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曼
静脉输注给药是临床治疗常用给药方法,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药效稳定,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1]。但静脉穿刺是一种有创操作,对于需持续静脉输注治疗患者, 反复穿刺会引起局部肿胀、静脉炎等多种并发症。 外周静脉留置针是一种输液工具, 在穿刺时将不锈钢针芯和外软套管送入血管后,之后仅将套管留置,抽出针芯,在持续、间歇性或每日的输液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及相关不良反应[2,3]。 该研究随机抽取2018 年6 月—2018 年12 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1024 例, 统计其穿刺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安全性提高参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8 年6 月—2018 年12 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1024 例。所有患儿年龄≤14 岁;输液治疗时间>3 d;患儿家长同意参与研究;排除存在皮肤疾病或资料不完全者, 排除新生儿。 其中男548例,女476 例,年龄4 个月至11 岁,≤3 岁500 例,>3 岁524 例,平均年龄(5.12±2.37)岁;体重偏胖124例,正常900 例;血管状况好584 例,一般366 例,差74 例;精神状况好870 例,一般或差154 例;可交流575 例,不可交流449 例;护士工作性质为固定716 例,轮转308 例;学历为本科或以上354 例,大专640 例, 中专30 例; 职称为护师及以上450例,普通护士574 例;工作年限小于1 年276 例,1~5 年216 例,6~10 年369 例,10 年以上163 例;接受过职业培训461 例,未接受563 例。
1.2 方法统计所选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情况、血管状况、精神状况、交流情况等资料,针对行穿刺护士进行工作性质、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职业培训情况等调查,并对护士的操作水平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影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取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穿刺情况1024 例患儿首次穿刺成功89.84%(920/1024),二次穿刺成功5.18%(53/1024),3 次或以上穿刺4.98%(51/1024)。
2.2 影响因素穿刺成功组及失败组在患儿年龄、体重、血管状况、精神状况、交流情况和护士职称、工作年限、职业培训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患儿性别和护士工作性质、学历、操作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 岁、偏胖、血管状况差、护士职称高、工作年限>10 年、 未接受职业培训等均是导致穿刺失败的危险因素。 见表2。
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难度较低, 易学习,不仅可减轻多次穿刺导致的疼痛,还利于保护患者血管,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但在不同年龄阶段该方法的适应性还存在明显区别,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该研究结果显示,1024 例患儿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9.84%, 说明笔者所在医院在提升儿科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中仍具有较高的努力空间。 其原因为儿童是较为特殊的患者群体,因年龄较小、各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全、疾病和疼痛耐受性低,静脉穿刺时难度较大,且更容易引起静脉穿刺相关不良反应[4]。故临床须尽可能确保初次穿刺成功, 以减轻患儿痛苦,提升患儿家长对医院服务水平满意度。
该研究针对成功及失败组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 岁、偏胖、血管状况差、未接受职业培训、护士职称高及工作年限>10 年(因多承担穿刺难度较高的患儿护理)是导致穿刺失败的危险因素。 分析其原因如下:(1)年龄小的患儿体格较小,静脉血管短且细,极易引起血管穿透的情况,穿刺难度高;同时年龄小患儿疾病、疼痛耐受性差,在感受到身体不适后多伴有哭闹等表现,依从性差,且认知度、理解能力及情绪管理较差, 常规护理难以有效控制患儿情绪及过激表现,不利于穿刺的进行[5]。(2)血管状况是直接影响静脉穿刺成功与否的独立因素,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则利于穿刺的进行。 年龄低患儿血管较细,血管壁薄且弹性较差,过胖儿则因脂肪堆积致使静脉不明显,身体较差或ICU 患儿,血管循环状态及血管弹性较差,上述状况均会增加穿刺难度[6]。 (3)护士是进行静脉穿刺的直接操作者,其个人能力则会直接决定穿刺结果。 该研究中穿刺失败率较高的是工作10 年以上的资深护士, 其原因分析认为是工作时间短的护士个人能力尚缺,故多负责血管条件好的、年龄较高的患儿,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穿刺的成功率,且新进护士多接受专业的临床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综合能力;工作5~10 年护士经受过多年临床实践, 穿刺操作水平高,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患儿血管状况的评估较精准,并能及时做好患儿的安抚及家属的沟通,保障了穿刺的顺利进行,所以多被分配去穿刺难度较高的患儿血管;而工作1~5 年护士能力多在逐渐提升中, 但临床经验及能力尚存在不足之处, 在血管条件较差患儿中难以做出最佳判断,进而存在穿刺失败风险; 工作超过10 年护士经验丰富、个人能力强,此类护士多担任静脉会诊,最难问题的解决,患儿血管条件的负责,导致穿刺失败风险极高,故初次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7]。针对以上影响因素,临床可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并根据儿科患者特点,以及科室护士综合水平经分层培训及管理,并规范外周静脉穿刺规范,以尽可能提升外周静脉初次成功率[8]。
表1 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影响因素比较(%)
表2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综上所述,临床工作中在提升儿科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中仍有努力空间,且穿刺是否成功与患儿年龄、体重指数、血管状况、护士职称、工作时间、职业培训情况相关,临床工作中需加强护士职业培训及分级管理,以尽可能提高穿刺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