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培
(重庆市綦江区古剑学校,重庆 401420)
在初中的学科设置中,数学是一门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阅读大纲,掌握课本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并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角度,促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智力已经大大发育,但是还未发育成熟,可以说,初中时期学生所受到的教育将会对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思维等逐渐形成,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使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理论练习实践的能力,有益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1]。
在以前的课堂中,数学教师主要是对课本上的定理、公式等进行讲解,这种满堂灌的方式是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也很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知识背后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数学综合素质就会大大提高,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师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传统的生硬的记忆法不适合素质教育目标下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优化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锻炼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更加灵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
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拓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有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针对这种学生教师应该重点进行基础的巩固,在基础夯实之后再安排一些提升性的练习,做到循序渐进。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并设定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避免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僵化,在校园里,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个“父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教师应积极处理并将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不仅意味着尊重个体差异要体现在课堂中,还应该帮助那些生活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学生。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成长,减轻学生压力,消除负面情绪,做好学生知识传授,完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了解每个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不管教师要在课堂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以课本为大纲,要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并将教学思想体现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数学思想方法的来源、应用方式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才能做到灵活自如。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也可以适当做一些拓展和延伸,介绍一些学生解题中可能会用到、但是课本中没有体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网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解题方式,帮助提高学习成绩。通过将老师课堂中所体现的教学方法与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进行结合,学生可以使得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思路更加清晰,有助于全面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微课程是一种通过网络渠道进行传播的新型教学方式,一节课的时间通常不超过20分钟,这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20分钟的长度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喜欢通过微课程的方式讲解重难点,通过这种短小的课程方式攻克重要章节,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然而,微课程的应用并不仅限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10到20分钟内学习数学问题并理解视频中包含的数学知识。
例如,老师在进行《古典概型》课程的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有小明和小红两个人,当小明和小红的学生运动时,他们可以选择黄色、红色和蓝色运动服三种颜色中的一种,他们选择相同颜色的运动服的概率是多少?”“当从1,2,3,4中任意选择2个不同的数字时,两个数字之差的绝对值是2的概率是多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学生完成上述练习后,教师可以公布这些练习的答案,并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即时进行解答。在课堂上,通过在线教学资源中的微课程,找到练习视频,以便学生可以观看这些微视频,通过练习加深对错题的认识。教师采用微课程的形式讲解练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听取练习,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的高中数学课堂。通过利用微课来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节约数学教师的时间,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制定教学策略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练习,发现自己掌握不牢固的部分,进行重点强化,这样就可以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效率,实现多元化的教学,从而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奠定基础[2]。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优化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提高数学综合素质也可以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视野,培育综合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