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生
(江西省石城县赣源中学,江西 赣州 342700)
阅读教学一直都存在着耗时低效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考试成绩并不见起色。本来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竟变成了干巴巴的说教,本来对语文充满兴趣的求知孩童,却变成了对语言无动于衷的“木偶”。阅读是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薄弱环节,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够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采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完成阅读任务,提升阅读能力。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阅读,领悟课文的内涵。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体会感受诗人伟大的革命豪情。然后让学生结合想象进行阅读,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学习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最后结合音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通过逐步深入的方法进行阅读,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探究能力,推动阅读教学高效进行。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有感情地朗读,如何读出感情,只有透过语言本身,通过对词句的品析,才能做到。品词析句是读好书的基础,是读出感情的根本。
教《泊船瓜洲》一诗,为了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我先引领学生齐读全诗,在熟读的基础上说说诗的大意。说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谁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生:春風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家?师:回家?何处是诗人的家?生:瓜洲。师:王安石原本是江西临川人,但他自幼随父在外,尤其是在钟山居住多年,他把钟山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诗人离开家乡,泊船瓜洲,望着钟山,情不自禁地问:(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照我江南。江南春天到了,怎样的景象?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出示CAI,引导学生欣赏江南美景。师:江南如此美好,又是自己的家乡,他怎能不想?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师:诗人已经六十多岁高龄,正如古语“七十古来稀“,使人如何不想?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师:这一去路途遥远,不知何时能回,不知是否能回,诗人怎能不问?生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就这样,我一步步引导学生诵读,学生越读越有感情。几个小女孩眼中已含泪花,我感觉到他们已经真的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得益于对学生的朗读引导,对词句的品析。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在阅读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课文,获得的阅读感受也不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允许他们对课文有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獲得深刻的阅读体验。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教师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尊重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在积极阅读中,学生对这首现代诗有了不同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诗歌中的“音乐美”,有的感受到了诗歌的“建筑美”,有的感受到了诗歌的“绘画美”。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来。在交流中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思路,深刻理解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这层关系是“对话式”阅读要落实的中心。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文章未经阅读时,只是一个多层次的语言框架,其间的“空白”,有待学生发掘、填补。这犹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断缺的胳膊,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经验主宰自己的思维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学生一旦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体,便会在阅读过程中有双重收获:一方面学生通过文本解读走进作者所构造的精神世界,发现那一个个独特的形象,从而感悟其中的生命情志,如屈原遭人诋毁、报国无门的寂寞哀怨,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高自傲,杜甫羁旅漂泊、壮志难酬的寂寥忧患,鲁迅洞观世情、疗救国人精神于水火中的深刻与伟大。另一方面,学生又在这精神的洗礼中借他人的思想来锻造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另外,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可以寻求到阅读的乐趣,这种乐趣是激励他们走向更深层的思想、获取更丰富的情感的动因。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学习知识的一个过程。但设计的问题必须有趣,有价值。有趣味,才能让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有价值,才能让学生通过思考有所收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学中的问题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度要适宜,要经过思考就能想出答案,“条条就能摘到”,让学生时常处于快乐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时刻被激情鼓励着,不断地去读,去思考,去感悟。
在“一纸定终身”的教育制度下,我们的教学离“语文”越来越远,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尤其是学生细细品味。所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