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春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学士睿哲小学,湖南 长沙 410200)
学贵有疑。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不同阶段设置精要、有效的问题,正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学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设疑是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有效措施,也是训练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阅读时对文本信息加工的深浅程度,设置相应的问题,把学生注意力引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思考的问题上,在疑问中生成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及观课的体会来谈谈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疑的技巧。
第一,紧扣标题设疑。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标题设疑,能纲举目张,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雨花区黎托中学的周唯老师在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问“爸爸的花儿为什么落了?花的生命和爸爸的生命有什么联系”,从而使学生明白标题的双关义,并引导学生很快走进文本。常德十一中学范雅莉老师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问“把标题改为《邹忌讽剌齐王纳谏》怎么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讽”、“谏”的意思,通过分析标题,学生对全文的中心有了一个初步感知。
第二,围绕主旨设疑。这种方式直接针对教学的主要目标,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加工的信息上。如教学《故乡》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我”渐进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时的心理活动,通过相关语段的研读,就可以准确地把握全文主旨。
第三,抓住重要词语、句子、语段设疑。阅读本是对字、词、句、篇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如果对部分词语、句子、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如阅读《紫藤萝瀑布》时,文中说“花和人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可如此设疑:“花和人遇到了什么不幸”“生命的长河怎么是无止境的”,从而引导学生探索文本,理解主旨。
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情况等因素,设置相应的问题。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层次设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本来就是分水平层次的。第一级为认知性阅读,第二级为理解性阅读,第三级为评价性阅读,第四级为创造性阅读,这四个层次从低到高,往往贯穿于阅读全过程。教师应根据这四个阅读层次设置相应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才能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阅读、理解文本。如教《故乡》一课,分析闰土这一人物时,我设置了以下四个问题:少年闰土有何特征?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想象一下,别后重逢的“我”与闰土没说出来的话是什么?四个问题一脉相承,组成了有层次、相呼应的问题网络,既提示了思考方向,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多角度设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读教学中,学生因为阅读经历和阅读积累的局限,不是都能熟练地、自如地变幻角度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去阅读理解。尤其是那些优秀作品、经典名著。如阅读《香菱学诗》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后,提问:“学习本文,你有什么发现?可从情节结构、人物活动、环境、作者描写的角度、方法及作者的写作目的、编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学生理解的东西多了,思维能力也活跃多了,发现也会随之增多。
(三)激将法设疑。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学生,互相质疑。如教学《石壕吏》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内容以后,学生已初步感知作品的主旨,但还不能对文中的细微之处、关键之处有清晰的把握,这时,他们渴望对作品有更多的理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教师问:“你们能不能再从文中找一两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啊?”这样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向文本纵深处挖掘。
以上,我从教材和学生的角度粗略地谈了教师设疑的几点策略。此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设疑,还应注意:
(1)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之间才会有平等的思想情感的交流。
(2)重视引导,要做到问中有导。教师的问应具有启发性。因为教师的发问旨在使学生的思考有个明确的方向。
(3)要提供有效地支架,让师生对话有效地展开。例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老师可以问:看过《三国演义》你们知道的卢马是谁骑的吗?这样化模糊为清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只有难易适中,教师设疑才有价值。太易,则不能唤起学生的思考;太难,则可能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让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当教师的提问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就应该适时变换提问的角度,减小广度、深度。“无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语)有位老师在教《关雎》时,读了一遍以后就问学生“诗歌中主人公情感有何变化”,学生一头雾水,这时教师不作引导,一味追问,导致整堂课都如一潭死水。
(5)要调控答疑的时间。教师设疑时规定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产生紧迫感,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设疑如一把钥匙,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又如一盏明灯,引导学生走向思索探求之路。精要、有效的设疑往往有举重若轻、出奇制胜之效。所以说,教师的设疑是一门技术。但在技术的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关怀和理解。如果我们能通过有效的提问,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教师的设疑,已成为一门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