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玥
在探究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及数学实践过程中,小学生经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樣的错误。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出现数学错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掌握学生真实的数学思考过程,才能清晰地找到学生出现数学错误的原因,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数学错误变为教学资源,发掘这些错误独特的教学价值,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出别样的精彩。那么,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数学错误转变为教师可用的数学教学资源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一、巧妙利用学生的数学错误,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犯的数学错误,绝对不能训斥、挖苦和责怪,而应该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自我否定过程,并构建完整、正确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道题目:“在踢毽子活动中,小芳踢了12个,小军踢了9个,小军至少还要踢几个才能超过小芳?”题目一出示,立刻就有学生答道:“老师,这也太简单了吧,用减法计算。12-9=3(个),小军至少再踢3个才能超过小芳。”很多学生听后,纷纷表示认可,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怀疑,他们一脸疑惑地看着笔者。此刻,笔者没有抱怨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以免打击他们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笔者也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否则他们以后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于是笔者决定将这个“球”反踢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
笔者让学生用小棒来演示操作,并且引导他们思考:“小军是不是至少还要踢3个,才能超过小芳?”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把全班学生的数学思维给激活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渐趋强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学生甚至蹦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小军至少再踢4个才能超过小芳。”由此可见,在学生出现数学错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实践活动寻找、分析和纠正错误,帮助他们重组认知网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由、自主、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正视学生的数学错误,培养数学学习自信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引领学生分析错题,总结本周作业中经常出错的“点”与“因”。如有这样一道题目:“8行树共有32棵,平均每行栽多少棵数?”有的学生这样做:32+8=40(棵),有的学生这样做:32×8=256(棵)。出现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用加法、乘法及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先引导学生分析错因:“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求平均数的时候用除法。”接着,笔者布置了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并让出现数学错误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的具体步骤,以此了解他们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的根本原因。
三、给学生自主纠正错误的机会,深化认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数学错误,给他们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纠错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自主发现与自我探究,促使他们积极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化他们对当前所学知识的领悟和运用。
如在学生比较77与31的大小之后,笔者问学生:“你是怎么比较的呢?”有的学生说:“77与31,我们可以看它们个位上的数进行比较,7>1,所以77>31。”这个学生的数学错误触发了笔者的灵感:“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正视错误,自主纠正错误呢?”于是,笔者让学生比较76和39的大小。此刻,学生纷纷议论起来:“如果看这两个数十位上的数字,7>3;可如果看这两个数个位的数字,6<9,这该怎么办?是怎么回事儿呢?”此刻,笔者把纠错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摆小棒、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究,让他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形象、直观地看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并且让他们总结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生的数学错误,使它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获得数学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城东分校)