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诗入境:万州太白岩园林空间分析与意象复原

2019-12-18 09:18杜春兰
中国园林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太白万州西山

杜春兰

周容伊

1 缘起

在过去,长江三峡是出入巴蜀的必经之路,它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美景胜地,也是联系东西的交通枢纽及贯通巴楚的文化走廊。万州,扼忠夔之咽喉,据巴蜀之要害[1](图1),从黄庭坚“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 (古宜宾),林泉之胜,莫与南浦(古万州)争长者也”的评价中可知万州在长江三峡中的重要地位。“万县乃万贯之城……不过,我最欣赏的还是那些沙岩山峰崩裂的离奇方式,它所造就的特殊景观是无与伦比的,一旦见到,将永世不忘”,这是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对万州城的描述,并多次感叹于万州“完美的风水”和独特的山城风貌[2];1898年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也曾形容群山之中的万州城“美得无法抗拒”[3]。可见在历史上,无论是文人墨客心中还是异国旅人眼里,这个长江三峡上的山地城镇都极具魅力。

被誉为“万州第一山”的西山太白岩更是万州群山之中最受人关注的一处风景。万州太白岩自古以来就是俯瞰万州城市及山水的风景胜地[4]。明清万州八景中就有“西山夕照”和“白岩仙迹”2处景观与万州西山太白岩有关。“西山夕照”是霁景夕阳、余霞山壑的自然风光,“白岩仙迹”则是指诗仙太白读书对弈、醉酒邀月的人文典故。时至今日,万州城中道路、地名皆与“太白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山太白岩也成为万州城市的空间标志和精神象征,是三峡城镇“在地景观”的一个空间典型。

图1 万州之于三峡地区的位置

图2 1865年万县城池图(作者改绘自清同治年间《万县志》)

图3 1942年万州山水格局(引自《亚细亚大观》第14辑)

图4 2016年万州山水格局

与其他快速城镇化中消逝的“在地景观”一样,如今的太白岩园林空间正在逐渐向城镇空间发展退让,从过去的世外仙境变为现在的“城中盆景”,“青山绕万州”的城镇格局渐渐模糊,琼楼烟云、层峦叠翠的白岩意象也难寻其踪,唯有历代游历三峡过万州的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佳作还可让人遥想当初。“自古诗人多入蜀”的人文地理属性催生了大量以“三峡”为主题的诗歌名篇,因此三峡也有“诗峡”之美誉[5]。课题组在多年对三峡城镇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方志、游记和考察日记等历史资料对历史上的三峡地区“在地景观”进行特征的识别、提取及“意象复原”。本文是以万州太白岩为样本的实证研究,通过对白岩诗文中的园林意象解析,结合当前太白岩的空间现状,分析太白岩园林的空间特征,为万州太白岩景观环境的“意象复原”提供可考依据。

2 寻脉

2.1 历史变迁

万州太白岩的发展源于晋武帝年间(265—290年)的绝尘龛,绝尘龛倚山而建,相传东晋卓庵道人修道于此,后蜕迹而去,有巨人锁子骨葬于此[6]。“绝尘龛”三字是龛的楣题,据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载:“绝尘龛三字在西山石壁上,字画瘦劲,类晋宋间物”。相传李白曾3次过三峡到万州,登临西山,求仙问道,饮酒对弈,并留下“谪仙醉乘金凤去,大醉西岩一局棋”①的千古佳话,绝尘龛一带也因李白的到访更名为“太白岩”。明万历年间,四川按察史曹学佺来万,指出此地为当年李白读书处,并在其提议下在西山山腰修建太白祠,塑李白像,后又在山下建白岩书院。伴随着后来的发展建设,太白岩一带道观佛堂、馆舍书院,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关于太白岩的诗文、题刻。太白岩从纯粹的宗教空间逐渐发展为文人化的三峡名胜。

2.2 空间演变

万州位于铁峰山与方斗山平行岭谷之间的多山浅丘地带,上束巴蜀,下扼夔巫,群山环抱,万川毕至。据清同治年间的万县城池图,万州古城位于苎溪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历都山南侧山麓北山脚下,当时的太白岩远离城区与古城隔水相望(图2、3);民国时期,万州城镇跨越苎溪河逐渐向西山太白岩滨江长江一带扩展;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镇开发建设,万州城镇空间延伸至西山太白岩山麓下;三峡蓄水以后,长江水面扩张,沿江街区全部靠后安置,城市空间被整体抬升,部分古城被淹没于175m三峡蓄水水位以下,原来的城镇空间格局基本消失。随着城镇空间的不断扩张,万州城镇空间逐渐从滨江向山地铺张延绵,万州城的景观格局、空间序列和整体风貌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西山太白岩也逐渐由原来的“世外桃源”变为现今的“喧嚣人境”(图4),其景观风貌早已时过境迁,仅存绝尘龛基穴、三殿二堂二七纯阳洞遗址以及47幅摩崖题刻[7],如今的殿堂建筑及仿古建筑皆为现代重建或修复。

3 解析

3.1 白岩诗文中反映的景观意象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是一种对文献资料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描述,从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背后的含义与规律的研究方法[8]。本文选取了《历代咏万州诗三百首》中30首与万州西山太白岩直接相关的诗文[9],运用内容分析法,应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进行词频分析,提取描写太白岩园林景观的高频特征词,经过词汇过滤、筛选、还原比对,从构景要素、空间功能、感知体验3个方面对太白岩园林意象特征进行梳理和概括。

3.1.1 以山川地貌为主体的要素构成

中国传统园林是由建筑、泉石、花木等要素共同组合而成的艺术综合体[10],万州太白岩园林的构景要素主要依托于自然环境所赋予的山川地貌。将太白岩构景要素分为自然山川、地貌景观、建构筑物和草木植被4类。其中关于太白岩的岩崖丘壑、幽谷奇洞、山泉溪涧等地貌景观的描写最多,占构景要素统计中的40%(图5)。其中“岩”“石”“(山)峰/巅”等词出现频率最高,反映出太白岩多岩、多石的自然特性;此外,寺观、楼阁、梯石和道路等建构筑物占总比例的21%,涉及周边大山大水的描写占20%,草木植被占19%,其中提及的植被种类包括了竹、松、苔、藤萝等,并以竹、松为最多(表1)。

3.1.2 以劳形观望为内容的空间功能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所在。在山水之中创造一个劳形舒体、怡神悦性的活动场所可以说是园林营造主要的功能要义[11]。通过对动词的词频分析和提炼可以发现,“游、磴、望”出现频率最高,“寻、观、仰、吟”次之,“攀、视、俯、怀、忘、忆”等也反映了历史上的人文活动。基于词频的统计和诗文内容的还原解读,将万州太白岩园林环境中发生的活动归纳为劳形、观望、感怀3个类型。其中观望和劳形是万州太白岩上最为主要的活动,如“游”与“望”两字出现频次最高,相关描写的词汇也十分丰富:“仰、俯”不仅是一种描写观望的词汇,还反映了人在活动中的空间关系和视角变化;“攀、磴”反映出人在空间中的观游方式及活动强度(图6)。

3.1.3 以对比反差为特征的体验感知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可以反映园林环境的空间特征与特色[12]。统计结果表明,“高、奇、雄、幽、险”是万州太白岩最为突出的环境感知特点,“迷、醉、壮、忧”是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诗文对太白岩的描述还表现出了人对环境感知体验的矛盾和对立,如“雄”与“幽”,一个是雄伟壮阔之情,一个是清幽静谧之感;又如“迷、醉”与“壮、傲”皆是2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这反映了万州太白岩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度(表2)。

图5 景观类型要素词频统计

图6 活动类型词频统计分析

图7 西山太白岩园林范围示意

图8 核心区园林环境测绘图

3.2 诗文耦合的园林空间特征提取

诗文中反映出来的景观意象是园林“意化”后的抽象凝练,园林空间则是景观意象呈现的“物化”载体[13],因此,诗文分析需要结合园林现状才能得到相对客观的结论。课题组通过多次现场调研,并对太白岩核心景区进行了详细的园林环境测绘(图7、8),试图从地形地貌、景观布局、环境氛围和视觉序列4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和识别太白岩的空间特征,探索诗文意象背后的空间逻辑,验证“诗文-空间”之间的耦合度,为意象复原提供依据。

3.2.1 高险雄奇的地貌特征

峭壁凌空不计年,绝尘龛上望流连。

苎溪水落江为带,岑洞花开荷似钱。[9]

根据特征词频统计, 诗文中涉及“山”“江”等环境描写的词频比例高达20%之多,如路潢《登太白岩》的诗句“襄溪邻近接,东望大江流”、程镇的 “四面山色增眼界”、《三友白岩题壁》中“神灵胜景风光异,山有瑰兮水自流”等诗句反映了太白岩“背山面水、居高临下”的环境选址特征,这一方面源于传统的风水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环境营建理念以及对神仙仙境的憧憬与向往。太白岩起初是通过开凿西山岩体建造的道教窟龛,在232~405m之间的高山崖壁之上,借助高耸的地势、险峻的峰峦营造出了“上延霄客,下绝嚣浮”般的虚无超脱之境。“高、险、雄、奇、幽”的环境特征在大量的白岩诗文中都有所体现:如“太白古岩横苍穹,踞似猛虎卧如龙”[9],诗人用一个“横”暗示了太白岩山势的巍峨雄伟;“青连象鼻峰如笑,翠挹峨眉色更幽”[9]的诗句中用“象鼻”来形容众山之间太白岩独特的形貌。峭壁凌空、层岩叠嶂、奇石交错的山地特质是太白岩最为显著的空间风貌,同时也促使其空间序列向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3.2.2 随势赋形的景观布局

树梢高处露瑶宫,梯石层岩曲折通。

一道红阑新补景,春游宛在画屏中。[9]

太白岩园林环境的形成依赖于原始的岩崖地势,空间划分、序列组织无不是在极端的地形限制中寻求创造。清·阮琳在《登太白岩》中写道:“云台月馆架层峦,中有烧丹隐羽客”,其中“架层峦”反映了建筑布局的层次特性(图9)。曹学佺《西山太白祠记》中写道:“何以祠之厜㕒上平,裁虹为栋架,壑作楹,峡江苍苍,白云自横”,文中描写的太白祠于山巅之上,以虹为架、以壑为楹,曹学佺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勾画了太白祠与山川天地合而为一的奇特景象。太白岩整体所处山岩的平均坡度在60°以上,部分极端地形甚至达到90°,因此太白岩空间多为沿等高线依次退台散布,仅在三教堂和洗墨池2处形成开敞空间。除了顺应山势的空间分割外,极端地形中对空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也是太白岩园林环境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与山岩相结合的空间利用方式。老君洞是利用天然岩洞内拓形成的石窟式建筑,从而留出供香客朝拜的外部场所;三清殿则是靠崖式穿斗木结构建筑,通过部分内拓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图10)。除了建筑“深藏不露”,联系建筑、场地等空间节点的道路也必是曲折宛转的。“梯石层岩曲折通”“古砌丹梯错叠叠”“山迴路转不知数”等诗句描绘了太白岩错叠曲折的路径、梯石交错的意象以及攀爬蹑蹬的艰辛。

表1 景观类型要素词频统计

图9 太白岩竖向布局的景观层次

图10 三清殿、老君洞断面图

图11 太白岩园林环境(11-1引自乔德炳《三峡奇岩》)

3.2.3 隐逸古拙的环境氛围

探胜无劳挂杖头,松林密处隐琼楼。

云烟杳霭闻鸡犬,涧水潺湲浴鹭鸥。[9]

清代道教名人张清夜有“溪流不断桥偏断,古寺名楼未见楼”“探胜无劳挂杖头,松林密处隐琼楼”的诗句,古寺名楼为何又“未见楼”?原来是“松林密处隐琼楼”。诗人用一个“隐”字点出了太白岩园林环境中建筑的形貌。之所以会出现“古寺名楼未见楼”的原因主要有2点:一是垂直化的空间结构以及山林崖壁对人的视线造成阻碍,因此人在攀爬的过程中对建筑往往“视而不见”;二是太白岩原为窟龛,后来的建筑也均为附崖式或是石窟式,建筑造型的“深藏不露”造成了“琼楼浮隐”的景观效果。

山水、泉石、花木皆为园林环境重要的构景要素,三峡地区多山多岩,园林环境借助原生的崖壁丘壑形成“返朴复拙,以全其真”的景观意境,太白岩沿途峭岩相伴,岩石高耸笔直,充满古拙雄浑的空间质感(图11)。古木花草与岩石交相辉映,印证了“树生鸟语岩齐应”的诗句;山石花木除了是组成空间重要的物质性要素外,还是一种具有特殊内涵的文化心理积淀。通往三清殿的台阶上,黄葛树从石缝中冒出,弯曲化作拱门,出于天然,又似人工,不仅是园林点景的一笔,还渐渐地成了新的信仰场所。太白岩上古木与坚石相抱而生,石刻与楼台交错相辉,无声的山石花木仿佛也有了灵性,成为空间与心理相互感应的媒介。

3.2.4 俯仰交错的视觉序列

仰视楼观云飞北,俯瞰长江浪赴东。

九月菊花新酿熟,酹将唐宋两诗翁。[9]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一直是中国诗人、画家领悟山水之道的思想反映,同样也体现在传统园林审美之中[11]。太白岩所处的万州位于峡江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山-水-林-城”交融辉映,因此与私家园林“多方景胜,咫尺山水”有所不同,三峡地区的园林往往就存在于真山真水之间,游历山水的过程也是欣赏园林的过程,伴随视野的起伏变化,因山借水,俯仰交替,因此才有了“仰视楼观云飞北,俯瞰长江浪赴东”[9]的诗句。在山水园林间观游,空间局限、路径转折,时而景仰仙崖苍穹,时而俯瞰群山江流,在宏观视觉序列的影响下,园林的空间范围在人心理被无限放大,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突,“清吟啸傲拓心胸”[9]的豪迈情怀也油然而生。

4 重设

位于峡江山城之中的西山太白岩是三峡地区典型的自然山水园,在白岩诗文与园林环境的耦合互证中可见其空间形态具有显著的外向性特征[14],即与园林所处的山水区位、周边城镇均有着紧密的景观联系。因此,我们认为山地园林景观意象的复原不可仅限于园林内部[15],它至少应涉及3个空间层次:视线所及的城市山水(宏观)、行为所达的风景序列(中观)以及可触可感的人文景点(微观)。

4.1 保护山水网络

白岩诗文对万州山水有着许多精彩的描写,其中提及的有北山、苎溪河、长江、岑公洞、铁凤山和翠屏山等,因此若要复原太白岩的景观意象不得不重视对城市整体山水视廊的保护。从万州城区范围上看,太白岩所在的西山与天城山、北山、翠屏山呈“四足鼎立”之势,长江、苎溪河串流其间,“太白岩-长江-翠屏山”“太白岩-苎溪河-天城山”“太白岩-苎溪河-北山”是万州城主要的山水视线通廊(图12),因此应保护各山头之间景观视线的畅通,严格控制景观视廊区域的空间风貌。如今万州高笋塘片区高密度的商业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水景观视线的畅通,过去“绝尘龛上望流连”“祠对江山千古绝”[9]的景观意象难以完整呈现,只能对景观视廊所及的公共空间(如西山公园、和平广场、南滨公园、滨江广场等)加强景观风貌的管控,防止城市开发对万州山水视廊的进一步破坏。

4.2 修复风景序列

首先是岩崖风貌的整体修复。“岩”是太白岩的灵魂所在,应将危岩整治工程与崖壁生境的保护修复工作结合进行,在保证景区安全性的同时还原西山太白岩“高、险、雄、奇”的景观意象。其次是游览序列的组织。太白岩园林空间整体呈线性依附于西山山崖,极端地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白岩园林可达性,因此应尽可能地提升景区识别性,可通过“架”“吊”“挑”“台”等山地建筑方式保证游览的连通性与景观的独特性。此外,对景区视觉序列的整合修复也十分重要。太白岩壮美之感的产生往往是人们在俯仰之间的心理感悟,俯仰视角的交替变化是园林观游过程中重要的视觉形式特征,因此这些俯仰视角交替的视点也是影响人们景观感知的关键性空间点。对视觉序列的系统性整合以及对关键性空间节点的修复与优化,对完善太白岩整体风景序列和还原其景观意象十分重要。

表2 描写感知体验的词频统计

图12 太白岩山水视廊分析

图13 太白岩洗墨池

4.3 还原文人意境

石刻艺术是太白岩人文精神延续的核心,也是重要的历史遗产。可针对“绝尘龛”及“太白岩”、洗墨池、八字诗迷碑等具有较高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石刻区域作重点环境整治和景观优化,通过竹、松、藤等园林植物的增植烘托环境的整体氛围,设置可赏可用的园林设施供人停留和游赏(图13)。诗仙李白“醉乘金凤”“大醉西岩一局棋”的典故是万州西山文人化的开端,也是文人到此讴歌凭眺的主题之一,诗文典故中的“诗仙”“棋局”“金凤”“醉酒”等要素皆可成为太白岩园林复原设计的题材。在记载中还有几处景点由于各种原因已消逝,如“以虹为架、以壑为楹”的西山太白祠、“汲以烹茶待客”②的岩泉等,若能恢复几处便能更好地体现太白岩的文人意境。

5 结语

园林是无言的诗、有形的诗、凝固的诗,诗是理解园林重要的一部分[16],而在当今时代语境下,诗更可为园林研究提供一个追溯原型的时空视角。太白岩的个案研究一定程度上已经验证了诗与园林之间有着较高的耦合性,并可利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园林环境进行量化分析和景观特征识别,从而为园林的意象复原提供依据和策略。此外,应认识到“诗文-空间”耦合分析仅是提供园林意象解读和景观复原的途径之一,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推广性,但也有一定局限性,更为详细全面的园林复原还需依靠更广泛的三峡地区园林调查、测绘分析及更深入的史料挖掘,这些工作也正在持续开展。

注释:

① 相传李白在西岩上饮酒对弈,日落黄昏,晚霞中飞来一只五彩金凤,口衔金壶,飘落在李白身边。李白举起金壶豪饮,而后抛去金壶,仰天大笑,乘金凤飘然而去。

② 清·阮琳在《登太白岩》一文中曾提到西山太白岩“下榻处有岩泉涌出,汲以烹茶待客”。

猜你喜欢
太白万州西山
万州:发展生态经济 书写绿色答卷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万州面的乡愁味
深夜拟词有感
观西山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太白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
西山闲笔
清点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