植八个月,人数达到120人;安排贫困户采集良旺茶鲜叶、青刺尖茶鲜叶五个多月,人数达150人;安排贫困户参与加工茶叶五个月,人数达35人。参与良旺茶、青刺尖茶采集、加工的贫困户平均每天每人劳动收入约120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良旺茶基地被县残联授予“兰坪县残疾人种植示范基地”。
怒江州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怒江人众志成城,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润民公司与仁和合作社针对周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及致贫类型,依托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建立多种扶贫方式,积极投入到兰坪县的脱贫攻坚战中。润民公司主动联系贫困户,积极动员贫困户参与基地种植、茶叶采集和加工;对于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润民公司优先租用该类农户的林地,或折入股份,令其靠租金、股金增加收入。因身体残疾致贫的贫困户,润民公司根据其残疾程度,鼓励安排其就业,积极投入相应资金保障其劳动收入。同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技术扶贫,让贫困户提高劳动技能,增加收入。
参观陡箐山良旺茶基地,从一棵茶树到另一棵茶树,让我体会到生态家园建设中的火热情怀。与在基地里干活的几位建档立卡户促膝交谈,他们如数家珍,说起自家的情况,对润民公司与仁和合作社开发良旺茶给他们带来的就业实惠充满感激。暖暖良旺茶,悠悠仁和情。沘江河畔,兰坪人打响脱贫攻坚战,演绎上阵不离父子兵。
从良旺茶基地到老姆井,漫步古驿道,再次打量孔桥,骤然觉得,眼前一切就像无极限的线条,洋溢老姆井子弟的人文情怀。漫步老姆河畔,青青草丛中传来悠长的呼唤:“收购良旺茶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