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欢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东江源小学,江西 赣州 341000)
小学语文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进行创新,设立符合当代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这需要教师注重知识讲授与学生情感互动交流兼顾,教材讲解与学生智慧培养相结合,学习技能培养与学生个性塑造相融入。本文将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分析讨论,以期让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实效。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际交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力的塑造,思想品德的提高,都需要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这一理念的提出,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都要向着现代教育理念发起大变革,保证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让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深入总结研究,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享受语文,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下文将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分析:
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层级和知识水平情况,让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简明扼要易于实现,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参照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内容的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能力水平,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考点,将困难的地方进行分解讲解,突出关键知识点,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可以有效接收和消化。
积极有效地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如讨论、辩论、比赛、实验等形式,让学生不断进行实践尝试,在活动中获取知识的完善和培养个性化发展和实践能力,勇于尝试,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充其视野。
在设立教学环节时,要按照教学计划有层次地进行,不受过多干扰因素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起到主导、指导、鼓励、评价的作用,掌握整个教学过程脉络,紧抓知识重点,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形成深刻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之中。
1.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拥有主人翁意识,一起制定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教师注重教学实践,让学生不局限于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而是通过讨论、实践、操作,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进行发挥,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修补。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的教学中,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会提问农夫把禾苗拔出的动机,这个方法好不好,通过这则寓言学习到什么等系列问题,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还不会自主进行归纳,这时候就让其自主进行讨论,然后教师最后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引导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3.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巧妙使用肯定和嘉奖的评价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使用竞争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比拼中完成进步。
4.教师创设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投入的教学环境,或者开发开放型的课外环境,让教学内的一切元素都围绕学生认知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发生,切实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学生的目的,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在生动、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体会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塑造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