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职能导向下城区蓝绿空间一体调控方法
——以东营市河口城区为例

2019-12-18 09:15周聪惠
中国园林 2019年11期
关键词:蓝绿河口适应性

周聪惠

城市蓝绿空间由水域和绿地组成,二者虽在构成要素上存在差异,但在职能服务和空间布局上却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现代城市蓝绿空间关联规划实践可追溯至20世纪10年代F.L.Olmsted在美国波士顿依托城市水系建立的公园体系(即“翡翠项链”)[1],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绿色基础设施[2]、低影响开发[3]、水敏城市[4]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蓝绿空间整合调控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在中国2017年颁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2017〕59号)》中,将城市建成区范畴内水域与绿地布局优化作为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5]。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建成区人口集中且用地紧张,“城市双修”过程中雨洪管控、游憩服务、生态保护、风貌塑造等规划目标的实现均需通过城市蓝绿空间的高效整合与协作才能完成[6]。在此背景下,全面系统审视城市水域与绿地要素间的职能和空间关联,探索蓝绿空间一体调控方法已是迫切需求。

随着当前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蓝绿空间职能趋于复合化,给蓝绿空间职能结构的梳理整合及布局响应带来了较大难度。而建成区较高的开发建设饱和度则严重制约了水域与绿地发展空间,并对蓝绿空间布局调控的适应性和精准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为此,以“城市双修”中蓝绿空间的职能复合化与发展适应性要求为基本语境,以定量评价技术为工具,以东营市河口城区为例,围绕蓝绿空间一体调控方法展开讨论。

1 基本技术框架与技术路线

1.1 蓝绿空间职能需求评价技术

蓝绿空间职能需求类型、结构及优先级的分析应以城市总体定位、发展方向以及现状条件解析为基础,充分协调平衡生态、生活、生产等不同职能空间,而对于具体某类职能需求的分析评价需主要结合蓝绿空间特定职能运行机制及空间响应特征展开[7]。为便于不同职能需求的整合分析,应用空间分析将不同职能需求的范围和强度在空间上进行投射,并使用聚类分析法、标准化法及叠图法,按照相关性及紧迫性特征将不同职能需求进行叠合分析与评价[8],以此作为蓝绿空间调控依据。

1.2 蓝绿空间发展适应性分析评价技术

水域和绿地发展布局需要具体城市用地作为空间载体,但由于城区用地紧张,加之水体流动与调蓄、绿地建设与使用等活动对场地适宜条件的要求,使蓝绿空间调控必须具备较高适应性和精准性[9]。与之对应,蓝绿空间发展适应性评价应包含用地发展适应性评价和建设实施适应性评价2个方面。在用地发展适应性评价过程中,应将蓝绿空间职能和布局优化过程融入整个城市职能完善和空间优化进程中加以整合审视,并可将之视为带动城市更新的重要线索。蓝绿空间发展用地的选择与评判,应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用地演替主导方向相吻合。而建设实施适应性评价的主要原理则是结合水域和绿地建设及职能运行过程对场地条件的特定要求,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围绕城市场地现状条件展开分析[10]。

1.3 蓝绿空间一体调控技术路线

复合职能导向下城区蓝绿空间一体调控技术路线分为4个阶段(图1),分别为城区蓝绿空间职能定位及调控目标确定、空间环境定量分析、蓝绿空间组织结构方案推导以及蓝绿空间一体调控方案确定。

2 案例实践——以东营市河口城区为例

2.1 课题背景及调控目标确定

东营市河口区位于黄河河口三角洲,为胜利油田指挥部驻地,于1982年建区,城区距东营市主城区约55km。经过30余年的发展经营,河口城区周边蓝绿空间资源较为丰富,但城区内部相对贫乏,城水分离、城绿分离现象较为严重。由于河口城区核心地段仍保有大量建城初期的油田工业用地,目前运行效率低下且严重阻碍城区空间结构整合优化,亟须逐步搬迁。加之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且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城区空间存在紧缩可能性,这些因素也为城区空间整体更新以及蓝绿空间布局优化整合创造了机会[11]。

表2 现状问题与调控目标

表1 河口建区以来城区蓝绿空间时空演进脉络

在此背景下编制《东营市河口区城区水环境及景观规划》项目,其中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占地约50km2的城区内水域和绿地的职能与空间格局进行优化调控,并推动城市整体职能体系逐步完善及空间结构优化提升。

为了深层次解读河口城区整体空间环境及蓝绿空间的相互关系,课题团队将河口建区以来30余年的城区建设用地及蓝绿空间格局演进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比较,并以此为基础对现状蓝绿空间职能与布局特征加以提取归纳(表1),为蓝绿空间调控目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和支撑(表2)。

2.2 河口城区蓝绿空间职能需求评价体系建构

结合城区总体定位、现状问题及调控目标,将河口城区蓝绿空间一体化调控的职能需求划分为内涝管控疏导、生态环境保护、热岛效应缓解、休闲游憩服务、公共活力提升,以及文化风貌塑造6个方面。为更有效地对各方面职能需求进行关联分析和优先响应排序,将6类职能需求划分为环境保障型和公共服务型2组,并依托ArcGIS平台通过5级评分标准化法对各类需求进行分项定量评价和叠合分析。

2.2.1 环境保障型职能需求评价

依据城区发展定位及现状问题,环境保障型职能需求包含内涝管控疏导、生态环境保护和热岛效应缓解3类。其中,内涝管控需求响应优先级最高,主要通过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进行内涝风险评价,甄别内涝风险较高地段,作为涝水行泄通道及雨洪滞留调蓄设施发展需求的关键依据[12];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响应优先级次之,主要通过分析城区景观斑块面积、连通度以及地块绿化覆盖率等水平对以蓝绿空间为载体的生态廊道发展需求进行评价[13];热岛效应缓解需求响应优先级最低,根据5月地表温度信息对城区地表温度较高区域进行识别[14](图2,表3)。

2.2.2 公共服务型职能需求评价

图2 河口城区蓝绿空间组织结构方案推导过程

公共服务型职能需求包含休闲游憩服务、公共活力提升和文化风貌塑造3类。其中,休闲游憩服务需求响应优先级最高,主要依托居住用地分布来划定缓冲区,甄别该需求空间分布范围,通过居民密度分级赋值及缓冲区叠加来生成需求强度[15];公共活力提升需求响应优先级次之,通过分析公共及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位置及其开发强度水平识别该需求的范围及强度[16];文化风貌塑造需求响应优先级最低,依据城市风貌规划中各区块空间位置及级别特征对该类需求范围和强度进行分析评价[17](图2,表3)。

2.3 河口城区蓝绿空间发展适应性评价体系建构

2.3.1 发展用地适应性评价

蓝绿空间格局优化应在城区更新发展进程中进行整体审视,因此河口城区蓝绿空间有效调控范围及潜力用地将由城市更新发展方向及用地自身更新需求决定。结合河口城区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重心,城区蓝绿空间发展与调控的主要潜力空间将会是待搬迁油田工业用地、待改造油田小区用地,以及开放空间占比较大且设施老旧的其他类型用地(如城区中老旧的公园、广场、道路绿地等)。根据该特征,将用地发展适应性评价分为用地转换潜力、空间融合潜力、设施替代潜力3个子项(表4)。

2.3.2 建设实施适应性评价

对于建设实施适应性评价而言,河口城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区域冲积平原,现状用地总体较为平坦,没有显著起伏地形。从场地总体条件上看,不会对城区蓝绿空间新增或改造工程建设实施造成较大阻碍。但由于局部地段仍有一定地形地貌变化,为确保建设实施的经济性和便捷性,仍有必要在规划调控过程中进行场地适应性比选,从而为蓝绿空间的精准定位和形态确定提供依据。该评价主要结合地形地貌对地表水体流动调蓄等方面的影响,重点围绕地面高程、地面坡度及地表径流强度3个子项来进行(表4)。

2.4 河口城区蓝绿空间组织结构方案比选及生成

将6类职能需求评价结果分别与水系发展适应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叠合分析,提取出不同职能需求导向下城区内部适宜的蓝绿空间发展区域,并依据各类职能需求发展区域空间格局特点,推导该职能导向下蓝绿空间适宜的响应空间结构,生成6个职能导向下蓝绿空间组织结构备选方案。

将各组织结构备选方案进行叠合分析,对比方案中蓝绿空间结构要素的叠合特征,优先选择叠合度和职能需求优先级较高的要素整合到空间组织结构方案当中,同时兼顾水系连通性、城区周边水系衔接、绿地空间配置均匀性等因素,完成河口城区蓝绿空间组织结构方案推导(图3)。

表3 职能需求评价标准及技术

表4 发展适应性评价标准及技术

表5 河口城区河道分级定位及控制要求

图3 河道分级规划示意

图4 滨河空间功能规划示意

2.5 蓝绿空间一体化调控方案生成

2.5.1 蓝绿空间关联性调控

在河口城区“引水入城、蓝绿一体”的总体发展目标导向下,确定“以水为脉,以绿为基”的城区蓝绿空间关联性调控原则。首先依据城区蓝绿空间组织结构方案确定以河道为主的水系基本位置和走向,通过解析河道职能需求评价值总体强度水平将河道划分为区级骨干河道、区级一般河道以及内城景观河道3个级别,并与一条市级过境河道共同组成城区水系基本骨架(表5,图3),结合职能需求评价值构成特征将河道及滨河空间主导职能类型划分为生活游憩、公共活力、文化风貌和生态保育4类(图4)。进而以河道为空间脉络确定滨水绿地(绿廊)位置,依据河道级别特征控制滨水绿地宽度,依据河道滨河空间主导职能类型调控滨水绿地职能定位及空间特征。

其次,提取城区蓝绿空间组织结构方案中要素的职能需求与适应性评价值,对其构成特征及空间变化规律展开分析研究,优选各类需求评价值集中且发展适应性较高区域作为蓝绿空间节点发展地段(图5)。在节点发展模式上,为综合响应复合化职能需求,在发展“蓝绿一体型节点”的规划倡导下,最终在河口城区形成以内城湖泊型公园绿地为主要形式的29个蓝绿空间节点,其中包含9个综合公园、18个社区公园和2个城中水库(图6)。

2.5.2 蓝绿空间互补性调控

关联性调控多适用于发展位置邻近的蓝绿空间,此外还有部分水域和绿地虽在空间上分离,但在城区部分职能体系的优化完善方面却具有空间互补和整合潜力,对该部分蓝绿空间则多采用互补性调控。

以雨洪管控疏导为例,根据SWMM模型评价得出的雨洪内涝高风险区域分布特征,引导城区河道空间体系优化,并结合涝水行泄需求将河道划分为外河行泄通道、内河骨干行泄通道及内河一般行泄通道3个级别,并在用地发展适应性较高地段设置湖泊、雨水池塘等雨水调蓄设施。但由于并非所有内涝风险较高区域都适合布置河道水系,因此在内涝风险较高但不适宜规划河道的地段,主要通过布局绿廊并在其中设置溪道等导排设施,在雨洪季作为临时行泄通道,与河道共同组成城区雨洪管控疏导系统(图7),从而实现蓝绿空间整合互补和系统联动的调控目标。

图5 康宁河职能需求构成及其节点选址与职能定位

图6 河口城区蓝绿空间格局调控方案

图7 河口城区雨洪管控疏导规划示意

3 结语

在传统专项规划编制体系中,水域和绿地的规划方案通常由不同专业人员编制,并且多采用较独立的视角来审视水域和绿地的职能及空间体系的建构与优化问题,导致城市水域和绿地在职能设定及空间布局上整合度薄弱,难以实现要素布局整体绩效的最大化。这也是课题开展蓝绿空间一体调控方法研究的主要动因。

对应于我国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与实施机制,为强化调控的可操作性,东营市河口区采用的模式是通过独立编制《东营市河口区城区水环境及景观规划》专项规划来展开蓝绿空间一体调控。项目编制过程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用地布局方案研究与制订过程同步展开,并通过与总规编制单位的紧密合作使蓝绿空间一体调控能在总规用地布局方案中得以高效整合,也为其在后续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中的衔接和落实奠定基础。而在不独立编制“蓝绿一体”相关专项规划的条件下,本文重点探讨的蓝绿空间一体调控方法也可直接在总规阶段用地布局方案制订过程中展开应用,并为绿地与水域用地的关联互补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致谢:感谢河口区原水利局局长、现区人大副主席张兆栋先生对于本研究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吴韵、张潇涵、陈福涛、王高伟、王嘉玲、殷格兰、刘滨钰等在课题研究中的付出和贡献。

猜你喜欢
蓝绿河口适应性
基于能值分析的黄河流域粮食生产系统蓝绿水资源利用评价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女性灵动风采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
河口
低温环境适应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