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记

2019-12-19 03:16赵晓梅
壹读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丽江

◆赵晓梅

紫藤春燕无人语——观和品正先生画展

那些鸟穿梭在花影中,含着香在唱,唱花开的热烈,唱花色的静雅。

从最早的那一朵红梅在一场白雪的飘舞中吐露清香,之后,季节从春天的一页扇面上打开,起程,追随着时序的节拍,于是,花朵和鸟语便铺开了春天的路,山茶、玉兰、樱花、海棠、蔷薇、杜鹃……一一地,全都迎着春风在和品正先生的笔下,开了。

那日,去黑龙潭,遇见和品正花鸟画展在丽江市博物院展出,走进一看,那么多的花,开在先生笔下清雅的墨色间,让我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鸣,感觉到了清宁淡然的时光,一一地向我漫过来。

之前,久闻和品正先生之名,知道他是纳西族著名画家周霖的外甥,擅长东巴字画,心中便生出敬慕来。一日,去丽江古城雪山书院采访,十几位丽江有名的书画家正在院子里挥笔书画,不闻其声,却闻墨香。此时,我看到一位面色红润、银发满头的老人静静地在一处案几上作画,三两枝古藤上垂挂着四五串紫藤花,六七只燕子欢快飞舞,我默默地看着先生作画,每一笔一画中都蕴藏着先生温润儒雅的修行和涵养,一幅紫藤春燕无人语的意境,如词如曲,简素古雅。将自己怡然闲适的一座春天定格在一方宣纸,框在向往深远的画面上,惹人心生欢喜。落款处,注和品正。我不禁心生欢喜和敬佩,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之前也看过他的画,感觉淡雅清宁,朴素雅致,画中总是弥漫着丝丝缕缕的情愫,让人魂牵梦萦。今日相见其人其画,甚是有幸。更为有幸的是,先生得知我早已心仪他的画作已久,便又拾起笔墨彩料,画了一小幅《牡丹图》赠予。先生画的牡丹没有大红大绿的俗气,不浓不淡的红流动着几份寂寂的静雅,秀气灵灵的花朵露出牡丹高贵的本色,却没有半点富丽的娇艳,是我喜欢的风格。

丽江的四季花事如潮,高山幽谷,果园路畔,乡野家院,花开如倾,层层花色尽染,花香时时,缕缕芬芳丽江。此刻,看先生画中花语,一幅《幽兰》圆图,让我顿悟不尽“久坐不闻兰花香,推窗却引蝶飞来”的诗情;在《雏鸟寻春》的一方小图中,让我看到了鸢尾花紫色梦中的暗恋;《蔷薇引蝶》引出的是款款深情,《山茶小鸟》鸣唱的是诱人的韵味。和风一树樱花暖,想必,先生心中的花,开的总是热烈而不喧闹,清宁而不寂寞。春风著意,花开静好。

海棠花开谢在宋词里。“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雨中海棠含愁朵朵,离人未归,相思未了,残酒未醒,海棠在宋词里,千年依然,海棠在先生的水墨中,细雨沾染,一枝梅粉,半朵残香,便是《海棠春雨》。

蔷薇更好,开在丽江乡村的篱笆架上,开在泥院的土墙壁,开在深宅幽静的角落,开在书香雅致的盆景中。先生画中的蔷薇多了几份清雅,少了一些狂野,一枝两枝,三朵两朵,引来春,引来蝶,引来鸟语,引来紫燕的萦绕依依,引来我倾情的仰望。《蔷薇引蝶》《春燕蔷薇》《喜鹊蔷薇枝上闹》最喜那幅长图,是先生临周霖老先生的《春燕蔷薇》,那一方画中,狂热闹春的蔷薇花,先生只取一枝,三两朵花,五六枚蕾,而燕却是一群,飞在花枝间,悄然落入先生的墨韵里。诠释着“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的情景。

若说先生笔下最多的,无疑是荷了。《夏日荷塘》《藕花深处》《荷塘清风》《荷香淡淡》……荷花开在清晨,开在正午,开在傍晚,开在丽日下,开在细雨中,开在月色里,开在田间,开在池塘,开在笔下,开在墨间。一心念念,落笔成清影,或开或残,一缕清香,总也淡不出先生笔下的那一方画纸。

永胜翠湖人家好种荷。那年,我独自去赏荷,在清晨雨后的阳光下,那一朵朵荷花已饮足清露了,或柔情娇美,或待香未香,或含笑胭红,躲在宽大的荷叶下,安安静静地开着,幽幽地吐露清香。欲开未开的红莲,如一只盛满夏天的酒杯,无语等待;而那尽情绽放的白莲,宛若一盏微风中摇晃的灯,照见的却是昨日的旧梦。

先生笔下的荷莲,多是菡萏初成,清怜宛然。再就是淡成莲子,朴如时光。莲叶清清,荷风悠悠,有鱼在花下游来游去,也有小鸟在花间觅食。那样清清幽幽的意境,正如白居易的诗“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不干。”先生有一幅荷,题为《秋池少游客》,画面为秋荷双鱼,“秋池少游客,唯我与君俱。”一茎荷叶,一枚荷花,有两条金鱼在荷间游弋。秋水明静,秋雨清韵。画出了“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方寸之间,先生却偏让人见出荷田的深处。眼前呈现出的是李清照词里的诗境:“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又有一幅《秋荷幽郁》,秋荷尚幽郁,游鱼复翩翻。枯叶底倚,莲蓬初老,“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自李义山之后,世间的残荷便傍雨而居,与雨知音。看先生画中残荷,一池禅意,一池雨声,一池凄美,一池怀想。

先生笔下的秋,宁静淡远。一幅《秋凉菊正香》,清雅的墨色间,秋意无语,上枝头。一壶菊花茶,在香气中,惹来秋风醉意浓浓,秋若无语,是为清秋。秋菊茶香,是为谁等。

穿廊看画,为先生之画倾心倾情。有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先生画贴,便知先生融诗画为一家。沿着《春江水》,听《白梅喜鹊》的欢唱,看《烟笼双禽》中的月色,品《雏鸟》的清纯,赏《梅》的清雅孤芳。却道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

周孚定:书画传家弘扬古城气韵

初冬的一天,我随书法家杨宏坤老师到丽江古城拜访一直居住在老宅院的著名画家周孚定先生,深深悠悠的古巷通向潺潺流淌的玉河水,在万子桥畔一条狭窄的小巷中,在墨韵色的砖墙上,端端正正挂着一块木牌子,牌子上写着“周霖故居”。一道古旧的大门和平常人家没有两样,但一副大红的对联却让我心生敬仰,“梅兰竹菊天上瑞,画印诗书人间情”,是怎么样的人家能让梅兰竹菊香染四季年景,又能让诗书画印照暖一院温情。

跨过这道门槛,我就跨越了一道丽江古城的历史,走进了一方典雅的老宅院。小小的四合院盛满了安宁的旧时光,房屋很老了,瓦沟里的石莲花年复一年地开,鹅卵石镶嵌的院子里,绿苔漫过石阶。一扇扇厚实的门窗上,一朵一朵的雕花在两百年的岁月中开放出古雅的芬芳,在每一个开了又合,合了又开的日子里,静静地等待春风的又一次轮回,让这方古老的庭院刚好可以存放一些书籍,悬挂几幅字画,栽种几盆花草,容纳一家人温馨而简素的生活。同时,也让每一个走进这院老宅的人感悟得到,这一砖一瓦散发出的厚重的人文气息和在诗书画中深透出的儒雅之风。

周孚定先生比我想象的还要和蔼可亲,一间并不宽敞的老屋,就是他的画室、书房、客厅。一张古旧的万卷桌上摆放着一摞摞书籍,一对大红的瓷花瓶中插着三两枝鲜花。周孚定先生的画就挂在墙上,大都是素雅洁净的花鸟画,那花,开的寂静、清宁,有一瓣兰花吐露的清香,有一枝梅花绽放的香雪,有几朵茶花弥漫的芬芳,有几片秋叶染红的霜降。当我注目凝视一幅幅画作时,我听到了栖息在这些花间的鸟鸣,看到了吹动绒绒羽毛的微风。有两幅荷花开在先生笔下,却让那一阵阵香风,弄乱了满塘的清影,荷香幽雅在墨韵,或开或残,一缕清香,却淡不出先生笔下那方宣纸。先生说,那幅竖图上的荷花,是开在我的家乡永胜翠湖的荷。翠湖有万亩荷田,夏日的翠湖,花开满眼映日长,清风播弄碧波荡。那年夏天,周孚定先生去翠湖看荷花,人还没到,刘汝璋先生已带着一群永胜的画友在翠湖等候,为的是一仰心仪已久的周孚定先生。那日,先生与永胜的画友们在荷花田间赏花画画,交流绘画技巧,先生画了一幅莲花图,一朵白莲,三片墨叶,两只游戏荷间的鸭子,没有水波,却让我从鸭子的游动中看到了清凌凌的池水,凉爽爽的清风,恰是一页鸭羽弄波晴。先生在画中题有“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的诗句。还有一幅,也是先生画翠湖的,题为《阳春白日风光香》,三两枝芙蓉花染着淡紫色的美,几茎野生的毛草,在池塘边疯长,两只淡黄的鸭,“呷呷呷”游在花下,清灵中透出颤心的趣,静宁中引出勾魂的美来,甚是让人一见倾心,无法忘怀。正是那夏风微微,鸭头花枝俏,芙蓉枝上有清音。我曾几次到翠湖赏荷,那欲开未开的红莲,如一只盛满夏天的酒杯,无语等待;而那尽情绽放的白莲,宛若一盏风中摇晃的灯,照见的却是昨日的旧梦。荷叶,却是纯纯的碧绿,远处,是满地清风弄绿波,近观,是一把绿伞撑着一方天空,也接纳雨露月华,透亮,晶莹,甚是素净。周孚定先生的荷花图,清伶宛然,朴如月光。他说:“堤畔人家好种荷,永胜翠湖的美,无法用画笔收留,而荷的香,已留存在我的心上。”

在众多的画幅中,最惹我注意的一幅《云岭风光》甚是壮美。先生画的是玉龙雪山,几座雪峰,高入蓝天,盛放成洁白的一朵莲花,云雾缭绕的森林,潺潺流淌的山泉水,那粉红的梅,从先生的笔尖开放,迎着季节的时令,开在溪间,开在岩石,开在山崖,开在人间,一开,开出一片仙境。看着看着,我就入了画中,仿佛,我是走在春天的路上,坐着缆车,穿行在云雾中,俯视着低处茂盛的雪杉林,仰望着高处圣洁的十三峰,这样壮阔、壮观、壮美、壮锦的画面,让我感叹,要怎样的画功和情怀,才能将巍峨的玉龙雪山在尺帧之间表现的如此雄宏秀美,意境悠远。

今年初,周孚定先生作了六幅画,画中的雄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的在花间追逐蝴蝶飞虫,有的站立石上昂首高歌,有的在鲜花枝下闲然漫步,那画中的花,却是开在你我家中院落的,有粉色的蔷薇花、蓝色的喇叭花、红色的山茶花、艳丽的牡丹花、淡雅的报春花。周孚定先生把这六幅鸡鸣图组成了一本挂历,作为献给2017年鸡年的礼物,每一幅,都在先生清雅的墨色间,赠予着鸡年的祝福,吉祥,瑞气。

说起画画,周孚定先生给我讲了第一次画画的经历。先生生长在书香之家,曾祖父周暐及祖父周冠南先后考中举人,成就了丽江古城周氏“一门二举人”“玉龙双璧”的佳话;父亲周霖是曾被郭沫若赞誉为“诗书画三绝”的纳西族著名画家。在他小学时,就酷爱画画,常常背着父亲偷偷画,在泥地上画,在石板路上画,在石墙上画,有时,一画就忘记回家。一天,他在大门口的一块石头上画了一个孙悟空,他正画着,突然听到父亲回家的脚步声,他赶快拿起一块抹布,刚要擦时,正被父亲看到,父亲说,不要擦,让我看看,父亲看后,还让他把未画完的部分画好。之后,父亲就让他跟在身边,做父亲的学童,磨墨,铺纸,调色。因周孚定先生的脾气非常犟,为了调教他的性子,父亲要求他每一次要磨满三个砚台,便让他做一些细致的活。从此,在言传身教中,在耳濡目染里,周孚定先生不仅在父亲的身上学到了绘画技术,还在父亲身上学到了做人之道。一次,周孚定先生随父亲到黑龙潭画画,有一把木椅刚上了油漆,周孚定用一张纸写上“油漆未干”四个字,贴在椅背上,因刚下完一场大雨,一位年轻小伙为了观赏父亲画画,就站在了椅子上,父亲见了,就下来对他说:“小伙子,请你下来。”当他下来后,父亲从衣裳包里拿出一块干净的手帕,把椅子上的泥脚印仔细擦干净。父亲这一无声的举动,深深地记在了周孚定的心里,教育别人,可以不用说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只说话更管用。

在周孚定的简介中,我看到:周孚定,自幼生活在老柳水岸,花绿古墙的书香之家,受家父周霖素风懿范的教诲,幼年便怡情笔砚,面纸生趣,从捉管涂鸦,到临摹黄庭,直至自成佳趣,经历了几十年的刻苦磨炼,虽流离欢穷乡僻壤,跻身于农夫、木匠、泥工,也不敢辍笔懈怠,日日开卷,夜夜砚耕,凡大家论作,金石书法,无不关情萦怀,胼胝其手,历练其心,书画金石俱由小荷尖角渐至方家手笔,颇得众人称赞。

近20年来,周孚定先生的书画作品多次选送省级、国家级美展,并获等级奖。在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收藏先生的绘画作品。秉先父之德,承文化真髓,先生始终不移地追随着“聊以寸毫写真情,无愧时代留墨香”执身宏愿。

周孚定先生今年已75岁,他说,画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爱好,二是要勤奋,三是要多看书,多看画。我这一生,惟一爱的就是画画,但喜欢画画,有时,却拿不起笔,这是一个人最伤心的事了。说到这里,先生拿出一幅未完成的花鸟画,这是他这几天创作的。他说,他心里还想做很多事,画很多画,只要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自己还会拿起画笔,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

当我参观这院古雅的老宅时,在东房门楣上,看到一块“书香之家”的牌匾。周孚定先生指着牌匾说,周家到儿子这辈,已是六代都是教师,全国有32家,丽江周家就有一块,这也是丽江惟一一家呢。而正房屋正中挂着的“梓里模范”的匾额,则是由时任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亲笔题赠,表彰了周暐、周冠南父子对教育公益等各方面的贡献,记载了周氏父子二人的功绩。在西侧的房屋上,还挂着一块“书画传家”的匾额,是中国著名书画家刘大伟先生题写赠送给周孚定先生的。三块匾额,铭记着周氏家族对教育和书画传家的美德。

临河畔的一间小屋,一把铜锁紧锁着一道小门,透过门缝,我看到幽暗的时光神秘地凝聚着一些美好的事物。走到河边,小屋的窗伸向河水,清澈的河水哗哗地在窗前流淌。我想,也许,这是先生的书屋吧。回到客厅,周孚定先生笑着说,那是我父亲的书房兼画室,小得只能容纳父亲和父亲的一张书桌和一个书架,父亲把这间画室起名为“观我轩”。父亲是老师,老师就要做楷模,河水,就像一面镜子,要随时照一照自己。

周孚定先生说:“住在这老屋里心里觉得非常踏实、安宁。近两百年的老屋,我要恪守住周家的人脉和文脉。前几年,有人要用每年150万元的租金租这院房子,我没租,租了,我就要离开丽江古城,离开我的家,离开我的根。国家给我工资,我不冷了,不饿了,能吃饱穿暖,就足够了,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凡家族后人,各存仁孝之心,共敦睦族之道,勿积疾而伤骨肉,勿争忿而损天亲,勿附势而忽孤寡,勿持财而忘大义,将见食祖德于无穷矣!这是周家的祖训,不能忘,也不敢忘啊!只想在自己家里做一点有关古城文化的事,每年都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的学生走进这里,我给他们讲纳西族文化,纳西族的生活方式,古城建筑的特点,教他们东巴文字,我希望丽江古城里多有一些原住居民,我不希望把古城里的所有院落都变成客栈商店。”

当我临走时,周孚定先生突然想起,要我看一幅字。先生从万卷桌的抽屉里,拿出一卷书法,小心翼翼地展开,挂在墙上,便让我读出“石鼓声闻到凤城,龙潭风物活生生。山泉引自源头处,天外飞来有鹡鸰。”落款是“1963年9月16日看周霖同志画展时题赠 郭沫若”。

经周孚定介绍,那是1963年,周霖先生到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这是中国美术馆落成后举办的第一个个人画展,也是云南人第一次在京举办个人画展。期间,陈毅设宴款待了周霖先生,郭沫若也为周霖先生题诗赠送,成为中国画坛的一段佳话。说话间,周孚定先生拿出几张当时父亲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照片,这些珍贵的资料,默默地为我述说着书香之家的光辉历史。

走出周孚定先生家的老宅,回望周霖故居,周霖先生的“观我轩”自得禅境,清宁儒雅。周孚定先生的水墨心境,简素淡然,时光静好,有书香,有花香,有墨香,品阳光,品月色,品风雨,品霜雨露,恬淡悠然,无语泻落,无以求欲。让人敬之,仰之,慕之。

瓷上花——陶瓷工艺美术师杨崇英画作印象

那些花,在瓷上,开得十分娇艳,含着羞或是露着笑,在清宁的静雅中,透出一声两声鸟语。从最早的一枝红梅,在一把瓷壶上,带着初雪的清冷,散发出一缕幽香,还听到一只喜鹊的鸣叫;之后,是丽江古城的小桥流水,穿过古街古巷古宅,远处的洁白雪山,近处房前的绿树鲜花,整座古城,一一展现在一对瓷花瓶上;开在碗上的牡丹花,山茶花,海棠花,玫瑰花,菊花,大都艳丽些;瓷杯上的花则小巧淡雅,是水仙花,玉簪花,月季花,蝴蝶花,玉兰花,昙花等娇小淡雅。这些花,从春天枝头,赶着时令的节拍,一一地,全都开在杨崇英的笔下,开在洁白的瓷上,一开,就再没凋谢过。

这些花,是我在杨崇英家瓷器上看到的,那么多的花,开在杨崇英笔下清雅的墨色间。之前只闻杨崇英是从永胜瓷厂退休的一名工人,去过她家多次,也看过她家围墙上画着的几幅扇面图,只觉画中山水花鸟,给予我一种别样的美感。

这日,又去杨崇英家,言谈中知道我二大爹苏乐天是她在瓷厂学绘画的第一位老师。苏师傅的花鸟画画得非常好,一直是我敬佩的画师。杨崇英说,她15岁就到永胜瓷厂工作,由于从小就爱画画,分配到厂里的彩绘组,很幸运,遇到了苏乐天、闵兆頫、乌云辉等几个好画师,他们在瓷器上一笔一画地教她绘画,勤奋加上天赋,很快,她就成为瓷厂唯一的一位陶瓷工艺女画师。可独立设计创作釉上彩和釉下彩彩绘,特别擅长工笔花鸟画,曾创作设计出荷花咖啡具,此产品在1980年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玉兰昙花茶具,在1984年参加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会,获云南省日用瓷装饰创作设计优秀奖;1990年,杨崇英创作的釉下五彩孔雀茶咖具,在“首届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精品大赛评比中荣获创作奖。每一朵瓷上的花,每一只瓷上的鸟,都昭示着中国古老瓷器的典雅,显露出中国瓷器素雅洁净的灵魂之韵。

在瓷厂,杨崇英把花鸟留存在瓷上,退休后,杨崇英把花鸟画在纸上。透过一件件精美典雅的瓷器,我看到了一位纳西族女画师迷恋于色彩之间的情愫,让我在四季的花枝上,看到鸟影蝶恋;透过一幅幅灵秀静美的画作,我听见了一位陶瓷工艺画师的心声,喜欢上,就永相伴,让画相伴人生,相伴思念,相伴生活,相伴灵魂。

于是,我在杨崇英家开满各色秋菊的庭院里,将一幅幅杨崇英的画一一张开。

当大自然中的花瓣,瓣瓣落入萧萧秋风中时,我却在杨崇英的画里,看到了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的春天。

芬芳的丽江,是花的世界,各种鲜花从春开到冬,而最让丽江人念念不忘的就是山茶花了。在春天里,每个丽江人都会到玉峰寺观赏万朵山茶,暖意千山绿树幽,且做出门看花人,这已成为丽江人敬重春天的一种仪式,也成为丽江人敬重自然的一种信仰。“新花开时老花落,瘦红才罢嫩红来”,山茶花分批开放,多蕊的“九心十八瓣”的狮子头和单蕊的早桃红并蒂而开,一开一万朵。也许,是丽江人对山茶花的那份眷恋情结,在杨崇英的画作中,流露得淋漓尽致。画山茶花的画作就有好几幅,而这些山茶花,都是杨崇英在千朵万朵玉峰寺的茶花中,千挑万选出来的,有一幅《冷艳争春》图,一枝翠叶间,两朵玉峰寺的九心十八瓣,一红一粉,格外艳丽,悠然似牡丹,而开在另外两枝绿叶间的几朵早桃红,虽是花繁叶茂,却映衬出一红一粉两朵九心十八瓣的美来,正应了担当和尚的一首古诗: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两朵宛若牡丹的茶花,无声地灿然着画的富来。

若说杨崇英笔下最多的,无疑是山茶花了。扇面山茶,一枝两朵,却偏让人见出茶花园中,春色漫漫;园图山茶,花影入水,香满山野;长图山茶,三两只鸟栖息枝头,花间闻鸟语,幽静上枝头。无题的山茶花就有好几幅,有的开在清晨,有的开在正午,有的开在傍晚,有的开在山间,有的开在泥院,开在笔下,开在墨间,一心恋恋,落笔成清影,一缕清香,总是淡不出杨崇英笔下那方画纸。

有一幅《玉龙山下春意浓》,宽广的景致中,漫过仙境的幽香,蓝色的天空和水域,一树玉兰,花开正欢,三两朵茶花,藏不住九蕊十八瓣的富雅,四五个花蕾,在七八只黄鹂鸟的呼唤中,露出欲开未开的心思,远处,十三峰雪山静坐成莲花台,不似人间,仙境自然向我。看画中春色,和风一缕春意暖。想必,好的花开总是惹来鸟恋,在热烈中没有喧嚣,在清宁里不见寂寞。春风着意,花开静好。

牡丹花,必然是要走进杨崇英的笔下的,杨崇英笔下的牡丹不是李白诗词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的那种富丽,倒有王维“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的清幽。一幅《孔雀牡丹》,左下右上的两丛牡丹,或白或粉,或黄或红,朵朵娇美,瓣瓣鲜嫩,仿佛有缕缕香气,从宣纸上弥漫而来,而那只孔雀,披着一身蓝宝石色彩的羽毛,高傲地站立在一块青石上,那身华丽的羽毛,仿佛已在抖动,将要展翅开屏,让观画之人,心生等待,等待花蕾的开放,等待孔雀开屏。还在一幅牡丹图《晨曲》,白色,淡粉色,浅朱红,深朱红,在清透的碧叶间,朵朵淡雅,简素玉洁,潺潺流水间,氤氲漫漫,雾霭入花绕,碧水润晨光,就在这样朴素的时光中,一只雄鸡立在花下,站在溪边,高唱着自己的晨曲,让这花,开在乡间,篱下。

杨崇英有一幅荷图,题《出污泥而不染》。有尖尖菡萏初成的清伶宛然,有盏盏莲蓬淡成莲子的纯朴时光,有朵朵荷花惹来绿翠鸟的相恋美好。连叶清清,荷风淡淡,一页翠羽弄波晴;秋风柔柔,残荷次第,芙蓉枝上有清音。满池清秋,满池禅意,一片冰心。

在一堆画卷里,我还看到葡萄架上的白鹦鹉,紫藤花上的黄鹂鸟,竹林中的野山鸡,梨花树上的紫燕,菊花丛中的蝴蝶,芭蕉叶上的云雀,玉簪花间的蜜蜂,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入情,在杨崇英清雅的墨韵间,画意无语,诗情入心,仿佛踏遍整个春天,沾着花香,携手鸟语,便用文字记下,记下初秋一个宁静的下午,观赏杨崇英水墨之心境。

其实,杨崇英一生在瓷上绘画,她又何尝不是一朵清雅的“瓷上花”呢,就用瓷上花作此文题,贴合我心中的那份敬重之情。

古雅清风入画来——张文志绘画作品印象

张文志绘画作品展《边地古风》8月3日就要在丽江博物馆展出了。朋友发了十多幅张文志的绘画作品给我,我一下子就被张文志的画吸引,画中淡雅古朴的色彩,简素深远的意境,惟妙惟肖的人物,深情款款,迎面而来。每一幅画,纸背上,墨色露出古风雅气,纸页间,画面透出唐诗宋词的墨韵。

正午的时光是宁静的,独坐宁静的庭院中,一树桂花正开,一盏淡茶正香,一幅幅张文志的画慢慢打开。先赏一幅圆图,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秋色,那红是点在山坡上的,是浅浅的朱砂红,层层秋色尽染,题诗“人间小雪寒未却,朱砂一点是秋天”。静静地看,整个画面镜心幽静无比,这哪是人间小雪,因是团扇,给我的却是十六的圆月,寂寞月宫中的素色景致,那意境也是带着仙气的。

再打开四幅扇面,春夏秋冬便随着季节的时令一页一页地展现。春图里,暖意千山绿树幽,且做出门看花人。空山无人,水流花谢;潺潺山泉,朵朵落花,香满群山。夏图里,一间茅屋,两人对饮,一半云雾,一半酒香。半壁桃园,半湾湖泊,一条扁舟,一村人家。笔色清浅,图层淡妆,甚是古雅。张文志笔下的秋图,清雅的墨色间,秋意无语,上枝头。秋风淡然,秋意含幽,秋若不语,是为清秋。而冬图画中,梅花素雅,惹雪飞舞,暗香枝头,染相思之人依窗,数落点点雪花,瓣瓣红梅。

而那四条幅,最喜那幅黛玉葬花图,我在画中聆听到林黛玉凄凄惨惨的吟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细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窗。”也看到了黛玉拾一地落花,流泪葬花的悲凉人生。虽是葬花图,却没有繁花飘落的景致,倒是那大片的空白,让画中人物黛玉更显凄美。

赏了几幅画,心中生起对张文志先生的敬仰之情,感佩之心。张文志是何方人士?我在张文志先生的简介中得知:他出生在偏远的宁蒗山村,小时候生活非常清贫,更谈不上有玩具。四岁时,爷爷送他一本古代绘画线描本,他喜欢极了,更是爱若珍宝,就自个儿在家里拿着铅笔描摹,当时,他就觉着画画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上学以后,又描摹课本上的插图。平时最喜欢上图画课,也经常得到美术老师的夸奖,越夸奖他也就越发喜爱画画。大概是在小学四年级以后,张文志开始用毛笔画画。上初中以后,课程非常紧张,但一有空他便画画,虽然不得其法,但对他来说,于紧张的课程中画一幅画,那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最大奖赏。

张文志真正在国画上有所领悟和突破是在十四岁那年,当时父亲去世了。因为生活所迫,母亲跟随姨妈去了外省打工,他成了一个留守儿童,性格变得有些孤僻。因为在家里没人管,初三结束那年,他自个儿闷在家里没日没夜地画了整个暑假。那段时间,他大概画了两百多幅画,也是自那以后,他感觉有点开了窍,后来再画,便觉得顺手了。读大专的张文志,虽然所学专业不是美术,但他对画画乐此不疲。这些年,他把时间都用在研究绘画之事。随着年龄渐长,见识渐广,张文志有了接触一些古代名家真迹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感悟和眼界不断提高,渐渐也就有了一些小成就。近两年都在不断摸索实践,边积累边感悟,绘画有了新的领悟和突破。

然而,说起丽江的画家,张文志一个都不认识;而说起张文志,丽江的画家同样一个都不认识他。张文志的学画经历和他的生世一样奇特,从小至大,并没受过美术专业训练,却能画出赏心悦目的古典中国画,着实让人称奇,更让我叫奇的是,他用左手画出的古典中国画,灵秀淡雅地诱惑着我,想要入他画景的欲望。

中国文人画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其学习有两种路径,一是临摹古人经典,二是师法自然造化。临摹古人,获得用笔、用墨的方法,学会物像造型及空间经营。师法自然,以奇妙无比的自然为师,获得新意新趣,从而为一方山水代言。所以,临摹古人及师法自然,是中国画学习进阶的两部曲。但如果只以古人为师,同样可入佳境。张文志正是这样一位年轻的画师。

张文志这朵边地的小花,确乎是绽放了。丽江当下书画圈的画家,他一个都不认识,但中国古代的画家,他却几乎全都认识,而且相识很早,相交很深。从宋朝的范宽,到元朝的黄公望、王蒙,从明代的沈周、文徵明、仇英、唐寅等,再到清代的石涛、王时敏、王原祁等,他都认识,他们的作品他都临过,有些杰作,甚至临过不止十遍。独具风格又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绘画经典,正是张文志这朵小花赖于扎根生长和汲取营养的丰厚水土。张文志还没有条件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但浸淫古人久了,古人的山石树木最终都被张文志收藏到了胸中,并被随意搬到了自己的笔下。让我在张文志的画中,看见满纸尽染的古雅之色,满纸浸润的古典之意,满纸沁怡的古风墨韵。我想,张文志是把自己的思想寄舍在古代绘画名家的生活场景中了,不然,他的画怎会藏有儒雅之魂,染古雅之色,显古典之美,生古韵之风。顿时,心生盼望,张文志的六十件绘画作品展出时,定会前去品赏,让那些淡雅古典的画风拂去夏的燥热,心的烦闷。

猜你喜欢
丽江
向美而生——华侨城丽江逐水阁示范单位
从Holiday到Foliday 复游城或将重塑丽江度假方式
丽江三朵节
“丽江之恋”诗二首
丽江的荒
爱情有多美,请问丽江水
静静淌过丽江
静静蹚过丽江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