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周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社会分配、保障人民生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社会保障的理念以及如何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习近平关于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推动我国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理念。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社会团结、稳定与和谐。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基础,一定要更加公平和可持续。2005年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要求,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致力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1]2012年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一以贯之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2]“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
共享发展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归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习近平2015年10月29日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时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但我们现在“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
如何实现共享发展,习近平指出,“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5]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是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角色不断转变,逐步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经济制度。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对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有着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的“两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政策发展方向都是代表们最关注的议题。表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定位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更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保障。因此,如何满足人民对社会保障的新诉求成为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关注问题。顺应人民对“更好的社会保障”的期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6]“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是奋斗目标。覆盖全民,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城乡统筹,就是要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合理缩小社会保障领域的城乡差异;权责清晰,就是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适度,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确定保障待遇水平,合理引导群众的保障预期;可持续,就是要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长期稳定运行。[7]
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合理划分不同主体的责任分担,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保障资源;也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社会保障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如何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也进行了重要论述。他指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机制,才能把社会保障网织密;只有将制度机制的作用发挥好,才能兜得住底线,把社会保障制度功能发挥好。
兜底线,就是要发挥社会保障的托底功能,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底线,坚守社会稳定底线,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习近平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8]“要把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加大重点人群救助力度,用社会保障兜住失去劳动能力人口的基本生活。”[9]“要做好转岗就业、再就业培训等各项工作,发挥好社会保障和生活救助的托底作用,确保没有能力再就业人员基本生活。”[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重点推进“兜底线”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全面发展,托底的社会政策法制化水平显著提升,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守住民生底线的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
创新性地提出“精准扶贫”方略。针对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面积连长片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现实,习近平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精准扶贫”方略,他不仅一次地指出:“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11]并制定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的目标,即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12]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精准扶贫”表明了习近平“兜底线”思维的信心和决心,保障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到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和重庆调研,了解各地脱贫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扶贫脱贫的理念、精准的方式方法,指导各地脱贫。精准有效的“脱贫”工程编织了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保障了民生的基本需求,体现了“兜底线”思维,奠定了底线公正。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确保了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较好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
织密网,就是要实现制度最广泛的覆盖,让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作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证和基本途径,只有实现制度最广泛的覆盖,才能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的全面转型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基本保障制度离全覆盖的目标还存在着差距,部分项目未能有效担当国民基本风险保障之责、现行制度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
针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环节,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时时强调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十九大报告中,针对高房价,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13];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14];对于医疗保障,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抓好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全民医保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15]“使全体中国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也是我们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6]
建机制,就是要持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全面建成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还必然要求全面建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决策、监管与运行机制。
为此,针对医疗保险制度,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7];针对养老保险,习近平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要做好,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至关重要。要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增强社保缴费激励,提高收付透明度,提高统筹层次,有序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厘清政府、企业、个人责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精算和服务能力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要加快出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推动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进程,提高制度覆盖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要加强养老保险结余基金投资运营,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社会保障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解决了许多社会保障的难点问题。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到中央脱贫攻坚部署,再到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等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成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在进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遵循习近平关于社会保障建设的理念,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结构性改革,建立一个能够真正长久地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并不断满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